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楊曉懌
來源:楊老師的基建課堂(ID:msyangteacher)
最近,城投們的日子不好過。
從業務上來說,深化預算改革與查處政府隱性債務的影響都很大,導致開展新業務面臨許多困難與挑戰。
從融資上來說,非標融資全面收緊、公開市場融資的難度也在快速上升,城投傳統的融資職能面臨著越來越多的現實障礙。
但是,“十四五”的一系列任務與目標已經下達地方;地方政府與城投仍然面臨著非常多的任務與投資。在城投被迫降杠桿的當下,地方基建該如何是好呢?
“舉債投資”,已成往事
在今年初公布的深化預算改革中,再次提到了對空殼類、沒有償付能力的融資平臺要進行關停;但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城投公司仍然是地方政府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主體,正如前財長樓繼偉所說的一樣,城投公司仍然會長期存在。
因此,當前針對城投舉債的一系列改革與措施,并不是為了限制城投公司的發展,而是旨在轉變城投傳統的依賴地方政府信用進行“舉債-投資”模式;讓這一低效的、可能造成地方債務龐大負擔的模式成為歷史。
這也是為何近期許多城投開啟了新一輪的改革與轉型。在逐漸剝離地方政府信用后,通過整合資產、業務轉型等操作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城投;在做大資產規模、增強現金流后,降低負債率與償債風險,實現城投的可持續發展。
市場化運作,初見端倪
在城投傳統的“舉債-投資”模式成為歷史后,許多城投對如何進行基建投資仍然感到茫然;這既是由于當前基建市場化模式剛剛起步、尚不成熟,也是由于地方政府對政府付費與隱性債務的理解仍然較為模糊、經常將兩者混為一談。
在市場化改革與城投去杠桿的雙重背景下,并不是讓城投就此停止地方基建項目;而是要求轉變思路與方法,利用國有企業作為地方基建與公共服務的市場化運作平臺,在項目收益自平衡、不增加債務率的情況下進行基建投資。
如片區內收益平衡的片區開發項目、項目收益自平衡專項債券,都是依據這個思路進行;如今的國開行、農發行等政策性貸款,同樣要求運用市場化模式、將項目收益與政府債務進行剝離。
因此,在對城投債務持續限制的大背景下,未來基建項目將迎來市場化模式的高速發展。新一輪的基建項目將由傳統的政府投資、城投代建轉向市場化模式,即由城投作為投資主體進行投資建設、享有項目開發相關的收益,政府與財政只是起到協助與缺口補助,不再進行無限制兜底。
這也意味著未來的城投將依據能力與發展出現新的分化,評價城投的主要指標不再是地方財政,而是與政府支持力度、城投市場化程度高度相關;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的中西部地區,勢必會整合、出現一批新的大型城投集團。
“專業細分”,大勢所趨
在城投主要作為融資平臺存在的那些年,城投自身的業務能力是比較薄弱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投融資工作上。但在市場化時代,城投正在從融資平臺轉向綜合國有企業,這也就意味著城投必須要把自身業務做實、做透,才能把形成資產沉淀、才能把地方業務的利潤留存在公司。
這意味著未來城投對外合作的過程也將出現明顯的變化,不再像過去將工作直接外包、交給社會企業完全運作;而將是作為項目業主,將各個環節進行更為細致的拆分。既是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也是通過專業細分與管理,進一步控制成本、提高企業收入。
因此,看似簡單的城投去杠桿,實則是基建投資行業的“蝴蝶效應”;不僅將帶來基建投資的市場化改革,也將進一步促進行業內部專業細分的程度。
無論是城投還是基建企業,“十四五”時代的玩法都與過去完全不同了。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楊老師的基建課堂”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城投去杠桿,基建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