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楊曉懌
來源:楊老師的基建課堂(ID:msyangteacher)
隨著地方財政的收支沖突日益激烈,地方債務問題再次成為熱點。但在債務風險攀升的同時,作為地方經濟為數不多的“活水”,地方政府的應付賬款風險快速增長,成為了地方經濟不穩定、產業鏈總體緊縮的導火索:
由于地方財政收入下降、金融監管趨嚴、貨幣市場投放、支出壓力增大等多方面因素,地方財政開始面臨全方位的困難,甚至導致部分地區在維持地方政府正常運轉上依然有不小的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的債務壓力迅速攀升,導致許多地方政府信用負面事件開始頻發,就連曾經堅挺的城投債券也面臨打破剛兌的無奈。
但是,由于地方債務出現風險的連鎖反應大、后期影響遠,許多地方政府依然愿意勒緊褲腰帶、優先保障債務的兌付。這使得本已非常緊張的財政緊日子雪上加霜,直接影響到了地方政府及下屬國有企業的應付賬款兌付。
在有限的資金下,地方政府必然是優先選擇償債,保住不發生風險事件的底線;為此部分地方政府甚至出現過長期欠發教師薪酬的新聞。在這樣的窘境下,可想而知其他應付賬款的付款情況,將隨著整體的債務壓力持續延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同時,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服務單位等政府類應收賬款的主要單位,也將受到財政緊日子的持續波及。
隱性債務到期,抽屜協議無力兌現
除了正在發生、將要發生的政府類應付賬款,還有許多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正在逐漸到期,對地方政府、國有企業產生了不小的兌付壓力。但是,在當前的財政環境下,地方政府依然無力支付,即使曾經簽過各類承諾兜底回購的文件,但如今卻無力兌現。
從地方政府當前的情況來看,即使是最合規的、利率最低的地方債券,同樣兌付能力相當有限;許多到期的地方債券都通過發行“再融資債券”進行借新還舊,以紓緩兌付壓力。作為地方政府投融資工具的城投企業們,同樣持續努力借新還舊,以維持現有規模與龐大的支出。
在財政與城投共同緊縮的情況下,到期的隱性債務只能在協商的基礎上進行延期;雖有部分財力較好的地區能夠做到回購,但大部分地區的到期債務無力兌付。這也為許多建筑企業、基建投資企業的應收賬款帶來了壓力,預期的退出并沒有實現,并且兌現變得遙遙無期。
對外轉移壓力,尋求企業承擔成本
在政府類應收賬款風險逐漸增大后,還有一個不好的趨勢正在悄悄出現:作為強勢的甲方,政府與城投無力承擔到期債務與舉債成本后,就紛紛開始對外轉移杠桿、轉嫁融資成本,使得許多企業開始面臨兩難的選擇:
要么選擇替政府承擔債務,用企業信用幫助地方政府增信;要么選擇作為政府供應鏈融資的一環,替政府承擔一部分融資成本。在這樣的基礎上,地方政府與城投的下游企業壓力驟升;并且隨著物資、人工成本的通脹,利潤空間、乃至企業存續都將感受到壓力。
作為地方經濟的主要源頭、資金流入的活水,地方財政與城投的資金緊張,影響是持續的、深遠的;一旦積極財政政策開始退坡,這一趨勢還將持續加劇,帶給地方經濟更大的挑戰。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楊老師的基建課堂”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財政緊日子下,政府類應收賬款風險驟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