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裕道人
去年下半年以來,金融機構代銷的各類金融產品。開始出現了違約甚至暴雷,這其中既有市場的因素,也有機構的因素。話不多說,先列舉部分案例:
1.來自界面新聞的報道顯示,由招商銀行代銷,天風證券作為管理人的并購基金資管計劃。來自監管的處罰顯示,基金管理人存在違規事實,而作為代銷方的招商銀行,也被判定為存在客戶風險承受能力與產品風險等級不匹配的情況。
2. 東亞銀行代銷某信托產品逾期,來自投資人的質疑顯示,在該信托公司其他產品已經出現問題的情況下,為何還能批準其產品進入?其次,對于多數投資者要求公開信托底層資產配置、資金流向以及損失的訴求,東亞銀行及該信托公司卻遲遲未公布?
3.3月的業績發布會上,平安銀行有關負責人就代銷的華夏幸福信托產品進行了回應,無獨有偶,招商銀行也表示已經有了整體的債務重組方案。
4. 去年11月。有投資者反映,民生銀行代銷、映雪資本操盤的一只的一只R3級基金(“外貿信托-瑞智精選映雪債券專項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出現了兌付問題,該產品成立初期一共募集40多億元資金,先后踩雷10只違約債券——19新華聯控MTN001、15西王01、16西王01、16西王02、18西王CP001(債券信用評級為D)、19西王SCP001、19西王SCP002、19西王SCP003、17MTN001、18泰禾01。
代銷是生意
銀行由于網點眾多、客戶數量龐大,加上近年來普遍走向財富管理的戰略,使其成為了各路資管計劃、信托產品和私募基金的銷售重要渠道之一。
但近年來,隨著經濟的下行、政策的變動和行業的調控,各路資管、私募和信托產品兌付危機頻發,由此產生的糾紛也在不斷增多。隨著《九民紀要》的不斷發酵,以及投資人法律意識的不斷覺醒,相關的判罰案例也越來越呈現出代表性。
銀行代銷信托產品發生爭議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1.信托、資管和私募基金產品相較其他普通理財產品風險更高,一旦遭遇外部沖擊,且沒有足夠增信措施時,便會逾期;
2.銀行自身風控能力不足,或是銷售過程中存在披露不清晰甚至誘導等違規行為。
銀行本身對于代銷產品,其實是有一定的準入門檻的,從信托公司到產品類型,從風控措施到歷史兌付情況。但這并不是靈丹妙藥,出現意料之外的因素之后,該違約還是會違約。
而且作為代銷機構而言,根本不可能像管理人那樣對資產形成有效把控。更為糟心的是,要是管理人自己騷操作或者是不要臉,那就更是無奈。
正如業內分析的那樣,商業銀行代銷第三方產品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利益驅使、投資者教育缺失、部分信托公司直銷能力不強等。
解決方案呢?一味強調樹立風險意識,加強相關專業知識學習沒錯,但是對于大部分人而言太難。很多情況,就算業內人士都難以掌握,更不要說投資人了。
同樣不能片面相信理財經理的營銷話術,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斷。尤其是對動輒只提股東背景、類固收、類信托的,一定要保持距離另外,購買產品之前一定要仔細閱讀合同,熟知產品風險。
帶銷之王的招行,已經走下神壇。
這也提醒我們投資人,代銷本質是生意不是背書。除了風險,代銷機構承擔的責任其實是有限的,關鍵在于管理人。所以武裝自己,找對合適且負責的投資理財顧問,也很重要。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資管裕道人”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