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洛洛楊
來源:大話固收(ID:trust-321)
先“盲猜“一個項目:
一線城市廣州天河CBD核心地段 商業現房抵押+物業抵押,抵押率低于6折 周邊寫字樓均價40000元/㎡;住宅均價60000元/㎡;本抵押率相當于23000元/㎡ 實控人母公司+CBD公司+實控人連帶責任擔保
是不是覺得這個項目風控還挺“硬”的?看上去是個大便宜。要知道目前市場上大部分地產項目都只是“準一線”,甚至是二三線地產,好多還只是土地抵押,現房抵押的也少見。
然而,就是這么“硬核”的資產,在處置過程中價格一降再降,已經經歷了三度轉賣失敗。直至目前,還在廣東金融資產交易中心掛著等待買主。
簡單算一下,轉讓折價率為59折。
這個項目本身并不復雜,融資方為百嘉信集團。2012年,百嘉信集團由于資金緊張急需融資,但是當時商業銀行無法直接提供貸款授信。后來該公司通過五礦信托作為通道,繞了一個彎,從銀行獲得借款。
華駿實業名下位于廣州市天河區馬場路36號(太陽新天地購物中心)101、102房等12項商業房地產作抵押擔保,抵押物面積合計86303.91平方米
母公司百嘉信集團擔保
實控人梁勤提供連帶責任保證擔保
太陽新天地購物中心是廣州CBD珠江新城最大的單體購物中心,位于廣州核心區珠江新城東北部,周邊分布有大量高端住宅區、高校和寫字樓,該項目于2012年9月底全面交付使用并同時全面開業。被稱為 “印鈔機”級別的購物中心,鼎盛時期年租金收入達3億元。
2019年6月28日,項目在淘寶網司法拍賣網絡平臺第一次拍賣,起拍價28.84億元,拍賣的標的包括地下負一、負二、負三和負四層,地上一層至九層共計813套房產、車位,建筑面積共100191.8979平方米,評估總價為人民幣41.2億元,相當于打了七折。項目吸引了17447次的圍觀人數,但最終無人競拍;
2019年7月24日,太陽新天地比上一輪28.8億元的起拍價再降5.77億元,低至23.07億元的起拍價,據廣東省商業地產投資協會會長黃文杰指出,換算每平方米相當于約2萬3千元,參考上圖周邊房產價格,相當于“跳樓大甩賣”;然而,二次拍賣僅吸引了9379次圍觀,再度流拍。
2019年11月15日,項目掛到廣東省金融產品交易中心,形式改為以轉讓華駿公司30.41億元債權的方式尋找接盤俠,標的金額為18.08億元,相當于59折轉讓,期限為11月22日。很明顯,再度流賣。
三度失敗轉賣背后的障礙
明明是優質地段,現房商業,合理甚至是超便宜價格,為什么遲遲難以找到買家呢?
首當其沖的原因,是太陽新天地本身巨大的債務問題。據記者從內部獲得的一份資料顯示,太陽新天地欠下的本金和利息已將近26億元,每年需償還的利息約為3億元;而每年的商場租金僅約1.8億元,由于已經債務違約被多家金融機構起訴,新的融資接口也難以找到,入不敷出的形勢愈發嚴峻。
如果只是債務問題,那只要接盤方“足夠有錢”,總能化解。但天陽新天地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即背后管理方的混亂。華駿實業對應的股權關系如圖,三個股東分成了瑞晟房地產和另外兩家公司兩大陣營:
據媒體報道,自2019年5月4日起,商場經營就出現了瑞晟公司、第三方物業公司戎威公司和控股股東之間的管理對峙局面。網上有一封措辭激烈的“公開信”:
背靠這樣一個亂局面,結合2018年以來,房地產行業融資口徑收緊的大形勢,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這塊香餑餑為何無人問津了,工作人員稱萬科華潤曾有過意向,但轉了一圈后也都沉默收手了。“地主家也沒有余糧了!”
還在“迷信”抵押物的,要留個神了
過去兩年信托項目主要是政府債務出問題,事實證明地產反而相對安全
即使地產項目出問題,有抵押物在手,不用擔心
只要地段好,就是王道,一二線閉眼買
看過太陽新天地三次流拍的案例之后,就要打個問號:項目的資產有新天地優秀嗎?會不會也遭遇這樣的處境?
依小固來看,太陽新天地的案例,至少暴露出三點值得重視:
一是商業地產抵押的有效性。不同于住宅地產單位產權面積較小,商業地產動輒數億數十億標的價格,決定了只有少數買家才能參與接盤;一旦進入資產處置階段,潛在買家本身的狀況也聯動決定了資產的價值。打個不恰當的比方:30個億的太陽新天地,萬科認為它只值18個億,它就僅能作價18億。有限的買家決定了價格無法充分競爭,往往會遭遇大額縮水;
其次是抵押物所有者的主體信用情況不應忽視。一塊地,在百嘉信手上是30個億6折無人接盤;在華潤手上可能就能原價售出。地產行業整體融資渠道收緊的情況下,頭部企業的信用再次站上高權重,抵押物背景干干凈凈好處理才是王道。舉個例子,招保萬金的無抵押信用項目,和一二線不知名地方房企有抵押的房產項目相比,前者安全程度往往更高。
最后,“好資產”的內涵隨著時間在迅速產生變化。小固曾戲謔寫過《如果李佳琦來賣信托》,李佳琦為什么被追捧?一個人2019年雙十一銷售額10個億,遠超大部分商場整年銷售額。對線下商場的價值重估正在看不見的地方發生,三年前一年賣10個億還不錯,三年后資本已經要尋找更高效的銷售渠道,競爭和淘汰時時刻刻在進行著。對于選項目來說,對資產的價值評估要更長遠、更實際,為了保證風險發生時有足夠有效的防御,怎么謹慎也不為過。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大話固收”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