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吳進輝
來源:中證鵬元評級(ID:cspengyuan)
主要內容
穩增長有決心和信心,同時要爬坡過坎,付出艱苦努力,經濟必將行穩致遠。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需要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保持社會大局穩定,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一、5.5%的經濟增長目標是預期上限,有一定壓力,凸顯穩增長,主動作為。(1)尊重經濟增長的規律,GDP過去兩年平均增長5.1%,稍微低于未受疫情影響下19年6.0%的增速。(2)同“十四五”規劃目標要求相銜接,凸顯穩增長的決心與力度,穩定預期,提振信心,調動各方的積極性,推動各方“主動作為”。
二、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支出強度大,提升效能。(1)2.8%赤字率的下降,并不是財政支出強度降低,今年財政支出強度有增不減。赤字率下調,因疫情逐步恢復,有利于保持財政可持續性,為今后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留出政策空間。(2)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65萬億元,雖與去年持平,但去年四季度1.2萬億元未落實具體項目,今年預計可形成4.85萬億元的實物工作量,項目資金有保障,支出靠前。(3)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力度只增不減,全年退稅減稅約2.5萬億元,其中留抵退稅約1.5萬億元。
三、貨幣政策:穩中偏松,擴大信貸,降低成本。(1)總基調:穩健偏寬松。(2)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及時動用儲備政策工具,降準降息仍有可能。當前,貨幣政策處于政策觀察期,靜待寬信用的效果和持續性。(3)擴大新增貸款規模,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今年社融增速預計在11.0%左右,比較符合預期,可能略高于名義經濟增速。(4)推動金融機構降低實際貸款利率、降低融資成本。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過MLF-LPR-貸款利率的方式,3月15日MLF到期量1000億元,屆時或許是降息的窗口期。
四、房地產:延續“房住不炒”的總基調,保障性租賃住房仍處首位,因城施策,穩增長下仍有進一步寬松的可能。總體基調還是延續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內容,“房住不炒”,保持了連續性。(1)保障性租賃住房:政策支持首位,大力發展和支持。今年,保障性租賃住房再次迎來政策利好,有關貸款不納入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加大金融支持,全年建設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240萬套(間)。(2)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要求明確,大有作為。2021年,城市更新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提城市更新,明確了開展的項目類型,注重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以人為核心的高質量新型城鎮化。(3)“冰火兩重天”,當前房地產政策出現放松,但未見回暖,房企債務風險頻發,有望進一步寬松。去年年底到目前,行業政策出現放松,政策適當糾偏,多地下調貸款利率和放松首付比例。地產各項數據并未出現明顯好轉,行業風險仍未出清。在今年穩增長的背景下,要完成5.5%的目標,只要不突破“房住不炒、穩地價、穩房價”的基本原則,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地產政策有進一步放松的必要性。
政府工作報告并未提及房地產稅,推出將推遲。
五、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設立金融穩定保障基金。政府工作報告未提地方政府隱性債務,不必過度解讀,堅決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穩妥化解存量債務的基本原則不會變。
六、先立后破,能耗目標留有彈性,有序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七、債券市場影響如何
(1)5.5%的經濟增速目標有一定難度,但是穩增長決心和信心強,預期企穩,需要爬坡過坎,需要付出艱苦努力。目標較高,實現較難,成為債市最大的擔憂,影響債券市場情緒。密切關注后續穩增長政策出臺、落地和效果。
(2)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支出強度大;貨幣政策穩中偏寬松,有進一步降息降準的可能,政策的出臺有利于穩定經濟。債券市場流動性整體無虞。
(3)重在寬信用,支持實體經濟,依賴財政和貨幣政策的組合發力,基建、地產投資提升是重中之重,穩住外貿,提振消費。如寬信用到來,債券市場將承壓。
國外因素,關注中美利差收窄,美聯儲3月加息,俄烏局勢的影響,但我國仍 “以我為主”,兼顧內外平衡。
當前債券市場仍處寬信用的保駕護航和觀察期,市場主線逐漸明了。1月社融超預期,信貸實現開門紅,2月PMI企穩上行,寬信用有一定苗頭,但實際效果和持續性仍不夠。社融增速-M2同比可作為寬信用的先行指標,與市場利率正相關,目前未見抬升。關注3月基建和地產投資數據,是否降息。
2022年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在北京召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總結了2021年的工作,提出了2022年工作的總體要求和政府工作任務,結合發改委和財政部的報告,“部長通道”相關內容,我們對政府工作報告進行要點全解讀并分析對債券市場的影響。
一、2022年面臨的形勢、總體要求和政策取向:爬坡過坎、穩中求進
必須爬坡過坎,疫情持續、內部挑戰多、外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局部疫情時常發生,消費和投資恢復遲緩,穩住出口壓力大,能源原材料供應緊張,穩就業任務艱巨,地方財政收支矛盾加大,經濟金融領域風險隱患較多等。
2022發展主要預期目標:GDP增長5.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全年控 制在5.5%以內,CPI漲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進出口保穩提質,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能耗強度目標在 “十四五” 規劃期內統籌考核,并留有適當彈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
總體政策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要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積極推出有利于經濟穩定的政策。要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增強有效性。繼續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科學精準處置局部疫情,保持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今年將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政府工作報告基本延續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相關表述,強調經濟的三重壓力和穩增長的首要地位,在這個大背景下,需要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保持社會大局穩定,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二、如何看待5.5%的經濟增長目標
2022年GDP增速目標5.5%左右,市場期待已久的經濟增速目標落地。此前市場人士預測的經濟增速目標有5.0%、5.0%-5.5%、5.5%三種情況,此次5.5%目標的設定,可以說是預期的上限,難度并不小,也體現了政府今年穩增長的決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22年中國經濟將增長4.8%。
一是尊重經濟增長的規律。GDP過去兩年平均增長5.1%,2021年四季度實際增長4.0%,兩年平均增長5.2%,2019年(未受疫情影響)GDP增速為6.0%,5.5%的增速目標高于5.1%和5.2%的兩年平均增速,考慮疫情影響,稍微低于19年6.0%的增速,比較符合經濟增長的趨勢性和延續性規律。如果設置5.0%的增速目標,低于兩年平均增速,不利于經濟的增長;5.0%-5.5%的增速目標,雖然具有一定的區間彈性,但是穩增長的力度和決心不夠,預期有轉弱的壓力。
二是“十四五”規劃目標要求相銜接。中長期來看,到2035年人均GDP需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根據相關測算,2021-2035年的平均增速最低為5.0%。2021年3月,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發布論文《“十四五”期間我國潛在產出和增長動力的測算研究》,測算“十四五”期間我國潛在產出增速在 5.1%-5.7%之間,2021-2025年的潛在增速分別為5.7%、5.5%、5.5%、5.3%、5.1%。
5.5%的經濟增速目標,目前來說,完成任務有一定壓力,主要凸顯穩增長的決心與力度,穩定預期,提振信心,調動各方的積極性,推動各方“主動作為”。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經濟增速預期目標的設定,主要考慮穩就業保民生防風險的需要,并同近兩年平均經濟增速以及“十四五”規劃目標要求相銜接。這是高基數上的中高速增長,體現了主動作為,需要付出艱苦努力才能實現。”
從歷史來看,絕大多數年份基本完成或超額完成了GDP增速目標,只有2015和2014年實際增速略低于目標值。2015年和2014年的GDP預期目標為7%和7.5%左右,實際完成值為6.9%和7.4%,均低于目標值0.1個百分點。
三、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支出強度大,提升效能
1.赤字率下降,并不是財政支出強度降低
赤字率為何下調?疫情逐步恢復,保持財政可持續性。赤字率是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它是衡量財政風險的重要指標。保持合理適度的財政赤字率水平,有利于增強財政可持續性。2021年和2020年赤字率分別為3.2%和3.6%,今年赤字率擬按2.8%左右安排,恢復到了2019年的水平,這一水平處于3%的國際警戒線以內,有利于保持財政可持續性,為今后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留出政策空間。
下調財政赤字并不意味著財政緊縮,今年支出強度仍有保障。我國由于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等原因,在計算財政赤字時,除了將當年財政支出與財政收入相減外,還要考慮使用預算穩定調節基金、從政府性基金預算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資金、動用結轉結余等因素。由于可以用調入資金和使用結轉結余資金來平衡一般公共預算,每年的實際赤字率跟政府工作報告中安排的赤字率不完全一致。
財政支出強度不減。2022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安排的支出規模為26.7萬億(含中央預備費500億元),同比增長8.4%。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增加約1.5萬億元、 規模近9.8萬億元,增長18% ,為多年來最大增幅。政府報告指出“加之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依法上繳近年結存的利潤、調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等,支出規模比去年擴大2萬億元以上,可用財力明顯增加”。在兩會“部長通道”中,劉部長解釋“通過跨年度調節,僅中央本級財政調入一般預算的資金,就達1.267萬億元。這個資金量,相當于提高赤字率1個百分點”。
2.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65萬億元,雖與去年持平,但去年四季度結轉萬億余額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65萬億元,雖與去年持平,但因去年專項債發行進度整體滯后,為了完成發行任務,直到四季度才發力,在項目短缺尤其是優質項目,不得不大量發行,但因此滯留了一大部分專項債資金額度。根據財政部數據:2021年1-12月,全國發行新增專項債券35,844億元,其中四季度合計發行13,213億元。2022年1月10日國常會上顯示,四季度還剩余1.2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資金未落實到具體項目,四季度專項債使用率不到8%。因而,預計今年專項債可形成的實物工作量為4.85萬億元,項目資金有保障。
支出靠前。已提前下達新增專項債券額度1.46萬億元,2022年1月份地方已組織發行了新增專項債券4,844億元,發行規模占提前下達額度的33%,基本上占1/3。堅持“資金跟著項目走”,做深做細專項債券項目儲備,用好用足專項債券作為重大項目資本金政策,優化專項債券投向領域,嚴格資金使用監管,不撒“胡椒面”,重點支持在建和能夠盡快開工的項目,擴大有效投資。
3.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力度只增不減,全年退稅減稅約2.5萬億元
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堅持階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結合,減稅與退稅并舉。減稅降費力
度只增不減,以穩定市場預期。預計全年退稅減稅約2.5萬億元,幾乎為歷史最高值。
一大亮點:留抵退稅約1.5萬億元,退稅資金全部直達企業,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足額退還。重點支持制造業,全面解決制造業、科研和技術服務、生態環保、電力燃氣、交通運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等行業留抵退稅問題。
四、貨幣政策:穩中偏松,擴大信貸,降低成本
1.總基調:穩健偏寬松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大穩健的貨幣政策實施力度,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要強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確保經濟平穩運行”。基本延續了央行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表述,與市場預期也較一致,貨幣政策總體表現非常積極,去年央行多次降準和降息,使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直達實體,直接打寬松明牌。當前,貨幣政策處于政策觀察期,靜待寬信用的效果和持續性。
2.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及時動用儲備政策工具,降準降息仍有可能
在經濟三重壓力下,前文分析了5.5%的經濟增速目標有一定難度,如何發揮總量的功能,主要體現在降準和降息上,降低銀行息差,刺激放貸積極性,支持實體融資。繼1月份MLF和1年期LPR調低10BP,5年期LPR僅調低5BP,如果寬信用不起或者連續性不佳,后續央行或將繼續發揮貨幣總量的調節功能。今年上半年或許是降息降準的重要窗口期。
結構性貨幣政策繼續發力。近年來,央行通過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重點支持中小微企業、綠色發展等領域,如碳減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支農支小再貸款等,后續可能還會繼續推出科創、制造業投資、數字經濟、區域發展等領域的支持工具。
3.擴大新增貸款規模,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
重在寬信用,特別提出擴大信貸規模。2021 年全年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 19.95 萬億元。2022年1月社融增速為10.5%,前值為10.3%;M2同比增速為9.8%,前值為9.0%。2021年1月,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發表《健全現代貨幣政策框架》一文指出:“ 基本匹配不意味著完全相等,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可以根據經濟形勢和宏觀經濟治理需要略高或略低于名義經濟增速,體現逆周期調節”。央行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2021 年末,M2 和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增速分別為 9%和 10.3%,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從兩年平均看,2020 年、2021 年 M2 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分別為 9.5%和 11.8%,同兩年平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并略高”。今年社融增速預計在11.0%左右,比較符合預期,可能略高于名義經濟增速。

4.推動金融機構降低實際貸款利率、降低融資成本
推動金融機構降低實際貸款利率,減少收費,讓廣大市場主體切身感受到融資便利度提升、綜合融資成本實實在在下降。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過MLF-LPR-貸款利率的方式,因而降息的可能性較大。3月15日,MLF到期量1000億元,屆時或許是降息的窗口期。
五、房地產:延續“房住不炒”的總基調,保障性租賃住房仍處首位,因城施策,穩增長下仍有進一步寬松的可能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繼續保障好群眾住房需求。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堅持租購并舉,加快發展長租房市場,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總體基調還是延續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內容,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新增“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這與往年政府工作報告提法較一致,政策上基本保持了連續性。
1.保障性租賃住房:政策支持首位,大力發展和支持
今年,保障性租賃住房多次迎來政策利好。繼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有關貸款不納入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后,銀保監會和住建部聯合印發《關于銀行保險機構支持保障性租賃住房發展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加強對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運營的金融支持。同時,全國各地也相繼出臺了支持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政策和措施,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這些重點城市,都提高了新增保障性租賃住房的占比,普遍占新增住房供應量的40%-45%以上。今年全年建設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240萬套(間),“十四五”期間將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40個重點城市初步計劃新增650萬套(間)。
2.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要求明確,大有作為
2021年,城市更新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列入《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各地積極響應,迅速出臺了一大批城市更新政策和實施計劃。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提城市更新,報告指出“有序推進城市更新,加強市政設施和防災減災能力建設,開展老舊建筑和設施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再開工改造一批城鎮老舊小區,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和適老化改造。穩步推進城市群、都市圈建設,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嚴控撤縣建市設區。在城鄉規劃建設中做好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要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此次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開展的項目類型:加強市政設施、防災減災建設、老舊建筑、無障礙環境建設和適老化改造。穩步推進城市群建設,注重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以人為核心的高質量新型城鎮化。此前,住建部63號文要求不搞大拆大建。城市更新具有10萬億市場需求,將作為后地產時代重要的業務發展新賽道。持續關注城市更新試點城市的發展現狀和成效。
3.“冰火兩重天”,當前房地產政策出現放松,但未見回暖,房企債務風險頻發,有望進一步寬松
隨著今年穩增長的訴求,房地產投資必須企穩。去年年底到目前,行業政策出現放松,政策適當糾偏,在降息基礎上,房企預售監管放松,銀行信貸投放加快,多地下調貸款利率和放松首付比例如菏澤、重慶、贛州,廣州、深圳、鄭州、德州等。
截至目前,房地產投資累計同比持續下滑,商品銷售面積不佳,新開工面積負增長,商品成交面積和土地成交面積同比仍下滑,地產各項數據并未出現明顯好轉。中南建設、正榮地產等多家大中房企,接連爆出債務危機,恒大等風險房企收并購項目并未出現大的進展,房地產行業風險仍未出清,仍需警惕房企違約風險,這也令銀行放貸更加謹慎,打擊放貸積極性。
近期,行業政策的放松,監管并未發聲,默許各地做法。在今年穩增長的背景下,要完成5.5%的目標,只要不突破“房住不炒、穩地價、穩房價”的基本原則,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地產政策有進一步放松的必要性。3月5日,《關于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的出臺,鼓勵“新市民”買房,給予較多優惠。2月17日,北京拉開了2022年全國重點城市首批集中供地的大幕。成交17宗地塊,1宗流拍,平均溢價率達到4.5%,與去年第三輪供地相比提升了3個百分點,同時流拍率也從17%回落至6%,土地市場整體表現“回溫”。此外,政府工作報告并未提及房地產稅的相關工作安排,這或與今年穩增長的背景和房企風險未出清有關,房地產稅的推出還要繼續推遲。
六、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設立金融穩定保障基金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繼續按照穩定大局、統籌協調、分類施策、精準拆彈的基本方針,做好經濟金融領域風險處置工作。壓實地方屬地責任、部門監管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加強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和能力建設,設立金融穩定保障基金,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方式化解風險隱患,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主要表述還是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政治局會議相似,新增了設立金融穩定保障基金,重點關注后續措施的推出和成效。
政府工作報告未提地方政府隱性債務,不必過度解讀,堅決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穩妥化解存量債務的基本原則不會變。
七、先立后破,能耗目標留有彈性,有序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預期目標: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能耗強度目標在 “十四五” 規劃期內統籌考核,并留有適當彈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
亮點在于:能耗目標留有彈性,往年基本會設置降低3%以下,也是體現了先立后破,有序推進,立足我國仍是煤炭需求大國的基本國情。
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落實碳達峰行動方案(去年“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
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推進能源低碳轉型。
推進大型風光電基地及其配套調節性電源規劃建設,提升電網對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消納能力。推進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建設綠色制造和服務體系,推進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業節能降碳。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
八、其他關注點
1.加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有效支持,避免出現行業性限貸、抽貸、斷貸。
2.完善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機制,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促進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3.促進數字經濟發展。加強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建設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推進5G 規模化應用,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智慧城市、數字鄉村。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培育壯大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數字產業,提升關鍵軟硬件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釋放數據要素潛力,更好賦能經濟發展、 豐富人民生活。
4.積極擴大有效投資。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建設重點水利工程、綜合立體交通網、重要能源基地和設施,加快城市燃氣管道等管網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澇設施,繼續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6400億元。對國家重大項目要實行能耗單列。
5.推動消費持續恢復。推動線上線下消費深度融合,促進生活服務消費恢復,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繼續支持新能源汽車消費,鼓勵地方開展綠色智能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
6.多措并舉穩定外貿。擴大出口信用保險對中小微外貿企業的覆蓋面,加強出口信貸支持,優化外匯服務,加快出口退稅進度,幫助外貿企業穩訂單穩生產。
7.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將3 歲以下嬰幼兒照護費用納入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發展普惠托育服務,減輕家庭養育負擔。
等待具體細則,與3歲以上的子女教育專項扣除相銜接,參照子女教育抵扣金額,預計抵扣基數以1000元或1500元固定數值,每胎抵扣,或有可能從一胎即可開始抵扣。
8.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推動老齡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
9.嚴厲打擊拐賣婦女兒童犯罪行為,堅決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
九、債券市場影響如何
結合債券市場,對政府工作報告進行總結,形成以下觀點:
一是5.5%的經濟增速目標有一定難度,但是穩增長決心和信心強,預期企穩,需要爬坡過坎,需要付出艱苦努力。目標較高,實現較難,成為債市最大的擔憂,影響債券市場情緒。密切關注后續穩增長政策出臺、落地和效果。
二是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支出強度大;貨幣政策穩中偏寬松,有進一步降息降準的可能,政策的出臺有利于穩定經濟。債券市場流動性整體無虞。
三是重在寬信用,支持實體經濟,依賴財政和貨幣政策的組合發力,基建、地產投資提升是重中之重,穩住外貿,提振消費。如寬信用明確到來,債券市場將承壓。
國外因素,關注中美利差收窄,美聯儲3月加息,俄烏局勢的影響,但我國仍 “以我為主”,兼顧內外平衡。
當前債券市場仍處寬信用的保駕護航和觀察期,市場主線逐漸明了。1月社融超預期,信貸實現開門紅,2月PMI企穩上行,寬信用有一定苗頭,但實際效果和持續性仍不夠。社融增速-M2同比可代表實體融資需求,作為寬信用的先行指標,與市場利率正相關。1月,社融-M2同比為0.7%,前值為1.3%,目前未見抬升。3月15日有1000億元MLF到期,關注央行是否降息。3月的基建和地產投資數據,進一步驗證寬信用的成效。當寬信用明了,債券市場收益率將繼續上行。當寬信用存疑,債券市場較情緒化,震蕩波動。二季度將是穩增長出效果的重要時點。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中證鵬元評級”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要點及債市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