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債券球
來源:債券球(ID:bonds-ball)
前兩天和朋友聊起某城投是否可以申報小公募的事情,其實不管是監管文件規定的小公募申報條件,還是各種流傳的窗口,最終的標準還是看市場實際表現。為此,筆者統計了上交所2022年至今小公募獲批情況。

年初至今,一共有40只小公募,38家發行人獲得了小公募的批文,其中7家為證券公司。從評級情況來看,債項評級達到AAA的37只,債項評級達到AA+的13只。從企業性質來看,所有發行人均為國有企業,其中央企12家,地方國企26家。
接著,我們回到城投,從統計的信息來看,即使粗放的從名稱進行判斷,城投也只有幾家。而進一步解析這些城投之后,這些城投除了大多都位于發達地區之外,還會發現,相對于一般城投,其主營業務收入構成,城投色彩要弱很多,也相對規范很多。因此,在面對城投公司債業務的時候,可以選的情況下,還是盡量選私募。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債券球”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從審批情況看小公募申報主體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