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嚴沁雯
來源:財經五月花(ID:Caijing-MayFlower)
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金融創新和監管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線上經濟正對人們生活產生了顛覆性影響。在此背景下,中國在近期密集出臺了多項監管措施,將金融科技納入金融監管范圍之內,顯示出監管思路的巨大轉變。
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在數字經濟發展的大勢下,數字經濟面臨的監管環境也在發生變化。在很多人看來,數字經濟的發展貌似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
監管部門如何在鼓勵創新和防范風險之間保持平衡,企業又將以創新為實體經濟服務,擁抱并適應監管?
在“《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大會上,北京金控集團首席運營官王磊,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專家咨詢組前成員、深圳大學特聘教授王曉曄,江蘇兀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嵇少峰對以上問題各自發表了觀點。
王磊:數字經濟的發展須與監管同向而行,并肩向前
北京金控集團首席運營官王磊
王磊認為,數字經濟已成為中國經濟不可或缺的有機構成,也是中國經濟最具競爭力和創新活力的部分,進一步發展必須與監管同向而行、并肩向前。
“在金融科技的發展過程中,監管一直都在場,那么到今天,如果真有一個‘十字路口‘的話,下一步的走向應該是既不向左、也不向右,而是同向而行、繼續向前。應該鼓勵更多的金融創新發生在監管能力強的地方,讓監管和社會大眾都能夠看得到創新、看得懂創新”。
與此同時,王磊提到,數字經濟時代的核心資源是數據,在從資源到資產的過程中,圍繞數據的權屬問題和壟斷問題如果不解決,可能會動搖數字經濟的根基。
由于數據使用的非競爭性、復制成本幾乎為零、價值的不確定性、以及數據權屬的復雜性等特殊屬性,可能帶來一系列問題。比如,“數據資產無法高效、合規流通,數據非法采集、非法使用、非法交易等問題層出不窮“、”個人信息和個人隱私的保護權責難以落實到互聯網平臺等經營實體”、“一些超大型機構形成了對數據的壟斷,并且憑借自我增強的大數據優勢不斷固化壟斷地位。”
針對以上問題,王磊提出,要鼓勵推動地方立法,盡快明確數據治理規則,通過界定數據使用權來保障數據流通,同時壓實個人信息保護責任。同時,加強數據技術創新,找到數據安全保護和數據開發流通的利益平衡點。此外,大力建設金融科技基礎設施,提高數據資源分配的準確度、快捷度和公平性。
王曉曄:反壟斷執法需關注數字企業的并購,以及電子商務領域的“二選一“問題

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專家咨詢組前成員、深圳大學特聘教授王曉曄
11月10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的征求意見稿》,“平臺二選一”“大數據殺熟”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將面臨更嚴格監管,引發市場熱議。
王曉曄表示,總體上來說,中國20多年來對數字經濟采取的基本是包容、審慎的態度,基本沒有執行過反壟斷法,這方面的案子很少。不過,歐盟在很多年之前就開始了對互聯網巨頭的反壟斷執法。
對于“民營經濟是國家應當保護的,不應反壟斷”的觀點,王曉曄認為有待商榷。“不管什么樣的經濟領域,包括經濟平臺,推動經濟和技術發展的最重要的動力來自于創新和積極性,即便是數字企業的壟斷性比較強,但是也不應該像歐盟那樣把大型數字企業都列入黑名單,或者像美國那樣進行拆分。“
因為數字規模大,其本身不違法,除非這些企業存在著嚴重的排除限制競爭的問題。”王曉曄指出。
此外,王曉曄對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的征求意見稿》中增強反壟斷執法的針對性和科學性非常贊同。
王曉曄指出,當前我國的反壟斷執法機關應該特別關注兩個問題:一是數字企業的并購,二是電子商務領域的“二選一”問題。
嵇少峰:金融體制改革和支持體制外的金融創新是突圍的唯一選擇
江蘇兀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嵇少峰
螞蟻暫緩上市,讓金融創新與監管成為時下熱議話題,讓人不禁要問,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金融創新和監管?
“金融如果不能服務于民營企業,不能服務于市場經濟,不能服務實體經濟,我們的監管作用何在?針對以上問題,嵇少峰指出,解決中國的金融問題首先要解決金融脫實向虛,自我循環的問題,唯一的選擇是金融體制改革和支持體制外的金融創新,這是實現突圍的唯一選擇。
嵇少峰認為,要建立金融創新、金融監管的評估標準。當前的金融存在的首要問題就是間接融資過高,直接融資比例比較低。
嵇少峰指出,當前的小微信貸政策,很多是短期行為,靠文件、靠強制來約束,要求銀行提高小微企業的投放力度,但沒有長期的制度保障。
“目前中國的銀行業服務民營和小微企業的能力不足,主動性不夠。在嵇少峰看來,主要原因在于金融體制的二元制,即資源分配不均帶來的。
具體而言,首先是體制的不熟悉,體制內外之間信息對稱的難度是比較大的。而小微企業的風險維度又比較多,在執行中信貸機構的效率不夠、成本過高,這兩者結合就帶來了我們現在的金融存在著巨大的障礙。
其次,當前小微信貸的投放是非市場化的,在社會信用體系建立不夠完善的情況下,顯然投放小微企業,銀行是虧本的。再者,大規模的政策壓力,強迫用行政的手段進入信貸市場,有可能破壞小微信貸機構的生態。
前段時間,馬云所說的“巴塞爾比較像一個老年人俱樂部”、“中國的銀行還是當鋪思想”等觀點曾引發軒然大波。在嵇少峰看來,以上都不是本質,中國銀行業的根本問題,“本質仍然是二元制的金融機構的設置,體制內和體制外的鴻溝非常非常深,我們必須正視它。”
對于兩種所有制之間的差異,嵇少峰認為,不要彼此歧視。一個方法是從技術層面解決,尤其是金融科技公司的技術一定要充分地應用到B端,對小微企業的生態進行加工,而不是一味地割羊毛、收流量。
另一個方法則是從監管層面出發,“必須加大對小微企業的供給,增大民營銀行包括小額貸款公司在市場中的比例和占有的市場總量的絕對值。“嵇少峰指出。
嵇少峰提醒,現在規模做得最大的消費金融公司有可能將來是最大的風險,一旦持續增長的紅利期沒有了,貸款余額絕對值下降的時候可能風險就暴露了。而所有的金融科技公司可能都沒有做好準備,“它們的撥備都遠遠不足以覆蓋未來有可能出現的風險”。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財經五月花”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