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6圖片工作室
中心城區衰退,已成為困擾全球城市發展的「制約因素」。
▼ 北京前門更新成為舊城更新代表之一
實際上,舊城要實現復興,不只要在空間上做到「城市上建城市」,更要實現「投資回報」的可持續。
▼ 利物浦老城更新主要由各類商業機構投資完成
這意味著,舊城更新的「瓤」比「殼」更重要,更新是否可持續在于選好「瓤」。
▼ 倫敦西區更新后,大力發展「戲劇產業」
選好「瓤」,是不是高枕無憂?
比如波士頓西區。這片老城區,于20世紀中后期開始大規模的更新建設,試圖重塑城市中心。隨著政府辦公、旅游業、房地產業的置入,發展態勢一片大好。
▼ 波士頓西區更新前后對比(來源:Wikipedia)
隨著創新經濟的崛起,城市人口、企業涌向波士頓128公路科技產業帶、肯德爾廣場、波士頓南灣等新一代的經濟中心,「落伍」的波士頓西區在短暫繁榮后,再次回到起點。
▼ 位于波士頓西區市政廳區域,主體出自Kallmann McKinnell & Wood設計公司,廣場由貝聿銘設計。由于嚴重缺乏人氣,被媒體稱為「行將死在葡萄藤上」的區域
如今,在創新就是競爭力的時代背景下,老城區選擇科技創新作為產業內核無疑是最優解。
在公眾號《科技創新區如何崛起》一文中曾經提到,如今的科技創新,是依托大學、院所、研究機構等「錨機構」發展壯大,這些創新核心要素恰恰是老城區最為缺失的。
▼ 依托「錨機構」麻省理工學院,發展起來的波士頓肯德爾廣場科技區
紐約「硅巷」,巴塞羅那「22@知識區」,倫敦「硅環島」……都已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其中,從「城市傷疤」逆襲為「倫敦小硅谷」的東倫敦科技城,最具代表性。
▼ 東倫敦科技城局部俯瞰
東倫敦科技城位于倫敦東區,歷史上一直是貧民、移民的聚集區,也曾是「開膛手杰克」的出沒之地。二戰后重建為服裝、印刷為主的輕工業區。20世紀50年代開始,制造業衰落,倫敦東區又回到臟、亂、差狀態。
▼ 20世紀初的倫敦東區(來源:Wikipedia)
直到1990年代,實施至今的三輪更新,才扭轉區域的命運。如今這里已是英國科技企業最密集(已超過1600家)、全球人才密度最高的創新區。
01 藝術化更新,重塑區域認知
東倫敦科技城30余年的更新,始于自下而上的推動,再由自上而下統領得以實現。
與其它老城區的更新歷程一樣,倫敦東區最早的更新是因閑置的廠區、低廉的租金、便利的交通(三條地鐵線,及通往歐盟各國的歐洲之星國際列車),1980年代成為Damien Hirst(如今英國成交價最貴的當代藝術家)等藝術家們的創業地。
▼ Damien Hirst在倫敦東區創作的藝術作品
這里也是倫敦最早實行涂鴉合法化的區域,來自全球的涂鴉大師在此創作,吸引到年輕人來此打卡。有了人流量,沿街的商鋪逐漸復蘇。
▼ 涂鴉合法化讓倫敦東區發展了「涂鴉旅游」
就這樣,倫敦東區的早期更新,在藝術的氛圍中改變了人們對區域的認知,逐漸發展成為倫敦最具個性、藝術范兒的街區。
02 文創化更新,再造區域環境
倫敦東區自下而上的更新,對區域最主要的作用是獲得年輕人的認可。藝術作為一類產業,并沒有成為支撐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柱,倫敦東區依然在衰退的路上。
作為新英國計劃的一部分,倫敦的定位是成為「創意之城」。位于倫敦西區與倫敦金融城之間的倫敦東區,成為創意之城的首選地之一。
▼ 霍克斯頓區域是倫敦東區內,最早的創意聚集區
在政府扶持下,一批新銳設計師開始把工作室搬到倫敦東區。政府通過基礎設施的改造,如單車道改為雙車道,使東區的市政網絡匹配上城市需求。
▼ 此階段的主要圍繞道路、管線等這些老舊的基礎設施展開更新
創意行業的進入,促進區域老建筑更新以創意行業喜愛的形式,即「設計感」方向發展。涌現出眾多的開放式工作室、時髦公寓、藝術展覽館,以及設計師經營的「潮牌店」等。
▼ 創意業的引入,使區域的環境面貌特色從「涂鴉」轉向「新舊結合」的設計感
▼ 眾多新增的店鋪,由區域內的創意企業、設計師經營
至2000年初,倫敦東區從形象到內容,真正的完成了一次更新。只不過,倫敦東區創意產業無論是規模、影響力,還是帶動力,完全無法與「隔壁」文化底蘊深厚,創意設計業聚集的倫敦西區、倫敦南岸文化區相提并論。
也就是說,創意產業是在減緩倫敦東區的衰敗速度,談不上復興。
03 多維度更新,實現產業躍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倫敦金融業對GDP的貢獻連續兩年出現負增長,大量企業裁員、倒閉。這讓英國政府重新審視高度依賴金融業的風險性,開始尋找新產業方向。
低廉的房租、便利的交通、藝術化的氛圍、潮牌的生活配套,以及靠近金融城資本的優勢,讓Dopplr、Last.fm、Redmonk、MOO、Trampoline Systems、AMEE等30多家互聯網初創企業,扎堆在東區的老街地鐵站(Old Street)周邊。
「硅環島,是倫敦老街不斷生長的有趣初創企業社區。」
—— Dopplr的創始人馬特·比達爾夫
▼ 硅環島俯瞰
2010年10月,新上任的首相卡梅倫,宣布發展科技產業。政府將在未來4年里,創建一系列技術創新中心,促進英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同年11月,政府投入4億英鎊,以硅環島為核心,打造——東倫敦科技城。
▼ 硅環島區域的代表性科技企業分布
1. 構建軟實力,助推產業
東倫敦科技城整合城市的各類資源,搭建科技創新產業的「生態圈」,為倫敦探索新的產業方向。
①. 管理機構——科技城投資集團
由英國貿易投資總署,招募科技領域企業家(如諾基亞全球主管Gerard Grech),成立「技術城投資集團」(TCIO),旨在孵化東倫敦科技集群。
②. 資金來源——金融城融資平臺
初期,扶持資金由政府出資。更多的資金來源,是通過科技城投資集團與金融城合作的融資平臺提供,為不同階段的初創企業提供不同支持。
▼ 科技城融資平臺的「戰績」
③. 政策支持——稅賦優惠政策
政策方面主要有:頒布專利盒政策,將具有專利的企業所得稅降低10%;修改IPO規則,進一步支持進入到成熟期的科創企業;推動研發稅務優惠。
④. 創新機制——提升科創質量
科技城構建了創新促進機制,確保不同發展階段的公司,均會獲得助推。
▼ 科技城搭建的的六大科創孵化創新平臺
初創企業:除了前面提到的政策扶持外,科技城將收購建筑中的一部分空間,用作科技孵化區,包括:支持機構(50家)+加速器(60個)+共享辦公(100處)。
▼ 科技城內的共享辦公
成長企業:進入該階段的企業會進入「未來五十」計劃階段,未來五十指:扶持在英國進入B輪融資發展最快的50家科創企業,英國政府每年為企業量身定制扶植計劃,幫助其發展。
▼ 入選未來五十計劃企業的基本要求
成熟企業:由歐洲區域發展基金(ERDF)與科技城聯合,為企業提供跨區域的發展計劃、制造商貿易展覽會、一對多研討會等服務。
⑤. 人才機制——人才專項簽證
針對缺少「錨機構」導致人才緊缺的問題,科技城與政府聯合推出英國「人才標準界定工作」準則,向全球杰出技術人才開放大門。政府推出了針對數字產業的技術簽證——Tier1。
▼ 科技城Tier1簽證流程示意
Tier1允許科技城為境外的科技人才提供擔保,從而使他們不需要雇主的擔保,就可以前往英國工作。目前,在英國科技公司的非英籍員工比例,已經超過50%。
2. 優化「硬件」,再造城市中心
東倫敦科技城的環境,雖然已有藝術化、潮流化的基底,但已跟不上創新產業對配套的需求。于是,東倫敦科技城采取強化優勢、補齊短板的方式,進行新一輪的更新提升。
▼ 「新舊結合」的東倫敦科技城
①. 提升已有「更新成果」,塑造特色生活
環境提升:對前兩輪的更新成果進行強化,目標是將老城區轉化為吸引年輕人的活力中心。
▼ 科技城依然是全球各地涂鴉大師的作品展示窗口
▼ David Cerny 的藝術裝置
潮設計已成為區域內建筑微更新的「默認選項」。人們行走其中,好似置身各式展覽中,成為東倫敦科技城別致的城市風景線。
▼ 新舊結合的設計感,成為東倫敦科技城的環境新特色
生活提升:隨著來自全球的科技企業、人才的涌入,既往的生活配套已是「供需失衡」,新一輪的配套升級開啟。
如全球首家臨時購物中心BOXpark,于2011年開始營運,是全球最環保的購物中心。BOXpark將舉辦各種活動和演出作為核心功能之一,旨在激發地區的文化活力。
▼ 裝箱公園BOXpark,不僅是商業,也是各類活動舉辦地
此外,東倫敦科技城努力將自身塑造為美食之旅目的地,孵化出一批匯聚各國美味的網紅餐廳,吸引游客來此打卡。
▼ 餐飲與活動空間相結合的Tramshed餐廳
②. 補齊「產業需求」,營造創新氛圍
為進一步引入科技企業、留住人才、激發創新,東倫敦科技城將「職住平衡」「非正式交流空間」視為首要更新目標。
高密度的職住平衡:東倫敦科技城規劃未來5-10年內,在用地局促的情況下,實現職住平衡。高密度、綜合性,無疑是唯一的選擇。如硅環島的the Atlas公寓,高度達152米,商業配套齊全
▼ the Atlas公寓
▼ 地標性的Bezier Apartments公寓
在辦公空間方面,主要通過舊建筑結構更新與拆除重建方式獲得。
▼ 谷歌Campus London
▼ 局部更新的建筑綜合體
無處不在社交網絡: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顯示,80%的突破性創新并非在正式會議或頭腦風暴工作坊里發生,而是跨學科之間非正式交流的結果。
▼ 東倫敦科技城多樣化的社交空間
除了公共空間的社交空間打造外,還增加咖啡館、書店這些容易激發社交的商業場所。有了交流場所,還需要各類活動運營促進社交。
▼ 東倫敦科技城舉辦的美食節
如成立行業交流協會tech meetups,舉辦編程、區塊鏈等各類專業領域的非正式交流活動。有關創業者的聚會和論壇每周都會有。
▼ 公共空間舉辦的交流活動
東倫敦科技城還為企業與用戶之間提供交流機會。如將公共空間變為科技產品的測試區,吸引公眾參與,加速產品的迭代。
▼ 東倫敦科技城內測試的Bluecity共享車
此外,東倫敦科技城在營銷戰略上,下足了功夫。如2013年,由政府、企業、學者、投資人聯合的倫敦科技倡導小組(簡稱TLA)成立(目前成員超過6000人),負責在各自領域為科技城站臺宣傳。
04 總結

如今,東倫敦科技城以「硅環島」為核心,生長出一個沒有邊界的高科技區。2021全球科創城市排名中,倫敦僅次于硅谷排名第二,東倫敦科技城功不可沒。
▼ 東倫敦科技城代表性科技企業分布示意
我們可以看到,東倫敦科技城如今的成績,是建立在自下而上的藝術化更新,自上而下的創意化改造,以及圍繞產業軟環境打造的多重疊加基礎之上。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丈量城市”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倫敦東區,破繭重生的「小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