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曉懌
近日高層召開了中央財經委員會議,會議中強調,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打下堅實基礎。
在如今特殊的形勢與穩增長壓力下,這一觀點被提出具有重要意義;不僅指引未來工作的重點方向,也是再次全面提振市場信心:
重新定調,基建仍然不足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逐步放緩、鋼鐵水泥等傳統行業的淘汰落后產能以及地方債務規模的增加,逐漸出現了關于基建建設是否過剩的爭議。并且,在過去兩年中,積極財政的力度雖然持續處于高位,但基建投資增速仍然非常有限,部分債務負擔較重地區還出現了明顯的放緩跡象。
但在當前這個特殊的時刻,高層會議重新定調了“基建投資仍然不足”,需要調動全社會力量,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立足長遠,服務國家新一輪發展。這意味著,進行新一輪的基建投資、提高基礎設施的發展質量與水平,將是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當前促進國內經濟循環的必要工具。
結合近期疫情防控對全國經濟造成的影響,可以預期的是,在疫情得到逐步控制、實現動態清零之后,今年下半年的基建投資將大幅超過往年同期水平。既推動新一輪復工復產、穩定經濟發展,也是高層堅決今年穩增長目標不動搖的關鍵舉措。
擴大內需,基建“現代化”
積極擴大內需、支撐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仍然是這一輪基建啟動的核心因素。但在如今的發展需求、產業升級的需求下,如今的基建也不再對應傳統產能,而是強調現代化發展;即未來的基建投資要提高建設與運維標準,積極支撐現代化的新一輪發展,也帶來產業升級、現代服務業的新需求。
這也是為何會議上再次強調了“新基建”的重要性,以及提出推動各類資本、各類主體積極進入基建投資領域。新一輪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僅要提升拉動需求的質量,也將著眼于暢通經濟循環,更多地引入市場化模式來提高資源配置與基建投資的效率。
這一輪的基建投資,除了建設期拉動的建造、投資需求之外,還將積極做大基礎設施全產業、全生命周期的市場規模,將基建行業從一個短期拉動需求行業變成一個長期市場;既提升基礎設施全生命周期的綜合效益,也支撐我國的基建行業走向更高質量的發展、邁上全球最高水平。
強調質量,并非大水漫灌
在強調“現代化”與“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求下,這一輪的基建投資與刻板印象中的“大搞基建”是非常不同的,絕不可以過去的觀念來看待新一輪的發展。逐漸深化的市場制度改革以及對地方隱性債務的嚴格紅線,會通過市場規則來調控基建投資的流向,沒有對應收益的項目并無法得到足夠的融資、順利落地。
畢竟新一輪的發展,需要著眼于長期,而非簡單渡過當下、完成增長數字;這一輪基建的啟動,是后續改革政策落實的載體,也是暢通國內經濟循環的重要舉措。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楊老師的基建課堂”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提振信心,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