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觀點新媒體
通過退出和輕資產運營聯動,東百集團迅速在普洛斯、黑石、嘉民、安博、ESR等傳統玩家把控頭部地位的物流地產行業中快速打開一片天地。
去年11月進入物流地產領域,以市值計全亞洲最大的房地產信托基金領展,逐漸放開拳腳。
半年內斥資超過17億元加碼物流地產,我們不難理解領展所作出的選擇。十分明顯的一點是,幾乎所有的行家都意識到物流地產在疫情中的抗沖擊能力。
尤其在中國市場,疫情后電商、第三方物流、新興的生鮮和醫藥倉儲配送給需求大增。與其他房地產資產相比,疫情期間物流地產市場的表現可謂一枝獨秀。
2016年才進入物流地產行業,東百在短短幾年間已成為重要的市場參與者。將房地產“投、融、管、退”四個業務環節重新編劃為“投、建、招、退、管”,東百集團利用常態化的項目退出籌集資金擴張。截至2021年末,該公司運營及建設中的物流項目達到18個,建筑面積約184萬平方米。
追溯發展歷程,東百集團講述了一個怎樣的快速成長的故事?獨特的經營模式背后,又展露了中國物流地產企業在“退出”模式的選擇上,如何影響著它們的生意。
其中,嘉興王店項目是東百集團于2017年收購而來,于2019年9月交付,持有時間約5年。該物流中心位于嘉興秀洲智慧物流小鎮,距離上海市區85公里、杭州市市區80公里,主營上海、杭州等電商貨品倉儲短駁及城市配送。
項目由3棟雙層高標坡道倉庫構成,占地面積11.7萬平米,可租面積約9.93萬平方米,目前獲得順豐物流、百世物流、阿里寶寶、品牌管理集團璞康等企業進駐。
常熟經開南項目收購于2019年6月,2021年竣工并進入運營階段,持有時間約3年。該項目位于常熟經濟技術開發區片區內,距離上海市區87公里、蘇州市區78公里,定位為高標普庫綜合物流園,總租賃面積約2.38萬平方米。
而常熟經開北項目現時仍處于最后建設階段,只因獲取于2020年6月,距今不足兩年時間。據了解,該項目將建設為雙層高標坡道庫,總建筑面積約6.9萬平方米,預計在5月份內落成,據悉目前預租狀態良好。
“一樓的形態都是雙邊倉,考慮到客戶對于快進快出的需求,整體庫內進深控制在90米,以有效提高車輛的運轉效率。”東百集團管理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透露。
由此,上述項目均資質良好,全部為高標倉設計,且都位處上海1.5小時經濟圈內,地理位置優越,所在地區交通基建發達、物流通暢。交易對價9.47億元,領展再一次以不錯的價格收獲三個物流資產,增強了旗下物流板塊的區域布局,為以后繼續拓展打下基礎。
對東百來說,交易后保留項目經營管理權,意味著“投、建、招、退、管”閉環的再一次順利完成。除約1.4億元的一次性利潤進賬外,東百未來仍將以輕資產模式經營三個物流園并持續收取管理費。
在領展之前,過去4年內東百曾4次向黑石集團出售物流地產項目,目前竣工落成的11個物流園中(如果算上常熟經開北項目),有7個已實現退出和輕資產運營。
回顧東百集團物流板塊的的發展歷史,前身是1957年成立的福州市東街口百貨大樓,1993年掛牌上市,4年后轉型集團化發展。該公司最初專注于百貨零售和商業地產開發業務,2016年開始推動多元化,于是從商業零售領域尋找了一個相匹配的業務方向——倉儲物流業作重點發展。
早期,東百集團在物流產業方面借力大股東中聯集團拿地能力和資金,通過收購股權、購買資產及競買等方式圍繞環京和環廣進行布局。這一時期,東百的物流項目主要采取自持模式,由王黎明領頭的前安博團隊負責項目管理。
2018年物流業務換帥,擁有普洛斯、遠洋集團任職史的王海峻履新。以此為基礎,東百陸續從普洛斯、萬達集團、復星地產等企業挖角積累了不少人才,并組建了一支新團隊。
同時,東百集團提出物流板塊要采用資產運營思路,以及“投-建-招-退-管”的閉環運作模式,推崇收并購獲取熟地開發,并強調對各倉儲物流項目快速的投資、建設、運營、退出并保留管理權,實現滾動經營和資金閉環。
也是在2018年,東百與黑石集團達成戰略合作,當年便完成佛山樂平項目的退出。隨后在2019年-2020年,東百集團繼續將天津寧河、成都新津、佛山蘆苞合計將近40萬平方米物流資產的80%股權出售給黑石。
通過該模式,東百集團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物流地產拿地成本高、前期投入大回報少,容易產生資金沉淀的問題。低營運成本的輕資產運營,給東百集團帶來持續穩定的現金流,幫助其快速拓展與復制。
資料顯示,目前東百集團物流板塊收入主要分為兩部分,其一為自營倉儲租金收入和資產增值,主要來源于將自持物流資產出租后獲得的租金收入。
其二則為非自持倉儲的管理費,包括開發管理費、資產管理費等收益,主要是在項目退出后根據所管理物流資產的資產價值、運營情況,每年向物流資產所有者收取相應比例的管理費報酬。
從2017年至2021年,東百倉儲物流業務收入占總收入比重從0.1%增長至5%,毛利率則從55.62%躍升至92.29%,在集團內各個業務板塊內表現最優秀。
截至2021年末,進入物流行業僅6年,東百運營及建設中的物流項目總建筑面積已超180萬平方米,總土地面積超200萬平方米,建設和管理中的項目達到18個。
物流退出路徑
通過退出和輕資產運營聯動,東百集團迅速在普洛斯、黑石、嘉民、安博、ESR等傳統玩家把控頭部地位的物流地產行業中快速打開一片天地。
但事實上,盡管東百集團已經開始研究通過物流產業基金、REITs等方法來豐富項目退出路徑,但目前相關進展不多,僅在去年12月宣布投資設立一只智能物流產業基金。
該公司目前最為依賴的退出方式仍然是整體出售。
整體出售是國內物流地產開發商的主流退出方式,因為操作夠簡單、夠快速。據了解,目前市況如此火熱,只要相關標的沒有法律問題,或者交易價格不至于開得太高,賣方要找到交易對手并非一件難事。
根據世邦魏理仕發布的報告,繼2021年之后,產業地產在2022年仍然成為最受投資者們青睞的物業類型,其中有近八成的投資者將目光聚焦在倉儲物流。
受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雙重驅動,物流地產本就是近年來房地產行業內發展最迅速的領域之一。而2020年“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提出,無疑為倉儲物流行業的火爆再次添火。
居家隔離政策下,生鮮、速凍類食品、醫藥、電商網購等需求快速增長。來自華創證券的數據,2020年受疫情影響生鮮電商交易規模同比增幅超過64%。一時間生鮮冷庫、高標倉供不應求。
據世邦魏理仕2021年一份針對物流租戶的調查,近7成受訪企業有計劃在未來三年內增加物流倉儲物業組合。作為最積極的物流租戶,跨境電商巨頭希音(SHEIN)去年就在珠三角區域完成超百萬平方米的高標倉租賃。
同時,2021年物流行業增幅達3.4倍的融資額,數字錄得1816億元,將推動新一輪的租賃需求。需求暢旺下,2020年國內主要城市高標倉庫凈吸納量增長了近七成,按預測2022年國內高標倉的凈吸納量將超過600萬平方米。
單憑激增的需求可能無法解釋為何物流地產資產如此吸引人,從物業業主的角度,同樣來自世邦魏理仕的數據,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物流地產投資凈回報率已達到6%-8%,遠高于商業地產的4%-5%和住宅地產2%-3%的投資回報率。
因此自2020年以來,中國物流地產市場之間的收并購活動層出不窮。
其中比較具代表性的案例就包括黑石斥資73億元向出險房企富力購入廣州富力空港物流園,以及凱德旗下凱德中國信托(CLCT)進軍物流地產,以16.81億元收購了位于上海、昆山、武漢和成都的4項物流資產。
私募基金和REITs這對孿生兄弟,能夠幫助物流資產進行更高效的退出。
現代倉儲物流業奠基者普洛斯,正是憑借“私募基金+REITs”模式,一步步爬上行業絕對龍頭的地位。
自1999年引入基金模式后,普洛斯的擴張速度令外界側目。在私募基金幫助之下,普洛斯以少量的投入(普洛斯在一只基金中的投入通常不超過總數的50%)便能獲得多倍杠桿。同時,因為物業銷售或租賃利潤得到提前釋放,項目投資回收期從10年以上縮短到2-3年。
當某只基金到期后,注入到基金中的項目就會流向由普洛斯發起的另一只基金內,但某些達到條件的成熟項目,則有機會被注入到REIT中。“開發-建設-招商-運營-注入基金-注入REIT”這套流程保證了普洛斯的輕資產、高周轉運營。
資料顯示,僅在中國內地,普洛斯就布局了14只相關的物流基金和1只REIT,分別對應不同類型的資產,滿足不同類型投資者的風險需求。
此外,基礎設施公募REITs的到來,標志著中國物流資產退出渠道的再次拓寬。REITs上市是國外成熟物流項目的主流退出方式之一,對資產規模和盈利的要求尤其高。
再加上物流地產經營的確定性強,現金流穩定,物流地產REITs的股息回報率比較高,因此通常被當作為類債券產品看待,是穩健的代名詞。
2020年在亞太地區,物流地產、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等REITs占比較高的新加披REITs市場表現就比香港和日本兩個市場要好,整體總回報率僅下跌2.7個百分點。
該基金以普洛斯北京空港物流園、普洛斯通州光機電物流園、普洛斯廣州保稅物流園、普洛斯增城物流園、普洛斯順德物流園、蘇州望亭普洛斯物流園、普洛斯淀山湖物流園為底層資產,53.46億元估值發出了58.35億元規模,發行溢價率達到9.17%。
同期另一只REIT紅土創新,以鹽田港物流設施為底層資產,憑總估值17.05億元也發出了18.4億元規模,發行溢價率錄得7.92%,較其余幾只非物流倉儲REITs都要好。
順豐控股剝離了佛山桂城豐泰產業園、豐泰產業園、中國香港青衣的亞洲物流中心順豐大廈三個重資產項目,換取了3億美元收入。
IPO上市同樣是一個選擇,但高門檻對中小規模企業不太友好,大型企業對此需求也不高,因為有私募基金、REITs等多種更靈活的籌資途徑。
國內目前單憑物流基礎設施開發運營作為主業完成上市的企業不多,主要有易商紅木ESR和即將借殼的京東產發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觀點”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