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地產十一郎
來源:地產十一言(ID:dichanshiyiyan)
越是大勢不穩,越是需要信心
8月份的70城房價統計數據出來了,二手房價格環比零增長,市場各維度數據全線下滑。
更慘的是,這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最好的一個月。
房地產的微信群里,朋友圈的分享里,甚至媒體同行的文章里,除了一眼就能看出來的項目推廣文,就是對行業下行期承受壓力的吐槽,對一些大型、中型房企經營困難的嘆息,對房企裁員的無奈。
更有機構,給出了「房地產業開始熄火」的觀點。
多年前就在喊的「樓市下半場」,這次,真的來了。
疼,冷,寒。
01
他不是因這波寒潮受困的第一個,也肯定不是最后一個,但確確實實是影響最大的一個。
從爆出1300億的債務危機,到許老板的極力自救,危機之初,恒大的確對外釋放了一些信心。
偌大的企業,幾十萬員工,中國首富的領頭人……
我從主觀上希望這么一個影響巨大的中國民營企業,能夠挺住。
大勢不穩之時,信心真的比黃金還珍貴。
只是,這次恒大財富的爆雷,讓C端投資者也牽扯進來。
恒大的危機,不是資金的危機,而是流動性的危機。
在樓市上半場「用盡高杠桿,滾出大規模」的玩法,同樣也埋下深深的隱患。這就像陰陽兩個面,有多么耀眼的陽面,就需要承擔多大的陰霾。
無論怎么評論都好,在這個生死攸關的時間節點,真心希望恒大能夠挺過來。
房地產行業從來沒有像現在一樣需要信心的加持。
時代在轉彎,整個中國乃至世界的經濟都走在了一個拐點上,在這樣的關鍵節點,有一大波企業出圈,是必然的。
1,時代是從哪里轉向了哪里?
2,什么樣的企業會出圈,什么樣的企業可以活下來?
十一郎沒有專家大咖們的視角,只是從多年的財經媒體人視角及身邊人事物的轉變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從一個以基本需求為主導的發展階段,進入到一個以品質需求為主導的發展階段。
發展階段變了,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需要發生相應的改變。
過去40年,中國真正做到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焦點將聚焦在公平和正義,盡最大努力消滅不同地區間的發展不平衡上,把「共同富裕」作為未來的目標。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國家下了很大決心,把民生項目和提供公共服務和產品領域的主動權收歸國有,讓這些行業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反應到教育領域,就是推到幾萬億的課外培訓市場,實行「雙減」;反應到房地產領域,就是提供更多的保障性住房,實行「三紅線、兩集中」,實行「房住不炒」。
在「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時代,房地產市場野蠻生長,憑借高杠桿快周轉,讓很多企業在短短幾年時間快速長成千億規模企業,同時造就了眾多中國首富。
而在以「共同富裕」為目標的時代,那些習慣了賺快錢的房地產商需要慢下來,那些習慣了賺大錢的房地產商需要穩下來。
從賺快錢到賺慢錢,從賺大錢到賺小錢,我知道,這個心態的變化的確不好受,但不好意思:
不能改變心態的,不能努力適應市場變化、降低期望值的,不能俯下身來踏實做好房子、提供好服務、降低杠桿和速度的,都要出圈。
在昨天的博鰲論壇上,我非常贊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城鄉建設經濟系主任陳淮先生的觀點:
借別人的錢擴大自己規模的時代過去了,房地產商要盡其所能打造高品質產品和服務,改善管理,才能拿到行業的平均利潤,這是未來行業的一個常態。
未來,開發商將不再擁有由資本帶來快速擴張的紅利,而是要用更便宜的生產成本,更精細的企業管理,更狹窄的利潤空間。
03
這一次大規模的洗牌,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樣,打土豪分田地一樣,只打露頭的幾個,而是有著極大的極強的壓迫感。
這是一次改革。
如同九十年代通貨膨脹,不得不對冗員充斥的國企「動刀」,數千萬國企職工「買斷工齡,裸體下崗」,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就此改變。
這一次,我們看到了政府巨大的決心,不再是隔靴搔癢,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真槍實戰來真的。
房價是降下來了。
大量炒房客被套,大量高杠桿房企瀕臨破產,房地產上下游的蛋糕萎縮;
城門失火,殃及了池魚。
這不禁讓我思考一個問題,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我想,改革不僅僅只有陣痛罷。
政府要做的不是打壓開發商,而是要市場安全。嚴苛的調控也只能是中短期的,最終,還是要回歸市場本身。
陣痛過后,總會有新生。
那些享受過時代紅利的普通人,終將需要擔起時代賦予的責任。
看到那些暴雷的福晟、泰禾、華夏幸福和藍光們,有地方政府、金融機構、紓困平臺多方的幫扶,大家掏出真金白銀,試圖化解危機。
同樣,我希望樓市不僅可以「精準調控」,放水可以「精準滴灌」, 更期待危機中的「精準救助」。出血可以,重組可以,但不至死。
往小了說,這關乎一個大型企業的生死存亡,往大了說: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地產十一言”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這個時候,信心比黃金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