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毛小柒
來源:濤動宏觀(ID:jinrongjianghu123123)
【正文】
“穩字當頭”的背景下,政策層面對金融市場波動幅度的關注度會比以往更高,而政策節奏亦顯得比以往更為緊湊。2021年12月30日,證監會主席和央行主席分別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同日央行亦舉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和綠色金融新聞發布會,釋放出一些有價值的信息。具體解讀如下:
一、證監會主席接受采訪要點梳理
(一)突出“三穩”:市場穩(防止波動幅度太大)、政策穩以及預期穩
易主席要通過“三穩”來踐行“穩字當頭”的理念,即市場穩、政策穩以及預期穩。其中,市場穩即是指避免資本市場波動幅度太大,防止大上大下、急上急下,可以看出政策層面對金融市場的波動幅度會比較關注。
政策穩是指重大政策措施的出臺要特別考慮時機和條件,注重加強與市場溝通。而預期穩則和中財辦副主席韓文秀的講話精神一致,即多推出有利于穩增長、穩預期的政策措施,慎重出臺有收縮效應的政策。
(二)堅持“三進”:改革、開放、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上均要體現進
改革層面來看2020年要全面實施股票注冊發行制、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等。開放層面則主要指進一步推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強化境內外市場互聯互通。而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層面,則主要指引導資金加大對科技創新、制造業、中小企業等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支持國家鼓勵的行業和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同時要發揮好資本市場并購重組的作用,并通過期貨市場對沖大宗商品和能源價格劇烈波動,抓實抓細資本市場支持振作工業經濟18條舉措??梢钥闯?,2022年的資本市場關鍵詞主要有全市場注冊制、雙向開放和互聯開通、資本市場并購重組以及引導相關行業和企業進入到資本市場等。
(三)目前正抓緊制定全市場注冊制改革方案
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提及要全面實施股票發行注冊制(參見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十大重磅信號),易主席亦指出目前正抓緊制定全市場注冊制改革方案,并明確相關要點:
1、需要推進發行監管轉型,預計交易所的責任在注冊制環境下會比較大。
2、要優化審核注冊機制、明晰各板塊定位、加強對資本的規范引導。
3、繼續在推進優化發行定價、股東核查、督促中介機構歸位盡責、現場檢查和輔導驗收以及提高招股說明書質量等方面下功夫。
4、在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健全退市機制、多層次市場建設、中介和投資端改革、健全證券執法司法體制機制和投資者保護體系等領域重點改革。
(四)如何為資本設置“紅綠燈”?
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為資本設置‘紅綠燈’(參見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十大重磅信號),依法加強對資本的有效監管,防止資本野蠻生長”,應該說這是比較嚴厲的表述,即要明確資本哪些可以做、能做到多少程度以及哪些不能做,要劃定紅線、明確底線。實際上,政策層面禁止金融類企業、地產類企業、產能過剩行業與淘汰類行業的企業以及教培類行業的企業在北交所掛牌上市以及在資本市場融資等。
易主席亦指出將與相關方面共同建立健全有效控制資本消極作用的制度機制,為資本設置“紅綠燈”,并對特定敏感領域融資并購活動從嚴監管。
(五)對偽私募、偽金交所、偽財富管理等開展專項整治
1、配合做好地產等領域的重點個案風險處置,盡可能消除外溢影響。
2、對“偽私募”“偽金交所”、多種“偽財富管理”等開展專項整治,消除監管真空。
(1)這里的“偽金交所”近期已經有明確政策導向。
具體看,2021年12月17日,政策部門已經明確要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將聚焦金交所非標融資業務,同時明確要切實解決異地展業現象、轄內金交所數量不止一家的要盡快完成撤并整合任務(參見全面清理整頓金交所非標業務)。
(2)這里的“偽私募”則是指借私募基金之名行非法集資、詐騙之實的違法犯罪活動,通常具有公開募集、保本保息、名基實貸以及未備案等四個特點。
(3)偽財富管理實際上是指傳統P2P以及新型的類P2P模式。
當然,之前證監會還提及“偽市值管理”這個概念,具體指上市公司、實控人與相關機構和個人相互勾結,利用資金、信息優勢操縱股價。
3、將推動制定期貨和衍生品法、私募基金條例、上市公司監管條例等。
二、央行行長接受采訪要點梳理
(一)2022年做好三“穩”:總量穩定增長、結構穩步優化、成本穩中有降
易行長提出2022年要做好三“穩”,即信貸總量要穩定增長(保持信貸增長的穩定性)、投放結構要穩步優化(聚焦小微科創與綠色)以及綜合融資成本要穩中有降(企業貸款平均利率在目前低于5%的水平上繼續下降)。
這里的三穩在同日的央行新聞發布會上有進一步的闡述。具體看,
1、信貸總量穩定增長,即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融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
2、結構穩步優化,即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支持。
3、成本穩中有降,即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發揮LPR改革效能。
(二)重點做好兩項直達工具的接續轉換工作
1、2021年6月1日,央行創設了兩個再貸款支持工具,即4000億元的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和400億元的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支持工具。
2、2021年12月15日的國常會則進一步明確:
(1)將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支持工具轉換為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從2022年起到2023年6月底,人民銀行對地方法人銀行發放的普惠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貸款,按余額增量的1%提供資金,鼓勵增加普惠小微貸款。
(2)從2022年起,將普惠小微信用貸款納入支農支小再貸款支持計劃管理,原來用于支持普惠小微信用貸款的4000億元再貸款額度可以滾動使用,必要時可再進一步增加再貸款額度。符合條件的地方法人銀行發放普惠小微信用貸款,可向人民銀行申請再貸款優惠資金支持。
對央行來說,2022年的重要工作之一便是做好兩項直達工具的接續轉換,繼續增加首貸、續貸和信用貸。
(三)金融風險整體收斂,地產市場的結構調整有利于形成新發展模式
易行長指出當前我國金融風險整體收斂,如宏觀杠桿率上升勢頭、影子銀行、亂辦金融及非法集資等風險得到有效遏制等,同時目前市場對地產行業的預期正逐步改善,且地產市場的結構性調整有利于形成房地產新發展模式。對于發生的一些風險事件,要壓實股東和屬地的責任。例如,廣東省政府入駐恒大便是屬地履行責任的具體體現,后續其它地區預計也會效仿(參見恒大想躺平?)。
三、央行新聞發布會要點梳理
12月30日的央行新聞發布會主要聚焦于小微金融與綠色金融。
(一)小微金融維度
今年以來,央行已經通過兩次降準、兩次召開金融機構貨幣信貸形勢分析座談會、1次定向降息、1次結構性降息、變革存款基準利率上限報價方式、多次推出再貸款、兩項直達工具的接續轉換、建設供應鏈票據平臺、推廣中征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以及通過《動產和權利擔保統一登記辦法》助力動產融資資源有效轉化為抵質押品等方式加大了對小微等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
1、支持發行小微金融債
支持金融機構發行小微企業專項金融債券,意味著政策層面在小微金融債發行上會有比較大的支持力度,而2022年一季度的利率低位區間也為發行小微金融債創造了比較友好的條件。
2、聚焦應收預付賬款突出問題,著力提高中小微企業供應鏈融資可得性
2022年的重點工作之一便是聚焦解決小微企業的應收預付賬款問題:
(1)配合相關部門開展清理拖欠中小企業賬款專項行動;
(2)發揮供應鏈票據平臺、中征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和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的作用,便利中小微企業融資;
(3)重點做好應收賬款的融資,把占款對中小微流動性的影響降至最低,不至于影響小微企業的生存;
(4)加強政銀企對接,加大貸款貼息和獎補,優化融資擔保機構機制(如提升代償率和覆蓋面)。
3、《動產和權利擔保統一登記辦法》進一步便利了中小微企業融資
2021年12月29日,央行修訂原《應收賬款質押登記辦法》,發了布《動產和權利擔保統一登記辦法》,明確動產和權利擔保登記和查詢規則、將征信中心作為登記機構承擔服務性登記工作,當然這里需要明鏡央行征信中心并不開展事前審批性登記、不對登記內容進行實質審查,同時還增加了當事人登記的提示條例,一定程度上便利了中小微企業融資。
(1)實現了動產和權利擔保登記查詢的“一站式服務”;
(2)建立了統一清晰、可預測的優先權規則;
(3)便利金融機構查詢動產和權利的已擔保信息。
(二)綠色金融維度
1、已做的工作和下一步的工作
(1)目前央行等部門在綠色金融領域已經做很多工作,除下表中所呈現的內容外,數據上看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我國綠色貸款余額已接近15萬億元,綠色債券余額達到1.02萬億元。目前綠色信貸在全部綠色金融產品的比例仍高達90%,而自今年5月開始擴大了對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評價的范圍,即把綠色債券業務也納入評價,并將評價結果納入央行金融機構評級。
(2)下一步的工作主要聚焦于三點,分別為引導和撬動更多資金進入碳減排領域、繼續完善綠色金融和轉型金融的標準以及開展金融機構碳核算,穩步推進氣候風險壓力測試。
2、碳減排支持工具和綠色專項再貸款
央行披露碳減排支持工具(參見碳減排支持工具全解)和2000億元綠色專項再貸款已經落地(參見如何理解新推出的2000億元專項再貸款?)(目前兩個工具的利率均為1.75%)。其中,央行已向有關金融機構發放第一批碳減排支持工具資金855億元,支持金融機構已發放符合要求的碳減排貸款1425億元,共2817企業,帶動減少排碳約2876萬噸。
(三)為地產項目并購營造良好融資環境,鼓勵通過并購等方式化解風險
通過并購方式來化解地產行業風險、實現市場出清是政策主要導。2021年12月20日,央行、銀保監會聯合發布《關于做好重點房地產企業風險處置項目并購金融服務的通知》,鼓勵通過并購等方式化解地產行業風險。此次新聞發布會上,央行亦對地產行業并購表達了較為鼓勵的態度:
1、地產企業之間的項目并購有助于地產行業風險化解和市場出清。實際上現有的10萬余家房企中每年均會有近500家企業進入司法破產重整程序。
2、對于已經出險或資金周轉困難的地產企業集團持有的優質項目子公司股權或資產,一些優質民營和國企是有購買意愿的。
3、通過鼓勵開展并購貸款業務、加大債券融資支持力度、積極提供并購融資顧問業務以及提高并購服務效率等方式加大對并購的政策支持力度。
(1)重點支持優質地產企業兼并收購出險和困難大型地產企業的優質項目,對兼并收購出險和困難地產企業項目的并購貸款暫不納入貸款集中度管理。
(2)支持優質地產企業在銀行間市場發債,募集資金用于重點地產企業風險處置項目的兼并收購,鼓勵投資并購債券、并購票據等債務融資工具。
(3)鼓勵銀行整合信貸、投行、金融市場等業務資源,加強與券商、會計師事務所等三方機構的合作對接,積極為重點地產企業風險處置項目出讓、兼并收購提供融資顧問服務。
(4)加快重點地產企業項目并購貸款審批流程,對風險可控的項目,可提前啟動盡調、信貸審查等工作。
(5)配合兼并收購雙方推動地方政府優化被收購地產項目預售資金管理、加快權證辦理等支持措施,同時應按月向央行、銀保監會相關部門報送重點地產企業并購金融服務開展情況。
4、通過并購等方式推動地產市場的結構性調整,有利于高負債企業集團資產、負債雙瘦身,有利于形成房地產的新發展模式。正像住建部部長王蒙徽所提及的(參見住建部定調2022),過去形成的“高負債、高杠桿、高周轉”的房地產開發經營模式和“大量建設、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城鄉建設方式均不可持續,意味未來地產行業的兼并整合應該會成為主要方向,雖然樓市在加強預期引導的政策呵護下會趨于回暖,但部分出險地產企業和還沒有出險的高杠桿企業可能會面臨退出市場的命運。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任博宏觀倫道”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央行和證監會重磅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