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 小債看市
來源| 小債看市(ID:little-bond)
近年來,當代文體持續對外并購擴張,導致債務規模大幅增長,并形成巨額商譽,隨著影視劇和體育業務盈利能力下降,公司流動性異常緊張。
4月11日,中證鵬元公告稱,將當代文體(600136.SH)主體信用等級由A+下調為A-,評級展望由穩定調整為負面,同時將“20明誠04”信用等級由AA+下調為A3。
下調評級公告
公告顯示,當代文體2021年業績預計持續大額虧損,商譽仍存在減值風險,債務負擔沉重,再融資能力一般,面臨較大的流動性壓力,本期債券擔保方武漢當代科技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償債能力明顯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4月12日主承銷商九州證券公告稱,擬于2022年4月25日召開“20明誠04”2022年第一次債券持有人會議,審議追加擔保、不逃廢債等議案。
據公開資料,“20明誠04”發行于2020年12月,當前余額4億元,期限5年,今年12月17日面臨回售。
《小債看市》統計,目前當代文體存續債券5只,存續規模13.8億元,其中“20明誠03”將于2022年4月22日面臨付息及回售,公司面臨較大的流動性壓力。
存續債券到期分布
3月23日,據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當代文體新增一條被執行記錄,執行標的646萬元,目前其已有5條歷史被執行人記錄,被執行總金額3478.95萬元。
新增被執行記錄
近年來,當代文體持續對外并購擴張,導致債務規模大幅增長,并形成巨額商譽,隨著影視劇和體育業務盈利能力下降,公司流動性異常緊張。
據官網介紹,當代文體是一家中國領先的集影視、體育和文化產業為一體的滬市A股主板上市公司,是湖北省唯一擁有《電視劇制作許可證(甲種)》的民營企業。
上市至今,當代文體幾度更名,主營業務逐漸由磷礦石貿易與學生公寓運營轉向影視傳媒+體育業務兩大板塊。
當代文體官網
2021年8月,武漢國創資本投資有限公司成為當代文體的新控股股東,持有公司1.94%的股權,控制其總股本27.39%的表決權,公司實際控制人為武漢市國資委。
近年來,受影視劇業務和體育業務盈利下降,期間費用高企以及資產減值損失增加等因素影響,當代文體出現連續虧損。
2021年,當代文體預計實現歸母凈利潤-5.8億元至-8.6億元;預計實現扣非歸母凈利潤-5.9億元至-8.7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當代文體扣非凈利潤已連續三年虧損,股票有披星戴帽風險。
實現歸母凈利潤情況
截至2021年9月30日,當代文體總資產有85.4億元,總負債63.53億元,凈資產21.87億元,資產負債率為74.39%。
近年來,當代文體的財務杠桿水平上升很快,由于其資產中商譽規模較大,公司實際資產負債率很高,存在一定杠桿風險。
財務杠桿
《小債看市》分析債務結構發現,當代文體主要以流動負債為主,占總債務的75%,債務結構不合理。
截至2021年三季末,當代文體流動負債有47.84億元,主要為其他應付款項,其一年內到期的短期債務合計有8.52億元。
短債規模雖然不大,但當代文體流動性異常緊張,其賬上貨幣資金僅有8314.01萬元,較2020年末大幅下滑80%,現金短債比為0.097,短期償債壓力巨大。
截至2021年一季末,當代文體銀行授信總額有9.83億元,未使用授信額度有2.2億元,可見其授信總額和未使用額度均較低,財務彈性欠佳。
銀行授信
從短期償債能力指標看,當代文體的速動比率和現金短期債務比均很低,截至2021年三季末其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分別為62.64%和25.08%,流動性表現很弱。
除此之外,當代文體還有15.69億非流動負債,主要為應付債券,其長期有息負債規模有14.15億元。
整體來看,當代文體的剛性債務有22.68億元,主要以長期有息負債為主,帶息債務比為36%。
近年來,當代文體持續對外并購擴張,導致債務規模大幅增長,公司期間費用大幅增加,2020年其財務和管理費用合計超10億元,2021年前三季度達5億元,對公司盈利形成嚴重侵蝕。
從融資渠道看,當代文體身為上市公司,可通過資本市場等直接融資渠道籌集資金,但其近兩次定增均未成功。
2020年,當代文體曾擬定向控股股東進行增發,但卻因控制權轉讓而擱置;今年3月其定增在運作大半年后因疫情再次告吹。
從資產質量看,當代文體的應收賬款、存貨影視制作成本、商譽和股權投資占比較大,存在較大資產減值和投資損失風險。
截至2021年三季末,當代文體應收賬款有8.32億元,主要為應收影視劇銷售款和體育版權銷售以及贊助收入,欠款單位較為集中,且賬齡主要在1年以上,存在一定回收風險。
另外,當代文體的存貨中主要為影視劇作品,2021年三季末存貨有17.97億元,對公司資金形成較大占用,且存在已拍攝完成影視作品價格不及預期的情況,而出現存貨跌價損失風險。
截至相同報告期,當代文體所有者權益合計為21.87億元,商譽高達29.18億元,商譽占所有者權益的133.41%,未來若被并購公司經營出現不利變化,其仍存在較大商譽減值風險。
商譽高企
總得來看,當代文體業績連續虧損,公司資本、盈利和營運現金流對債務的保障能力很弱;財務杠桿高企,短期流動性異常緊張;公司形成巨額商譽,資產質量一般。
1998年,當代文體登陸上交所,此前其曾用名為道博股份,主要業務為磷礦石貿易、房地產銷售及服務業務、學生公寓物管租貨及相關業務。
2015年,道博股份原大股東新星漢宜與武漢當代集團簽署《增資協議》,后者出資3億元認購新星漢宜新增注冊資本,增資完成后當代集團成為公司實際控制人。
次年,道博股份改名為當代明誠,并將公司主業逐漸轉向文化傳媒;2020年5月基于“影視+體育”雙主業發展的長期戰略規劃,當代明誠再次更名為“當代文體”。
值得注意的是“當代系”入主后,當代文體的業績一度得到提振。
2015-2018年,當代文體實現歸母凈利潤分別為5347萬元、1.22億、1.28億以及1.78億元,其中2015和2016年業績增長率分別為5504%和129%。
近年來,當代文體進行了一系列外延式并購,先后完成對強視傳媒、蘇州雙刃劍、耐絲國際及其子公司Borg.B.V、新英開曼等收購。
然而,并購擴張不僅推高了當代文體的債務,還形成巨額商譽,隨著疫情對其影視及體育業務的嚴重打擊,公司業績開始下滑。
2019年,當代文體實現凈利潤1.05億元,同比下滑逾四成;2020年其收入大幅下降,期間費用維持高位加之資產減值和投資損失增加,公司巨虧19.3億元。
由于業績不佳,2020年5月新星漢宜及其一致行動人當代集團將當代文體控股權轉讓,2021年8月公司實際控制人變更為武漢市國資委。(作者微信:littlebond1)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小債看市”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