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夏心愉、康波
來源:愉見財經(ID:fish-finance)
“摩根大通銀行的資管業務板塊,每年可通過與其公司、投行、商行和社區銀行四大板塊協同合作,額外創造16%以上的協同收益?!边@是我和某位銀行高管聊起理財子公司時,他轉而談及的一片資管“理想國”,談話間甚至用到了“夢寐以求”這個詞。
銀行們布局理財子依然馬不停蹄。日前,恒豐銀行在官網披露稱,該行設立恒豐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的議案已獲董事會審議通過。我們盤點了一下,截至目前,6家國有大行理財子全部開業;12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中6家開業、另5家不同程度推進中;此外,開業的還包括6家城商行、1家農商行和1家合資機構理財子。
市場對銀行理財子最大的期待,顯然是其在權益市場大展手腳。但在過去的這一年多時間里,從產品發行情況看,似乎理財子發行的主流產品依舊是他們最擅長的老本行——固定收益類投資;而在對投研能力要求相對較高的權益市場,他們的腳步還不夠快,配置比例也相對較低。
究其根本原因,“愉見財經”覺得很要緊的一點是,做固收的和做權益的是完全兩種思路,理論上就應該是兩撥人在做。所以理財子在機制建設上、人才隊伍保障上還是有待跟進。
“脫離母行體系,無論是資產端還是銷售端,都很難獨立開展業務,即便配備了市場化的體系,也很難與有著十多年經驗積累的基金公司等競爭。”一位大行高層私下對“愉見財經”提及,這幾乎是銀行理財子公司眼下面臨的共同難題。
無論是理財子,還是尚在籌建理財子的資管中心,與母行協同合作已經在多家銀行內部達成共識,但目前落地的模式仍然較單一,尚未形成明確體系。例如業內最常見的以非標形式承接母行信貸資產等簡單模式,還不足以讓理財子公司獲得差異化競爭優勢。
已然乘風破浪,如何興風作浪?
探路權益類
部分銀行資管人可能要苦笑了,原來無論是券商資管還是基金公司的人,可都是圍著我們路演的,想約見我們沒準要排長隊呢,不到幾年的光景,風水輪流轉,“愉見財經”聽說有銀行資管人,為了探索權益類業務,已經登門拜訪券商基金人去討教了。
資管圈一直有條“鄙視鏈”。曾幾何時銀行資管是這個金字塔尖上妥妥的甲方“金主爸爸”,特別是在銀行理財委外業務大發展的2013年,隨便簽一個附有優先劣后的委外協議,通過委外機構作通道,就足夠有優越感。
那時候,銀行資管人即便自身對權益市場知之甚少,又何妨呢,反正也能躺著賺錢。
而各路資管則都要看銀行資管中心和私行(有產品投資權限)人的臉色。
不過那些美好的日子只能用來懷念了。資管新規后,首選是資管市場多層嵌套的委外模式被進一步規范,銀行委外規模急劇萎縮;其次,整個市場在2016年資金緊張局面逐步緩解,固收市場還曾一度出現收益與負債成本倒掛和“資產荒”,這些讓手握重金的銀行資管“金主爸爸”一步步有了風光不再的尷尬。
“早幾年日子太好過了,我們行資管的‘投研能力’‘產品設計能力’‘風險把控能力’都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到了理財子公司時代,依舊吃固收老本,就顯得捉襟見肘了。”一位資管業內人士指出。
生于憂患,耽于安樂?;仡^看,太舒服的日子,說不定就是隱患本身。
根據普益標準四個月前的一份研究報告,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以固定收益類產品為主,占比77%,混合類產品占比19%,權益類產品占比僅為4%。
不難看出,理財子公司還是路徑依賴他們擅長的老本行——主要配置固定收益投資。權益類還是不太敢涉水,相關投研、風控、產品設計還需要加油。
此外,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產品風險等級主要集中在“中風險”。
總結目前理財子公司相關產品“打法”:配置結構主要以固收打底,通過增配FOF和權益投資等增厚收益。業內人士表示,這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產品整體風險,但在可控范圍之內。
連吃固收老本都遭遇“破剛兌”
過去一年多的時間,其實是個疊加期:一方面銀行理財子公司上路了,另一方面資管新規政策逐步落地調整,銀行們其實還忙著主動消化前幾年不良風險隱患等一系列難題。
盡管各家銀行節奏不一,但都對資管業務的收入和規模增長造成了一定負面沖擊。以至于在一些銀行內部,面對(母行)分行逐年增長的營銷需求,一些銀行甚至出現過暫時的理財產品“斷檔”的現象。
我一個理財子公司的朋友說,他都為此感覺有點“抬不起頭”。
更辛酸的是,即便面對自己最擅長的固收理財市場,半年前還出現了固收理財跌破凈值的插曲,險些打破市場對銀行理財的“剛兌信仰”。唉……
雖說在監管看來,固收理財“破剛兌”是對于投資者教育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但從銀行理財子公司內部看,你們知道那幾家被頂在杠頭上的銀行,承受了多大的壓力么。
“天知道我經歷了什么!”
即便大家都清楚打破剛兌是大勢所趨,但在輿論壓力下,沒有哪家銀行愿意當出頭鳥。并且,這種負面是會對后續理財產品的發行規模造成沖擊的呀。
所以“愉見財經”聽說那段日子銀行資管人都嚴陣以待,不惜動用較大內部資源來化解和平息由于銀行理財虧損而聚眾抗議的投資者。
對于理財子公司們眼下正忙乎的資產配置重點,權益類已經是板上釘釘的重頭戲。“下一步,我們的資管要向市場上優秀的基金公司學習,學習他們的體制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加強團隊在各個資產類別的投研能力;但理財子公司還是要區別于基金公司,體現出銀行的特色?!鄙鲜瞿炒笮懈邔釉谡劶袄碡斪庸鞠乱徊桨l展想法時對“愉見財經”如是強調。
協同合作母行
差異化突圍
但我們也很理解理財子們,畢竟對于權益市場,我們算是新手上路,暫時還沒辦法把“投研能力”“產品設計能力”“風險把控能力”三駕馬車都提升到與基金、券商旗鼓相當的水平。
但是理財子們還是背靠大樹好乘涼啊。那么與母行的協同合作,或許是當前理財子公司形成差異化競爭的利器。
嗯,咱還是有爹可以拼一拼的。
同理,銀行這個“爹”對理財子公司也寄予厚望:
- 一方面希望理財子能依托母行先天優勢,在與券商、保險資管、信托和三方理財資管的專業賽道中拔得頭籌;
- 另一方面,還希望理財子與母行形成良性的協同關系,在不斷壯大規模,提升產品收益的同時,反哺銀行的客戶多元化融資需求。
如前文所及,“以非標形式承接母行信貸資產等簡單模式”這個模式太低級,母行要的,是像摩根大通那種能夠給銀行帶來額外協同收益的高級模式。
“愉見財經”調研多家理財子公司發現,一些理財子公司在協同合作模式探索方面已經走在了前面,進一步將銀行資管在資產投放上具備的債券、非標債權、股票、股權及另類投資工具等全牌照優勢發揮了出來。
例如在今年上半年的疫情期間,一些銀行不斷營銷企業的多元化融資需求,不僅貸款,還幫著發疫情防控債。這時候銀行分行會先沖在前面給企業做承銷。
“愉見財經”告訴大家一個秘密哈:靠承銷銀行其實賺不來幾個中間收入,所以銀行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主要目的還是希望企業發債后的資金能留存在分行作為增存款的重要手段。這時候,企業往往會面臨發債成本高,不能足額認購等一些列難題——機會來了,理財子就可以上了!一些銀行理財子公司就跟在后面做跟投,把企業債券的價格“打”下來,最終獲得企業青睞。
這種模式既使得銀行留住了企業發債的存款,理財子公司也獲得了不錯的資產標的,可謂皆大歡喜的協同合作。
風控能力才是核心
不能淪為內部通道
不過這類協同業務也不全是喝彩聲。例如上述跟投,理財子公司的風險防控就會出現過度依賴母行分行的情況。
久而久之,“愉見財經”擔心的是理財子公司團隊的風控核心能力依然沒有長進,到頭來還是發揮了一把銀行集團內部牌照作用。
說白了,還是一個通道。
事實上,伴隨著銀行資管行業發展,一個始終繞不開的問題就是其與銀行表內業務的關系問題,原來銀行資管中心時代繞不開,現在到了理財子公司時代依舊繞不開。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究竟是把理財子公司按在母行資產負債表邊上,還是讓他依托母行發展,這個“度”需要把握適度。
可以預計,未來單純通過固收投資獲得穩定且高額的回報是不可持續的,且面向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銀行理財子公司也有發行不同波動水平產品的必要,因此不斷提升投研能力,參與權益類資產,是理財子發展的剛需。
此外,資管行業專業人士也認為,未來理財子公司也將加快金融科技融合,充分利用數據和科技,按客戶需求和風險偏好,優化理財產品組合服務,適時自主創新和優化組合產品,探索布局更豐富的投資標的以及更先進的投資策略也勢在必行。如通過FOF、MOM、指數投資等方式布局權益市場,強化產品創新能力等。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愉見財經”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