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楊曉懌
來源:楊老師的基建課堂(ID:msyangteacher)
從2000年以來,基建與地產相結合的開發模式就一直在積極探索,從早前的一二級聯動開發、舊城改造;再到如今的片區開發、城市更新,都是如此。
但是,受制于行政法規與融資方面的限制,基建與地產市場的差異始終較大,導致很難實現真正的“聯動”、一體化開發。不過,隨著原本傾向于行政管理的基建市場開始市場化,地產逐漸回歸本源、脫離金融化,兩者開始再次融合、顯現出殊途同歸之勢:
打通行業壁壘,連接市場供需
在過去二十年高速城鎮化的過程中,土地與地產的周期對市場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也成為了地方財政與金融系統內的不穩定因素。在龐大的居住需求爆發、周期性變化時,既影響地方政府與城投公司對基礎設施投資與資金回收、財政收入與政府性債務的償還;又使得房地產市場面臨大幅度的波動、階段性的需求旺盛及“去庫存”。
這個問題中,雖有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但地方政府對于基礎設施、土地整理的投資,與地產市場需求存在相對脫節,卻是一個比較重要的、且可以解決的問題。尤其在當下,高速城鎮化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地方政府對于基礎設施與土地整理的投資,應當進一步與地產市場的需求進行掛鉤;通過將兩個行業一體化、打通行業間的壁壘,來解決這個長期以來威脅地方財政與金融系統穩定性的關鍵問題。
因此,未來我們將看到基建與地產再度走向一體化,讓基礎設施與土地整理方面的投入直接與地產需求進行掛鉤;既可以提高地方政府的投資效率、避免地方城投的債務風險,又可以進一步緩解房地產供需間的壓力,實現“房住不炒”的調控要求。
在此之前,高層已經提出“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即未來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土地整理投資,都必須與人口流動、人口的需求進行掛鉤;這也意味著在土地與房產方面的“需求側管理”,將是大勢所趨。通過更具體、更可量化的需求指標,來調節地方政府在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投資。這也將使得地產周期的問題,以及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將迎來很大的變化與轉變。
地方政府減負,健全城投機制
自全面深化改革以來,調節地方政府的運作模式,建立“財權與事權相匹配”的機制,一直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方向。尤其是目前提出要降低政府杠桿率、解決地方隱性債務風險,進一步減輕地方政府的直接投資比重、健全企業投資的機制,就成為了改革的重中之重。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近年來的基礎設施、土地整理、公共服務建設與運營,都在大力推行以企業為載體的市場化運作機制,不再由財政預算直接投資,以此來解決財政收入增長與基礎設施投資期限錯配的問題。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是減輕了地方政府的負擔,將一部分傳統意義上的“政府工作”交由市場化的企業機制來運作,既提高了投資效率,也減輕了地方財政的負擔,構建“更可持續的地方財政”。
在這一背景下,城投運作必然將進一步向市場靠攏、與地方財政脫鉤;通過投資收益來償還項目本息、獲得投資收益,而非依賴地方財政的補助。這也意味著地方城投將在地方城鎮化、房地產開發中承擔更重要的職能;進一步將基礎設施投資與土地、地產開發進行合并。既是完成收益的閉環管理,也是通過這種模式來實現城投的市場化轉型、更多的分享地方發展紅利,實現城投的可持續發展。
資源橫向補償,構建共同富裕
“共同富?!笔歉邔犹岢龅暮甏竽繕伺c要求,雖非短期可實現,但也能看出未來制度與理念上的轉變。這對基礎設施與地產行業而言,同樣有非常大的影響;這意味著,在未來的基礎設施與地產市場中,會有越來越多的“資源橫向補償”。
何謂資源橫向補償?在基礎設施與房地產領域中,就是將公益性項目與市場化項目進行掛鉤,通過市場化項目的收益來彌補公益性項目的投資,實現政府再分配的功能與促進社會公平性的目標。
如目前的城市更新項目,就常常存在將部分土地開發的收益去彌補老舊小區改造、公共服務設施以及租賃型保障房的收益不足;以及片區開發項目中,通過優質土地的開發來彌補產業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的投入。
這也將促使基建與地產行業深入融合、一體化、市場化,制度上的頂層設計也將進一步靠攏。一方面是地產企業的去杠桿、去金融化、輕資產化,另一方面是基建企業的新一輪行業整合、與地方城投的深度合作、強化全流程的投融資能力,兩個行業都將發生深層次的變化。
在此之后,我們將看到基建與地產行業,再度走向一體化。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楊老師的基建課堂”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基建與地產,再度走向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