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陌爺
在降負債、去杠桿等一系列風險出清的政策驅使下,房地產的發展邏輯也出現了本質上的變化。
爆雷的房企表面上看著都還在苦苦掙扎,已經很難分得清,哪家躺平了,哪家是真的不賤賣資產,甚至是壓根沒有家底。
但至少安全線范圍內的開發商逐漸達成了共識:
一定要回歸經營本質。
行業遲遲不回暖,牽動著的是整個行業上下游的神經。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喊口號:
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這話,話糙理不糙,但是卻不能人云亦云。
對于市場端而言,政策面開始放松、資金面開始友好。是時候開發商也需要反思一下:
信用的修復也很關鍵。
還有三個月,綠地二次混改的口號即將滿兩周年了。
說起來也是十分諷刺,這家非典型國企似乎并不準備再接這個話茬了。
上一次提及還是2021年初。
董事長張玉良為了回應關于綠地的負面輿論,提及并不會賣身,二次混改的對象將會是中央金融機構為主體。
他強調的是金融機構,可至今,一點消息都沒有。
更早期所傳言的,上海地產集團和上海城投集團將為白衣騎士,似乎并不樂于為其紓困。
這家順勢而為,最懂政府的開發商,早期借著政策的春風,大肆圈地后,市值曾一度超越萬科。
但是,對于投資者的同理心似乎卻并不強。
如今的綠地,早已輝煌不再,先是歸母凈利率創下新低1.14%
再是將綠地廣東打包賣給兄弟公司綠地香港,綠地控股一系列的操作,讓我們看到了:
地產野蠻生長時代所留下的嚴重后遺癥。
綠地開始有意無意的給自己貼上“去地產化”、“大基建”等標簽。
上海國資委能做的似乎也就是讓綠地靠在這顆大樹上。
也就是靠一靠。
無論是業績還是規模,開發商的水分開始一點一點的被擠出來。
今年開發商的業績,在年初經歷著難產,在年中又開始了“大變臉”的戲碼。
受傷的不僅是投資者,更是行業的信用
先是泰禾集團,從預賺1個億到實際預虧35-46億元。
再到榮盛發展,從預賺1個億到預虧45-60億元。
而中南建設,更是從預賺7-21億元到實際虧損33.82億元。
開發商的嘴,騙人的鬼。
這種信用問題已經甚至已經傳導到了行業的上下游機構。
普華永道等會計事務所與民營房企無奈的選擇分手,側面反映出部分開發商的水份與風險。
而近期,中國最大的代理機構易居中國的爆雷也從側面反映出因為行業注水所帶來的調整陣痛。
克爾瑞的排行榜擱外行看來是個熱鬧,實則更多體現的是利益的交織。
市場的信心需要重筑,但比這更難的是開發商信用的修復。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陌爺地產圈”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比信心更重要的是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