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陌爺地產圈
來源:陌爺地產圈(ID:gh_6e6c6fd48723)
隨著近些年,房地產行業利潤走低,大多數開發商不再唯規模論,投資部也從“多拿地”的導向轉變為“拿好地、拿對地”!
另一方面,房地產也將從粗放式的發展模式向精細化的內部管控轉變,對于各專業條線,更加要求管控精度和管理深度
投資雖然是沖在最前線的職能部門,但是對于職業價值和崗位的理解不盡相同
在房地產發展初期,很多頭部房企是沒有專門的投資部的,拿地的活一般都是被項目總、秘書處等兼著
而近些年來,關于投資總和項目總的公司地位和職業價值的討論也是甚囂塵上
投資總謀求向項目總轉型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了!
01
拿地越來越難,職業價值感走低
房地產行業雖然進入門檻高,但是競爭已經相對充分
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導致行業利潤率逐漸走低,5年前,房企普遍要求項目凈利率10%以上,但是現在如果還是以10%的凈利率作為投資標準,那么無疑畫地為牢
房企需要正視市場環境的變化,也需要結合自身發展戰略,重新審視項目篩選標準和投資要求
換言之,對于投資部而言,尤其是公開市場拿地,能不能夠拿得到地不再取決于研究深度、投資判斷、客戶定位等因素
更多的取決于集團對利潤的要求導向
說白了就是,某房企做了200p的可研報告,甚至拿地方案已經到了報批的深度,在公開市場拼到最后也還是哪家房企要求的利潤更低
長此以往,投資總們職業價值感越來越低,拿地跟專業不再掛鉤
02
投資的職業瓶頸
隨著房地產行業對年齡的要求越來越高,很多地產人都面臨著相同的問題:職場中年危機
房地產行業的中年危機普遍被認定為:35歲進入中高管理層或團隊長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35歲的投資總就一定安全
投資總的晉升路線除了向區域或集團投資條線縱向發展以外,橫向地向城市總發展是主要通道
然而,據統計,TOP100房企的城市總中80%是來自于項目,其中更是以項目總居多
基于此,近些年在跟身邊的投資總聊天時,越來越多的投資總表示,未來有機會還是要去當個項目總,對于職業發展的幫助會更大
03
投資部是個“清水衙門”
從土地獲取方式來看,除珠三角一帶存在舊改外,全國絕大多數的地區土地獲取仍然還是依賴于招拍掛和收并購,這當中又有80%來自招拍掛
對于招掛拍項目,政府是甲方,房地產公司都是乙方,而投資部不過是乙方的“馬仔”,流程規范透明,形式政府說了算
即便是拿地獎金,也僅僅是投拓狗額外的一點“狗糧”
對于收并購項目,早些年確實存在一定的油水空間,投資部與土地方事前溝通好,溢價收購甚或是拉高溢價,然后再對溢價部分分成
但是隨著房企內部流程的規范化,這種灰色空間也早被堵死了
“溢價”這個名詞也越來越敏感了,尤其是作為投資,都是在老板眼皮子底下干活
現在很多房企尤其是國企等內部審計嚴格,即便項目再優質,只要合作要提出溢價,那基本不會再推下去,溢價已經相當于一根隱形紅線
一旦項目去化出現問題或是效益低于投資指標,那么投資部也將會面對被審核的風險,溢價這一敏感項也會被強化和放大
關于這點,懂的都懂,不便多說!
04
游走在“背鍋”與“甩鍋”之間,心累!
拿地是個系統活,雖然是投資部做主導,但需要成本、設計、營銷等各個專業條線的相互配合
由于各個部門都面臨著不同的考核方式和考核機制,如何使自己部門的利益最大化,這也是各個部門之間的博弈
基于此,各個部門之間相互甩鍋成為常見的事情
而投資部作為主導牽頭的部門,為了推進拿地順利和加快進展,有時候也只能多承擔些不該投資部承擔的責任和事項
就這樣,經常游走在“背鍋”與“甩鍋”中
著實心累!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陌爺地產圈”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投資總轉型項目總的4大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