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債券球
來源:債券球(ID:bonds-ball)
今天給各位分享一下現在債券市場上民企債券的承銷情況,筆者統計的類別包括:企業債、公司債、中票、短融和PPN,統計期間從2016年開始到2020年7月結束,分別列出了每年承銷民企前20名的基本情況。統計范疇中,沒有把ABS納入進去,主要原因為ABS產品機構比較復雜,比如在ABS中涉及的大量保理公司,雖然名為民營企業,但是其背后實質是國企信用。具體情況如下:
一、2016年
2016年民企共計發行1610只債券,規模達到1.09萬億。從前二十名的情況來看,承銷商中,銀行、券商各有十家上榜,承銷規模占全部民企發債規模的61.4%。
2016年民企信用債承銷前20名情況表
二、2017年
2017年民企共計發行1183只債券,規模達到0.59萬億。從前二十名的情況來看,承銷商中,銀行、證券出現急劇分化,其中銀行有15家,券商只有5家,承銷規模占全部民企發債規模的67.62%。
2017年民企信用債承銷前20名情況表
三、2018年
2018年民企共計發行1166只債券,規模達到0.56萬億。從前二十名的情況來看,承銷商中,銀行繼續占優勢,上榜家數有13家,券商只有7家,略有上升,承銷規模占全部民企發債規模的68.69%。
2018年民企信用債承銷前20名情況表
四、2019年
2019年民企共計發行773只債券,規模達到0.39萬億。從前二十名的情況來看,承銷商中,銀行繼續唱主角,上榜家數有12家,券商只有8家,繼續上升,承銷規模占全部民企發債規模的69.03%。
2019年民企信用債承銷前20名情況表
五、2020年1-7月
2020年1-7月民企共計發行630只債券,規模達到0.32萬億。從前二十名的情況來看,承銷商中,銀行繼續唱主角,上榜家數有11家,券商只有9家,逐漸恢復到2016年的水平,承銷規模占全部民企發債規模的71.71%。
2020年1-7月民企信用債承銷前20名情況表
六、分析
(一)總體趨勢
無論從承銷只數,還是承銷規模來看,民企債券的發行總體呈下降趨勢,而在此期間,國內債市總體規模上在不斷擴張。這一方面說明,民企信用能力相對較弱,隨著風險的相繼暴露,市場接受度也在不斷降低;另一方面,需要市場對于民企的信用債市場進行重新定位和評估,重構評級體系、定價體系,建設符合實際情況的信用債市場。
(二)承銷商中銀行穩、券商活躍
金融體系的核心是銀行,在民企信用債承銷方面也毫不例外,銀行無論在前二十承銷商的上榜家數,還是承銷規模和占比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券商的核心在于其效率和靈活性,雖然2017年上榜情況大幅下滑,但是即使在民企信用債市場不斷下滑的情況,券商的作用也是出于持續回升的狀態。
(三)頭部集中背后的優質集中
近年來,頭部集中的現象越來越明顯,在債市逐步走向成熟的過程中,優質的國企項目在向頭部承銷商集中,同樣,優質的民營企業也是如此。
(四)沒有承銷民企信用債是不是承銷機構的錯?
債券承銷市場,有些人攤子鋪的很大,有的人攤子則要小的多,甚至沒有。民企信用債承銷也是一樣,以2020年1-7月為例,筆者統計口徑中的148家承銷商,承銷過民企債的也只有81家,那是否應該以沒有承銷民企債對剩下的67家來問罪?對了,其中55家是券商。話說,如果真問罪了,那得有多荒唐。當然,如果能拿到優質民企項目,比如:華為,筆者以為在目前的環境下應該沒有承銷商會拒絕。
作為承銷商來說,做任何業務最重要的前提是活著,而活著的重要一環就是控制風險,如果連承銷機構的風險都可以無視,那還有什么好說的呢。
(五)最牛的是投資人
如果說支持民營企業融資,就是支持民營企業發展,那么在這個過程中,相對于拿出真金白銀的投資人,承銷商的角色就相對要弱很多了。基于數據的可獲取性,筆者難以穿透到哪些機構投資了民企信用債,但是筆者認為,那些投資了大量民企債,同時還規避了風險的機構才是民企的真愛,才是真正專業的投資人。
對于民企,無論是中介機構、監管機構,還是投資人,有些時候真是有些無奈。在此,筆者想說,那些承銷大量民企信用債的機構和人員值得其他全體市場參與機構和人員的尊重和學習。
牛!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債券球”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民企信用債承銷哪家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