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神鎮的貓總
來源:好貓財經(ID:haomaocaijing)
無論是陽光城的債務展期,還是佳兆業擔保的理財產品違約,都揭開了一個殘酷的事實:
地產商的的現金流壓力極限已到。
陽光城是兩條紅線達標,佳兆業是三條紅線達標,這樣的財務指標,沒能經受住銷售端的現金流凍結,以及融資端的現金流失。
整個第三季度,陽光城消耗了將近200億元的現金,這里面當然有陽光城管理層的判斷失誤,但主要問題還是在于融資枯竭,信用的喪失殆盡。
佳兆業以不到3億元的理財產品違約,開啟了整個違約序幕,繼花樣年之后,再次讓市場大跌眼鏡。
“截至10月20日,佳兆業賬面還有240億元受限現金,以及120億元在途現金,合計280-360億元。”
佳兆業管理層倒也坦陳,受限現金是預售監管資金、金融機構債務備償金,在途現金是銀行按揭款和促銷分期款項。
“最近幾個月,佳兆業平均每月凈流出50億元,主要用于兌付境內金融機構、理財產品或境外債等各類融資。”
這聽起來令人絕望。理財產品違約前幾天,佳兆業深圳坪山一個樓盤開盤,當天回款12億元。
“這些錢先進入銀行監督賬戶,監管部門要求必須留存資金保交樓,銀行要求留存備償資金,資金短期內無法盤活”。
另外,這個項目為佳兆業與新城控股合作項目,合作方也并不支持提前支取現金。
當佳兆業老板郭英成向理財客戶解釋,自己在醫院無法接受視頻連線,同時自己的兒子、女兒回港,是因為他們還小不懂事時。
不管是不是在打感情牌,這都是一個時代的結束:
曾經那個無所不能的行業,以及多金的企業主們,似乎失去了信心與方向,企業像漏水的船,在沒有指南針的大海里隨波飄蕩。
從泰禾、華夏幸福、藍光、恒大開啟的這場債務危機,正陷入到信心喪失的惡性循環。
“金融機構和政策加大了監管,有些明明壓1億元可以交樓,但是非要壓3億元。”世茂管理層在質疑聲中發出疾呼:
“政策如果不轉向,即使最厲害的開發商也就只能撐3個月。”
恒大許家印也爆出了一組數字:
從2016年1月1日到2021年6月30日,5年半的時間,幾項主要的支出達5.01萬億元,其中歸還到期貸款本金22500億元,支付貸款利息3670億元,交納稅金2216億元,支付土地款9634億元,支付工程款、材料款等建安費用9736億元,管理及營銷費用支出2381億元。
不能準確猜測出許家印的真實意思表達,但可以得出確定結論:現金流管理是房企的生命線。
銷售端受疫情、預期的反復打擊,融資端受政策轉向、信用喪失的嚴重拖累,曾經的合作伙伴,成為如今的擠兌人。
那絕對的安全范圍在哪?
這一切的根源,只能回到最初的問題,地產商何以累積至如此規模的債務,償還債務的現金在哪里。
如此來看,在稍顯極端的市場環境中,“借新還舊”的循環無法繼續,資產負債率、凈負債率、現金短債比的“三道紅線”指標,并不足以證明安全程度。
縱觀這些財務指標,最終只能相信“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短債比”,到了拼現金的時候了:
誰持有最多現金,誰就能堅持到市場與政策的轉向時刻。
當然,在現金基礎上,還有很多重要的影響因素,沒有良好經營管控歷史的差一點,沒有優質資產及時變現的差一點,凈負債率指標異常下降的再差一點,合作項目多的再差一點。
這算是優勝劣汰的過程,也是刮骨療毒的時刻,一個舊時代毫無疑問結束了,是時候考慮適應新時代的房地產發展模式了。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好貓財經”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地產商現金流壓力極限已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