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李宗光、段雅超
來源:經濟機器(ID:EconomicMachine)
我們上周在《2021年暴風雨中,我們經受住了考驗》中復盤了2021年的大類資產預測及表現,整體表現不少驚喜。總結去年預測,核心一點就是穿越各種噪音干擾,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變量,方能對大類資產趨勢做出近似正確的判斷。
在上一篇《2022年經濟展望》中,我們提到,中美兩國均處于周期拐點,需要政策逆周期發力。政策發力的過程,就是一個從“Behind the Curve”到“Catch up”的過程:
1)對中國而言,是扭轉經濟快速下滑的寬松過程。初期或對形勢估計不足,或多重約束互相掣肘,穩增長行動持續“落后于曲線”,經濟進一步減速;之后決策者意識到形勢嚴峻性,行政機器行動起來,迅速“追趕”,扭轉經濟下滑趨勢。
2)對美國而言,是抑制經濟“過熱”的緊縮過程。初期,美聯儲一度以為通脹是暫時的,緊縮行動勉強而遲緩;當通脹大幅超預期時,美聯儲發現行動已晚,加息太晚意味著“更大幅度”加息以迎頭趕上。
這一過程將對2022年全球大類資產的方向和節奏起到決定性影響:
1)周期拐點處,是一個從“均衡”走向“失衡”,再走向“新均衡”的過程。這個過程中,驅動資產價格的分子端和分母端的風險因子高度不穩定,使資產價格波動性大幅回歸;
2)當前,穩增長正處于第一階段,即“Behind the Curve”階段,分子端的收縮大于分母端的放松,風險資產價格出現下跌;
3)而美國正處于第二階段,即加息節奏驟然提速的“Catch up”階段,分子端的擴張小于分母端的收縮,資產價格出現下跌。
除此之外,國內產業政策、結構政策等,也會增加國內資產價格的波動性,具體表現在:
1)房地產:“拆彈”、房住不炒與“良性循環”多目標下,走向何方?
2)共同富裕:一些長期合理但短期有沖擊的產業政策、結構政策仍會有出臺,政治考慮、改革布局不會完全妥協于穩增長短期壓力;
3)疫情防控:病毒迭代及持續領先的防疫政策會否出現反身性?
4)中美關系:中美經貿摩擦會否再度升級?臺海局勢會否出現新變數?
這些主線相互穿插、疊加,加劇了大類資產價格的波動性,暴風雨或將貫穿今年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隨著周期拐角的完成和新均衡的形成,趨勢走向穩定,風雨之后終將見到彩虹。
01樓市:整體回落,分化加劇
去年下半年以來,商品房銷售面積和新開工面積當月同比增速從6月底的7.5%和-3.8%,大幅下降至12月份的-15.6%和-31.5%,房地產行業幾乎“一夜入冬”(圖1)。房地產下滑有周期性原因,也有結構性原因。2015-2020年,房地產行業呈現復蘇和分化走勢,但整體處于高位,行業自身存在調整性需求。同時,房地產稅試點預期,房地產頭部民營地產企業排隊“棄療”,在供需兩端抑制了房地產市場活動。巨大下行慣性下,扭轉需要更大力度、更加協調的政策刺激。
圖1、房地產投資、商品房銷售面積和新開工面積:當月同比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房地產行業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包括:1)堅持房住不炒;2)加強長租房、保障房建設;3)商品房滿足合理需求,促進房地產良性循環,健康發展。整體來看,這一系列的要求“平衡”而“克制”,無意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工具和手段。除非經濟遭遇極大硬著陸風險,導致中央對形勢嚴峻性,否則房地產回落趨勢短期難以扭轉。
具體在房價上,去年下半年以來70大中城市的房價整體出現回落,預計今年回落趨勢仍將延續,但分化也會加劇。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南方城市為主)房價停止上漲,整體處于高位盤整,不排除個別進入快速下跌階段;
圖2、一線城市和部分新一線城市(南方為主)房價停漲,高位震蕩
一些競爭力差的二線城市調整將加速,部分財政特別困難、“繃不住”的城市則會因城施策,進行限購限貸政策大放松,但如果沒有全國性的寬松,單獨行動的效果如何仍不樂觀(圖3)。這些還是一些“高線”城市,廣大競爭力較差的三四線城市因喪失流動性而更困難。
圖3、部分二線城市房價持續調整,近期加速跡象明顯
考慮到房地產市場的重要性仍超出大部分人的預期,如果上半年房地產市場形勢進一步大幅惡化,則不排除超預期的、系統性的寬松政策出臺,以徹底扭轉行業下滑趨勢。在當前的體制下,政府有足夠的資源實現政策目標,關鍵看決心。盡管周期性疊加結構性下,扭轉下行趨勢需要更大力度措施,難度較以往明顯上升
02A股:調整仍未結束,等待穩增長“二階”拐點
這波調整之處,我們即在2021年12月11日公眾號文章中明確給出了提示,“放水克制下,春季行情不要入戲太深”,這一波的調整我們的預判再次走在了曲線之前。年初以來,這波下跌是多種因素疊加的結果,市場對大放水及春季行情的落空肯定是最底層的邏輯。在此之上才是“風格切換”和“行業周期拐點”下的新能源板塊調整,以及海外美聯儲加速緊縮等預期。
很多人仍對這波調整的級別和力度心存僥幸,主要是由于:1)過去一年半,指數處于低波動率狀態,大部分的分析師對于波動性回歸仍不適應,本能地排除了類似于2018年大級別調整的情景。2)最重要的是,對于央行和流動性寬松的“機械式”信仰。"不和央行作對”在大部分時間、大部分市場是有效的,因為央行是逆周期調節的主要力量,如果央行和財政當局以洪荒之力刺激經濟,當然可以扭轉下行趨勢。但問題是,只要你認真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就會發現多重約束下,央媽大放水更多的是市場一廂情愿的想象。
穩健的貨幣政策取向“未變”,積極的財政政策“沒錢”,“房住不炒”使寬松放水“投鼠忌器”。多重約束下,央媽寬松的空間相當有限;且沒有其他部門的“政策協調配合”,光靠央媽單兵突進也是不夠的。所以當領導大聲疾呼避免“信用塌方”時,積極的解讀是看到了央媽的努力,消極的解讀是看到了央媽的無奈,而市場似乎是選擇了后者。
個人認為,穩增長年內會有一個“Behind the Curve”到“Catch up”的過程,即二階上有一個從“負”轉“正”的階段。具體原因,我們在《穩增長應走在曲線之前》的文章中系統闡釋過:
1)上半年,尤其是一季度經濟下行壓力比預期的要大。疫情再次擴散、去年高基數、工業去庫存以及房地產市場持續冰凍等,均加劇了短期下行壓力,一季度GDP當季同比或較大低于上年四季度;
2)多重約束下,穩增長難度上升。包括宏觀政策需要在多目標間平衡,央行貨幣創造難度增加,遏制房地產市場下滑的難度增加等;
3)與較大的下行壓力相比,即便實現較低增長目標,比如5%,目前給出穩增長力度、空間均不夠。
一旦有關方面認識到形勢的嚴峻性,在穩增長作為年度工作重中之重的情況下,穩增長節奏調整是大概率事件。穩增長節奏調整的時機,一個是兩會,對增長目標的設定,專項債的規模,赤字率的高地、房地產政策落實等等都是看點;另一個更實際的窗口是4月底的一季度政治局會議。
短期內,自上而下經濟下行壓力、自下而上行業調整需求、海外流動性大幅收緊等多因素疊加下,A股調整仍未結束。但全年來看,我們仍不悲觀,堅信市場會有觸底反轉。但何時反轉?反轉之前調整力度多大、時間多長?是一個高度開放的問題,取決于宏觀變量(基本面、政策和海外流動性)和內生性調整節奏的動態演進。因此,2018年級別的調整仍非主流情景,但完全排除是不對的。
過去一年,核心資產出現了級別較大的調整,一方面是由于估值太貴,存在內生性調整需求;另一方面,經濟周期下行帶來的盈利不及預期,以及產業政策沖擊導致的“護城河”失守。目前來看,盈利增長疊加股價調整,過去一年,核心資產估值已經恢復至歷史平均水平附近(圖5)。
圖5、強勢股PE、PB估值(簡單平均)
往前看,經濟下滑下,2022年大部分核心資產仍將面臨逆風,短期內核心資產指數復制過去幾年輝煌表現的可能性不大。比如白酒可能面臨加征消費稅、部分消費類核心資產面臨提價失敗風險、醫藥帶量采購沖擊、清潔能源周期調整等,都將對核心資產構成沖擊。從股價周期規律看,調整趨勢一旦形成,除非估值顯著低于平均水平,在缺乏催化因素下,吸引長期資金入場,難度較大。當然,今年如果出現類似于2018年的熊市情景,核心資產由于其避險屬性被再次抱團的可能性仍然較高。
新能源方面,過去三年光伏發電和新能源汽車連漲三年,開年以來出現一波調整。長期來看,我們對新能源汽車和光伏板塊非常樂觀,短期內不排除個別股票再創新高,但作為一個板塊,我們整體保持謹慎。一方面,板塊連漲三年,漲幅巨大、獲利盤巨大、估值過高,以3年視角的預期回報率顯著下降,因此存在內生性調整和板塊輪動需求。某券商把寧德時代儲能業務估值到了2060年!種種跡象表明,光伏和新能源汽車賽道太擁擠、過于透支了;另一方面,相關賽道的長期邏輯并非無懈可擊。比如光伏設備賽道,門檻其實并不高,近年來涌入數百億資金進入硅片行業。隆基去年底打響降價第一槍,就是搶在產能過剩之前卡住位。
圖6、新能源汽車和光伏指數
04股市主線:AR/VR/蘋果產業鏈、穩增長、國產替代、疫情控制、避險
股市投資主線推薦從來都是最難的,一年有四季,板塊和主題切換極快,真正貫穿全年的主題并不多,可以歸納出幾條主線:
高景氣:年中市場接近底部后,可前瞻布局中長期高景氣板塊,比如AR/VR/蘋果產業鏈/汽車電子等,風電(中長期高景氣)、國產替代(軟件+半導體硬件,國產化+智能化)、國防軍工等高景氣板塊。
避險:如果全年熊市模式或下跌主導全年表現,則應該關注避險板塊,如銀行、黃金、必選消費、水電等,這些是下跌過程中的偏避險交易,不具有長期投資價值。
穩增長:建筑、建材、房地產Quality(既具有市場化機制,又能在這波地產風暴中存活下來的國企地產龍頭),地產風暴后幸存者可以“死魚”價格收購資產,變得更大更強;
疫情防控:隨著海外逐漸實現群體免疫,今年我們將面臨調整策略,加快開放的壓力。因此,防控放松或在下半年成為市場重要主線,受益板塊包括:院線、航空、機場、酒店、免稅、旅游等。盡管有關部門近期已經出臺了鼓勵入境游的文件,但真正全面放松預計要等到10月底之后。
PPI-CPI剪刀差緩解反轉。去年,受上游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影響,一些中下游制造、消費類企業收入增長不錯,但盈利出現下降。今年PPI整體出現回落下,盈利增速或將顯著快于收入增速,年中某個時點,有望迎來一波反彈性機會。反彈的前提是,經濟何時企穩、需求何時見底?需求改善疊加成本下降,這類股票可以成為未來一個重要配置方向。
05港股:困境反轉、估值修復
去年下半年以來,受房地產市場快速惡化和產業新政打擊,香港股市和中概股大幅下跌,跌幅顯著超過同期A股(圖7)。恒生科技指數和中概股去年最高下跌50%和40%,恒生指數高點跌幅達到26%。恒生指數目前PE約13倍,接近歷史上的底部區間。美國中概股估值接近歷史最低水平。
圖7、滬深300,恒生指數、恒生科技和中概股指數2022年表現
那么,港股是否到了反轉時刻呢?我們對此整體持積極看法。近期產業政策出現了一些邊際和緩的信號,比如12月出臺的關于境內企業境外發行證券和上市的管理辦法,肯定了境外上市企業對國家經濟的貢獻,今年1月九部委表態“平臺經濟發展的總體態勢是好的、作用是積極的”。中央領導在黨刊上發文,肯定數字經濟作用;權威人士在黨報上撰文,強調提升互聯網平臺競爭力,都表明互聯網監管態度正處于調整過程中,后續可能仍有零星的政策出臺,但大的政策底或已出現。
當然,房地產行業“暴雷”是抑制港股走勢的又一關鍵因素。目前,在港上市的民營開發商集體躺平,仍有下行風險,但中央已經提出“精準拆彈”,對風險預期較為充分,且開始在保交付、資金監管等方面采取行動,出現無序違約和傳染風險的概率不大。
美聯儲大幅度加息的情況下,海外流動性或許是影響港股今年走勢的關鍵變量。如果美聯儲出現大幅加息(比如年內多于3次/75bps),那么美股或會轉入熊市,進而使處于邊緣位置的港股面臨更大的風險偏好收縮,從而導致港股進一步下跌。
06債市:利率債做多窗口期持續
2021債市低波動震蕩走高,2022年國內貨幣政策趨于寬松,上半年通脹暫無壓力,債市做多窗口期持續。
12月份PPI和CPI出現同步回落,通脹壓力出現舒緩。至少在上半年,CPI整體處于溫和狀態,不會對穩增長和寬松造成掣肘。
貨幣寬松打開空間:1月17日MLF下調10BP,20日1年期與5年期LPR分別下調10BP與5BP,21日披露SLF也跟隨下調10BP。在實體經濟走弱壓力下,貨幣寬松具有持續性。目前來看貨幣工具箱可以操作的空間依然存在,包括MLF、LPR的再次下調,以及存款準備金率的下降。雖然不能期望大水漫灌,但參照去年2次下調LPR、2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的節奏,今年在維穩重任下貨幣空間只可能更多。
利率債的牛市基礎是“政策寬松-增長向下”。我們預期,經濟在變好之前仍有進一步放緩空間;穩增長會有一個“加速”的階段,因此利率債至少在上半年仍有機會。年中某個時點,或下半年,隨著寬松措施的落地及經濟基本面企穩改善,經濟情景轉向“寬松到頂-增長向上”,利率債或將開啟一波反轉式調整,利率水平出現上行。
07美股:短期修正幅度較大,但說牛市終結為時尚早
開年以來,隨著美聯儲加息大幅提速,美股開始大幅下跌。以馬斯克和格雷厄姆為代表的大佬公開唱空美股,認為牛市結束了,后市會大幅下跌。經濟周期狀態切換期間,美股波動率確實在加大,會出現一定幅度的回撤,但只要緊縮不傷及美國經濟復蘇,則牛市終結的概率很小。
據統計,1967年以來的10次美國加息周期中,有8次股市出現上漲,2次出現下跌。雖然加息期間,估值出現一定回落,但由于經濟復蘇良好,企業盈利增加快于PE估值的收縮,導致美股經歷波動之后繼續上漲。過去10年,美國Taper、加息和疫情期間,美國股市都出現了15%-30%左右的修正,但很快在一年內收復失地,并未終結十年牛市,主要原因就是緊縮并未終結美國經濟復蘇進程。
圖8、2009年以來,納斯達克指數回撤與走勢
當前,美股估值整體合理,標普500和納斯達克指數市盈率為24倍和33倍,均處于歷史平均水平附近(圖9)。與2000年相比,盡管部分科技股出現了一定泡沫跡象,但標普500作為一個整體,距離泡沫程度尚遠(圖10)。
圖10、美國泡沫個股比例,對比2000年科技泡沫階段
但和之前幾次加息不同,本次美國通脹壓力巨大,美聯儲判斷出現失誤,行動過于遲緩,使其被迫大幅加息。有人建議,3月份直接加息50bps進行追趕。如果美國PCE通脹進一步攀升至雙位數,且遲遲不見回落,則美聯儲有可能以中止復蘇為代價大幅加息,遏制通脹。因為通脹影響拜登政府的支持率。但目前來講,這一情景仍非主流情景,更多的人看美國通脹年內回落。
目前為止,美國經濟復蘇勢頭仍然非常強勁:失業率持續回落,非農就業持續增(圖12),ISM PMI處于60附近的高景氣狀態,新建住宅保持較高水平。到目前為止,加息預期并未傷害到美國經濟。
圖12、美國失業率和非農就業
除經濟周期外,科技周期何時破滅是我們判斷美股長期牛市結束的另一核心變量。目前,大型科技股(FANNG)盈利強勁增長,持續快于名義GDP,是股市得到支撐的重要原因。到目前為止,除了奈飛訂閱量顯著不及預期外,大多數大型科技股盈利仍保持較快增長,沒有看到周期見頂的信號(圖13)。
圖13、納斯達克100指數未來幾年盈利增速及估值:一致預期
因此,我們預期,今年美股指數可能有20%-25%的修正(或者叫技術性熊市),只要經濟復蘇勢頭不出現突然中斷,科技股不出現大的黑天鵝事件,則美股十年牛市大概率仍未終結。當然,后期我們也會密切關注美國通脹及加息前景,密切關注過度加息傷害經濟復蘇前景的風險;同時,密切關注科技周期及大型科技股反壟斷情況,以判斷美股中長期走勢。
08匯率:美元升值趨勢繼續,人民幣短期仍強勢,但中期調整風險較高
2021年,美國縮表和中國出口強勁下,出現了美元和人民幣雙雙升值的罕見現象(圖14),都能從基本面和政策面上找到原因。
短期內,中國出口優勢很難撼動,人民幣強勢持續性或超預期,不排除進一步升值到6.3以內甚至更高的可能性。但我們也要看到,過強的人民幣對于穩增長形勢極為不利,官方不會容忍人民幣進一步升值。
防疫政策及形勢對比是影響中國出口形勢和匯率的關鍵因素。一旦海外實現群體免疫,生產快速恢復,則國內防疫領先優勢受到一定挑戰,疊加內需疲弱下政府對持續升值傷害出口的容忍度有限,人民幣年內或將啟動一波貶值趨勢。從邊際上來看,人民幣匯率貶值是阻力更小、概率更大的方向。當然,形勢是否反轉、何時反轉仍然是一個高度開放的問題,我們一定有能力、有智慧將防疫領先優勢在更長時間內持續下去。
09大宗商品:品種分化加大,整體區間震蕩
2021年大宗商品在供給剛性疊加需求強勁下,大宗商品一度出現暴漲。下半年隨著供需扭曲的緩解,大部分商品價格出現了一定回落。展望2022年,隨著中美經濟周期及政策分化加大,疊加不同品種供需格局存在差異,大宗商品間的價格表現分歧加大,但整體呈現區間震蕩走勢。具體來看:
1)國內定價品種(動力煤、螺紋鋼、鐵礦石,黑色為主)。這部分品種去年下半年以來能源保供下,供應約束大幅緩解,疊加國內經濟需求疲弱,上半年整體維持疲弱態勢。考慮到去年下半年以來相關品種已經充分調整,上半年進一步下跌的空間有限,整體呈現區間震蕩態勢。年中某個時刻,隨著經濟邊際改善,價格或會出現反彈。但由于這種改善不至于觸發供不應求的臨界點,復制去年暴漲行情的概率不大。
2)國際定價品種(銅鋁等工業金屬)。這些品種由于多屬于高耗能行業,供給約束更強,碳中和對成本推升更大;此外,上游原料多來自非洲、南美等發展中國家,受到疫情和供應鏈影響更大。需求方面,盡管傳統中國需求較大,但新能源需求、美歐等海外需求也不可忽視。在美歐經濟整體處于擴張階段的大背景下,整體價格表現或將強于黑色。整體來看,鋁的供需格局優于銅,
3)原油。過去一段時間,由于地緣政治緊張、低庫存等因素,原油出現了大幅反彈。展望未來,隨著地緣政治緊張的緩解、產量和庫存的恢復,油價進一步上漲的概率不大,均價可能較去年四季度出現下降。
10黃金:整體偏弱,區間震蕩
2021年COMEX黃金在美元加息預期下,全年下跌7.54%,幅度并不大。主要原因在于即便有加息預期,但美國國債收益率年內并未有大幅表現(圖15),而同期通貨膨脹率上升,12月CPI名義增速已經高達7%,美債實際利率持續處于深度負值區間。從黃金ETF持倉量來看(圖16),市場始終預判美聯儲難以將政策收緊到利率高于通脹的水平,持倉量并未大幅回落。
2022年,黃金走向取決于加息與通脹誰跑的更快。1月以來,各期限美國國債名義收益率都有加速上漲的勢頭。美國10年期綜合抗通脹國債收益率也有抬頭跡象,表明實際利率有走高態勢。未來黃金價格取決于加息節奏,若實際利率上升滯后于通脹的速度、加息低于預期,黃金抗通脹屬性會推動金價保持強勢;若加息強度與節奏超市場預期,導致實際利率大幅上升,則黃金價格有快速回落可能。加息過快,超過了實體經濟承受能力,出現長短期利率期限倒掛等極端情況時,黃金或將再次迎來機會。
圖17 美國10年期國債實際收益率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經濟機器”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