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susu
來源:評級的藝術(ID:Rating-Utopia)
獨山縣神奇的“基建”近日引發關注。對此,博主有如下幾點感想:
一、這些爛尾建筑或將帶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這幾日,看了視頻的吃瓜群眾,紛紛表示一定要去瞻仰下。我們不妨大膽設想下,除了好奇心驅使的散團帶來的游客,財政體系后面完全可以考慮將這些神奇的建筑作為地方債警示教育基地,教育發展兩不誤。
二、10億收入,怎么敢撬動400億負債?這背后是怎樣強大的內心和驅動力。一直以來,學術界很多人認為,市場經濟發展需要有私人產權作為基礎。但正如張五常分析的,中國經濟發展的微觀主體,是“政治錦標賽”下,有著極強“發展意愿”的地方政府。
三、10億收入,怎么能撬動400億負債?放貸的金融機構是傻還是壞?有人可能會說,即使是縣級政府,那也是一級地方政府啊,地方政府欠債,最后不還是有中央政府兜底?所以拿著10%以上的收益,幻想著背后是中央的信用,美其名曰“信仰”。
四、縣級政府能收支平衡嗎?幾乎不可能。曾幾何時,坊間流傳一句話“中央財政財源滾滾、省級財政穩穩當當、市級財政勉勉強強、縣級財政搖搖晃晃、鄉級財政哭爹喊娘”。在事權尚未轉移,財權卻不斷上收的過程中,縣級政府的財政缺口可想而知。而缺口靠自己補顯然不現實,背后自然還是上級政府直至中央政府轉移支付。所以,“信仰”有一定的制度理性基礎。
五、地方政府出問題一般不會因為財力太弱,而是因為在中央加強對地方預算管理的過程中“被處罰”。而對于投資人來說,拿著高利貸的收益,還想著“剛兌”,不被說“幫兇”可能嗎?
六、世界上沒有什么事情是剛剛好。成功一定要付出代價。任何一項制度安排,在達成某項成效的同時,一定會帶來相應的副作用。空無人煙的“鬼城”、沒有企業入駐的“產業園”、沒有車跑的高速公路,包括無人問津的義烏商品堆起來的“博物館”,正是我國過去幾年經濟快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的副產品。
如此說來,很多發展中國家,距離經濟騰飛,可能就差一次基礎設施泡沫。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評級的藝術”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10億收入,400億債務,誰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