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susu
來源:評級的藝術(ID:Rating-Utopia)
財務報表是企業對外交流的語言。其中,部分科目的異常正是企業向外界發出的“求救”信號。
一、“外傷”信號
外傷首先在現金流量表。如果企業遭遇嚴重的外部沖擊,首當其沖的是經營性凈現金流的大幅減少。比如本次疫情,受需求停滯、供給凍結的影響,很多企業的現金流告急。
救助不及時,會逐步蔓延至資產負債表。大幅減少的經營性現金流,如果沒有得到投資和籌資現金流的補充,進而會侵蝕資產負債表里的權益和流動資產。
外傷自救在“快收慢付”,重在止血。能收回的賬款盡快收回;能晚付的款項盡量晚付;不著急的、不必要的支出盡量壓縮。
外傷施救重在及時補血。比如政府、金融機構和股東對企業定向的融資支持。
能不能扛過去主要看自己。身強力壯的年輕人,身負重傷,經過及時的救助及自我的修復,康復是大概率事件;但如果原本就是疫病纏身的老年人,外傷很有可能就成了催命符。
二、“慢性病”信號
慢性病體現在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左端。
1.虛胖:同等收入需要消耗更大規模的資產。說明企業很可能存在貨幣資金浪費、存貨積壓、在建工程建設期過長、固定資產使用效率不高等問題。
2.貧血:同等收入不產生合理的現金流。企業收入的激增,沒有帶來貨幣資金,反而形成了大量的應收賬款、存貨和在建工程。這說明其自身造血能力是有問題的。
3.心腦血管疾病:不合理的成本費用管理。成本費用過高,很可能企業要么人浮于事,要么存在不當消費。
4.衰老:毛利持續下降,甚至連續虧損。如果伴隨銷售費用居高不下,說明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足,發展空間嚴重受限。
以上病癥短期內要命的可能性不大,多加調理,企業還是有望恢復健康;但如果不加節制蔓延,也可能發展成絕癥。
三、“絕癥”信號
絕癥體現在資產負債表的右端。
猝死風險:金融機構債務占比過高。于企業而言,金融機構是甩手掌柜,晴天放傘、雨天收傘。如果這類主體占比過高,則應對外部沖擊的能力會明顯下降。
癌癥:股權架構不合理、實際控制人動機不純。企業到底誰說了算?大小股東是三觀一致的靈魂伴侶,還是懷揣不同理念的露水姻緣?一旦分道揚鑣是“各自安好、相忘于江湖”還是“魚死網破、同歸于盡”?實際控制人把企業當孩子培養,還是當豬飼養?
這些遠比上述任何外傷和慢性病致命。所以下篇我們具體來探討下,一旦實際控制人把企業當豬養,會有哪些財務表現。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評級的藝術”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讀懂財務報表的“求救”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