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宋兵甲
來源:地產風聲(ID:fangshi488)
有人經常說,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冥冥之中,似乎一切都在輪回。
先別嘲笑別人迷信,在很多經濟學家眼里,社會的確在“輪回”。
因為經濟是有周期的。
只是,周期長短各有各的說法。從近二十多年的歷史來看,似乎每接近十二年,就會爆發一場經濟災難: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再到今年疫情引發的經濟壓力。
經濟這個大機器出現故障時,許多行業都會受到沖擊,然后被重新調整進入新狀態。
有意思的是,每當經濟往下走,地產行業的上市賽道就變得擁擠。
只是對于房企來說,在這個賽道里需要跨過的高欄越來越多。
1991年1月19日,萬科在深交所上市,成為內地第一家上市房企。當時,深交所還處在試營業狀態。
深圳發力資本市場,海南的地產市場已經熱氣騰騰。當年6月,嗅到市場氣味的萬通六君子奔向海南:
這座人口不過655.8萬的海島上,出現兩萬多家地產公司。平均每300個人中,就有一個人“經營”著一家地產公司。
到了1992年,內地地產投資同比大漲117%,其中海南更是暴增211%。
火氣旺盛,泡沫也在滋生。1993年6月,國家宣布終止房企上市。緊接著“國16條”的推出,給地產市場潑上冷水。
當政策掐住房企的資本喉嚨時,另一場資本風暴撲向了他們。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在泰國爆發。當年,內地地產行業直接轉入全面虧損。
一些資金鏈緊張的房企,試圖選擇上市融資回血。不過,當時內地的上市禁令還沒解除,房企只能選擇奔赴港股。
然而,香港市場的情況也不妙。
1997年10月,國際游資開始瘋狂沽空港元。短短一年內,恒生指數跌去約60%,香港樓價也接近腰斬。
急切需要“補血”的內地房企,還是向著港股闖關。
不完全統計,1997年赴港上市的房企大約有12家。這段時期上市的房企,主要為大型國企央企或者有港資背景的企業,比如華遠地產、大悅城等。
成功上市的房企,被注入一股活力。比如華遠在登陸港股后高歌猛進,業內一度有“南萬科、北華遠”的說法。
1997年的金融危機,成為此前內地房地產十年蓬勃期的終點,也成為另一個時期的起點。
第二年,國家提出“促使住宅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一個新的地產時代開啟。
2
2007年,距離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已經過去十年。
那時,A股正值大牛市:
2007年4月到5月,上證指數從3000點上漲到4200點,漲幅高達40%。
那一年,上市、融資、土地成為地產行業的熱門詞匯:
碧桂園、SOHO中國等房企先后赴港上市,上市房企一年內融資高達2485.98億元。有了錢后,房企在土地市場強勢出手,地王頻出。
當時尋求上市的房企,大部分青睞港股市場,這背后有特定的市場考慮。
盡管國家在2000年,重新放開內地房企登陸A股的管制,但要想入場依然非常難。2006年,僅有北辰和保利兩家房企被批準IPO。
相比之下,港股對內地房企比較“友好”:2006年,一共有5家內地房企在香港上市。
另外,港股的融資效果也比較好。比如,碧桂園在港上市獲得68萬投資者申購,吸引的散戶規模位列當時港股第三大。
港股投資者對房地產的偏好,讓內地房企赴港上市的意愿愈發強烈。
此時,誰也沒有想到,一場新的金融風暴正在醞釀。
2008年8月,雷曼兄弟倒閉,引發全球金融海嘯,中國經濟包括地產行業開始受到波及。
地產行業風向的轉變,首先在土地招掛拍市場上顯現。2008年,全國土地招拍掛接近一半以低價成交,流拍、流標隨處可見。
大量房企資金鏈緊張,上市也變得舉步維艱。整個2008年,國內僅有建業等少數幾家房企在港上市,融資規模也大幅減少。
金融危機爆發后,國家需要一劑強力針,為經濟重新注入活力。
于是,“四萬億”計劃出臺。隨后,地產行業最早復蘇,大量房企開始尋求上市,恒大、龍湖等房企在2009年先后登陸港股。
縱向來看,盡管受到金融危機波及,2006~2009年間仍是房企上市最旺盛的一段時期:
不完全統計,期間共有35家房企成功上市,其中在港上市的房企達到22家。
這輪上市潮中,一些房企成為行業里的頭部選手,比如TOP10中的碧桂園、恒大、龍湖。
3
時間來到2016年,內地房地產市場掀起一波小高峰,但也再次滋生出浮躁氣息。
這一年,中央定調“房住不炒”,隨后兩年地產融資環境逐漸收緊。
誰也沒想到,今年年初的疫情黑天鵝,讓全球融資環境進一步收緊,股神巴菲特也忍不住感嘆:
我活了89歲,第一次見到這種場面。
一些內地房企啟動的上市計劃,陡然增加許多不確定性。今年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的房企有十來家,其中港龍在7月完成上市,而最近取得實質性進展的有三家:
金輝已經于10月29日在香港掛牌上市,市值達167.2億港元。另外,祥生和上坤已經通過聆訊,將在年前完成上市。
剩下在港交所外排隊等候的內地房企,面前擺著“內外“兩道上市難關:
內部,港交所朝向他們的上市閘門正在收窄。外部,融資環境也在收緊。
如果說,2008年前后港交所偏好房企,那么十年后,它更加青睞那些科技企業。
由于沒能接受“同股不同權”的模式,2014年港交所與阿里巴巴失之交臂。顯然,港交所不希望歷史重演。2018年,它宣布接受“同股不同權”模式,隨后小米、美團等互聯網企業赴港上市,掀起科技股高潮。
相比較對科技企業開“綠燈”,港交所對房企上市的審核變得更加嚴格。
縱向來看,在港成功上市的房企的數量在減少。
2018年,有7家內地房企在港上市,那時上市審核時間較短,成功率高。2019年,上市房企減少到6家,并且上市周期明顯拉長。
在這背后,港交所對于內地房企的審批更加嚴格,許多信息都需要房企進行完整的披露。
在嚴格的審核下,房企排隊的等待時間被拉長,不少上市文件失效。
值得一提的是,港交所似乎對房企拆分的物業更感興趣。2018年,有5家物業公司在港上市,到2019年擴大到9家。今年上半年,有15家房企分拆物業赴港上市。
不斷加速的物業上市潮,顯露出資本對這種輕資產、盈利穩定的業務更抱有信心,這也給排隊等候的房企不小壓力。
4
當內部面臨著港交所的嚴格審核時,從外部融資環境看,今年赴港上市的房企也面臨著難題。
去年5月,銀保監會發文金融機構不得違規進行房地產融資。整個2019年下半年,房企融資變得愈發艱難,紛紛在海外“找錢”。
年初的疫情,讓許多房企掀起新一波海外發債動作:今年1月,內地房企發行美元債規模為183.25億美元。然而,海外金融環境也不妙,到了 2月這個數字銳減到36.26億美元。
通過美元債融到的資金,相當一部分流向了頭部企業。根據Wind數據顯示,今年3~4月發債的房企達70家,TOP10合計發行額占全部房企的近4成。
各家房企都在四處找錢,花式融資。投資者手上的錢就這么多,對于那些在港交所門口徘徊的房企,無疑會抱有更謹慎的態度。
在這種形勢下,資本和港交所對于房企都變得更加嚴苛。能夠順利闖關的房企,比如金輝、祥生和上坤,或許靠的還是各在市場上的表現。
前兩家屬于老牌房企,上坤則屬于新銳。在此前的上市潮中沒有明顯動作。近幾年,三者開始顯露出后勁。
金輝推出的產品,主要針對首置和首改,區域布局主要落在強二線城市。
產品和區域上的布局,讓金輝的規模在近三年穩步增長:
2017年~2019年,金輝分別實現全口徑銷售額445.1億、746.8億、888.6億。同期,金輝的排名穩定在40強。
與金輝一樣,祥生和上坤也在近幾年實現穩步增長。
2016年,在興起的一波地產熱浪中,祥生采用“1+1+X”的擴張戰略,立足浙江和長三角,向高增長潛力城市邁進。這一年,祥生的銷售額同比增長65.14%。
到2018年,祥生銷售額突破千億。
上坤也聚焦于長三角經濟區,團隊整體穩健、高效。
在2017年和2019年,分別實現營收12.01億元和75.35億元,三年復合增長率達150.5%。
它的行業排名,從2019年的89位上升到今年的79位。
目前來看,祥生和上坤離上市只差臨門一腳,其他房企仍在港交所門口等候。
地產圈流行這樣一種說法:
上市并不意味著一勞永逸,但不上市肯定出局。
過去二十多年,地產江湖涌動的風云變幻,似乎印證了這種說法。
如今,隨著金輝成功上市以及祥生的即將上市,房企TOP40將全部踏入資本市場。
留給其它小房企的時間不多了。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地產風聲”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內地房企上市的三次闖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