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投拓江湖團隊
來源:投拓江湖(ID:toutuoJH)
第一輪集中土拍,玩到最后有一個非常典型的特征,那就是要求自持的項目出現的概率越來越大。22個集中土拍的城市,有一大半的城市,都是要求競自持,如果算上人才用房,需要自持的城市就更多了。
數據來自中指研究院
不少公司在面對自持項目時,因為算賬邏輯很粗,也缺少事先的籌劃,導致拿到自持的地塊后全靠自有資金來支撐,給公司的現金流帶來了非常大的考驗。不少公司自持項目就是虧損的,但是還是要拿,陷入了越拿越虧,越虧越拿的循環。自持的項目,能不能拿?今天這篇文就分享一些個人的經驗。
首先是自持項目的算賬邏輯,大致涉及四個核心問題:
1、土地和建安成本分攤折舊
自持項目一般前期拿地和建安成本會投入大量資金,因為不能直接銷售變現,不產生經營性現金流。所以采用直接將自持成本,算進整個項目的成本和支出表的算法,結果會非常難看。測算出來的結果,會導致項目現金流長期不能為正。但是自持物業本身是具備價值的,不能直接將其視作是無價值的資產,用可售物業來簡單粗暴覆蓋。
為了更加符合實際,一般自持項目會采用分攤的方法,將自持資產的成本進行分攤,分攤率一般在7%-10%左右(大多數公司中位數水平)。分攤折舊后的自持物業,按照7%-10%的分攤,計入可售部分物業的成本項。
2、收入來源組成
自持項目的收入來源,大家最先想到的是租金收入。其實除了租金收入外,還有活動收入,物業費收入,贊助冠名收入等。
租金收入的邏輯,由兩個因素決定。一是租金收入水平,這個主要由業態和地段決定,由招商手段保證實施。二是滿租率,也就是一年能達到多少時間的出租,由商業的整體品牌經營和服務水平決定。目前國內做得比較好的一些大型綜合體,能夠做到95%以上的滿租率,中位數水平在80%左右。
自持商業項目,對外出租的,會有一個租金培育期,培育期一般是2-4年,培育期內一般會租金打折或者減半。等培育期結束,會按照一定的復合增長率,進行租金調整上漲,具體視不同的項目和品牌,做的好的成熟商業品牌,例如恒隆,能做到10%以上的租金復合增長。
決定商業租金差異的因素,是招商水平和不同業態,商業按租金承受能力不同,分層設置。
超市承租面積大,但是租金承受水平低(一般在40-90元/平米/月,按建筑面積計,具體視地段和位置),一般設置在負一層,既可以聚集人流,又可以向上輻射。一般簽約期限為10-15年,前兩年為培育期,從第三年開始租金遞增,遞增幅度在5%以內。
百貨類,承租面積靈活,經營種類多樣,租金承受能力較強一般在(100-200元/平米/月,按建筑面積計,具體視地段和位置),一般設置在商場首層至四五層,以租金最大化為原則。
娛樂類,美食類,電影院,租金承受能力低,但是能聚集人流,一般設置在頂層,用于向上吸引人流。娛樂類和美食類,一般采取營業額抽成的形式,抽取商家營業額的20%-30%不等。電影院一般采取自營或者合營的方式。
3、支出與稅費
支出主要是涉及三大項:運營支出、管理支出、能耗修繕支出。
按照行業中位數標準,運營支出一般占據總收入的30%-40%,管理支出這個根據人員數量和薪資福利水平確定,能耗和修繕支出一般占據總收入的10%-15%。當然,上面數字是我個人的經驗值,大家可以按自家公司的修正數據來測算。
自持物業涉稅問題又分為自持自營和出租兩種:
自營的情況下,涉及所得稅和房產稅。房產稅計算公式為:房產原值X[1-折算比例]X1.2%。其中房產原值折算比例,由各個省規定,一般為10%-30%。
出租的情況下,涉及增值稅(稅率9%)、印花稅(稅率0.1%)、房產稅(稅率同上)、企業所得稅等。
4、靜態回收期
什么叫靜態回收期,也就是不考慮資金動態成本情況下,自持項目靠租金收入,收回全部成本的時間期限。一般來講,靜態回收期短于15年的商業項目,就可以稱為非常優質的項目了。在目前地價飛速上漲,租金上漲相對滯后的情況下,能做到20年的回收期也不錯了。
在靜態回收期的基礎上,不同的公司對于自持項目的測算方法,又分成了兩個不同的方向。一種是能夠滿足回收期要求的,比如15年,自持項目可單獨測算,自負盈虧,不占用住宅部分利潤。另一種是將自持部分,分攤折舊計算進整個項目的成本表和利潤表。
其次,是自持項目涉及的退出(融資套現)問題。
一提及這個問題,大家必然會聯想到REITS,其實國內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REITS,只能稱其為類REITS。因為相比國外的REITS,國內的REITS是有存續期限的,并不是永續的。因為國內投資者的剛性兌付意識濃烈,國內的類REITS只能設計為固定收益性質的結構化產品。
但是能做到短期融資,也是廣大房企能樂于接受的一種方式,畢竟目前國內的房企大多存在資金極度緊缺的情況,近兩年大家也看到很多房企有大量的商業自持項目通過類REITS上市融得大筆資金。但從實際操作的角度看,能夠發行REITS的門檻很高,而且操作難度大,時間期限也很長,對于很多房企來說不能解決眼下迫在眉睫的問題。
部分項目的自持也是有期限的,比如有的城市是自持十年,或者十五年,這類項目就具有變現的可能性。因此,有自持期限的項目,核心的問題就是在自持期間的融資問題。關于這一點,是需要房企有提前的籌劃,最好是在融資部門里面,有專門的人來負責此事。
比較常見的模式,是房企提前與資金方成立投資公司,讓機構實際上持有自持項目,在自持期間,房企向機構支付一定的資金使用費,從而降低自有資金的使用。在持有一定期限,通過房企對自持項目的經營達到資產升值,再以市場價格銷售套現。從實際效果來看,自持的資產不并表,也不體現在房企的負債上。
結合國外的經驗,美國的西蒙,新加坡的凱德模式,他們都有自己獨立的REITS,房企得以退出持有物業,從而專注于商業項目的運營,保證了商業項目的成功和收益穩定。這才是自持模式的最終解決方案。
自持項目還能不能拿?
關鍵取決于3個因素:一是項目本身是否優質,能不能找到低成本的資金進來合作。二是房企能不能通過經營,實現自持物業的增值。三是房企本身的經營戰略,是否有意布局經營性物業,愿意犧牲一些現金流。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陌爺地產圈”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越拿越虧,越虧越拿的自持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