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投資雜記
時代、奧園、正榮、融信、美的、華發、建發,一波AAA房企接踵而來,目不暇接。掐指一算,AA+的房企真不多了,且買且珍惜。在其他行業,AAA是最高信用等級的象征;而在不遠的將來,AAA將成為房企的標配,屈指可數的將是非AAA房企。
那么,如何預測房地產企業的外部評級是否會上調呢?還是可以沿用我們的地產債分析框架來做判斷。
第一,政策環境。在政策比較寬松或者穩定的時候,調升評級有比較好的外部環境。如果大家預期政策收緊、調控加碼,對房企的銷售和融資是悲觀預期的話,這時候調升評級是會有點壓力,除非企業自身過硬,是個真AAA的料。
第二,企業背景。強大的股東背景肯定是加分項。國有背景肯定是非常好的,只要有一定規模、土地布局明朗、杠桿水平趨于合理,上調評級是遲早的事情,華發、建發就是例證;民企的話主要是老板在地產之外有太復雜的產業。像美的置業,背靠美的控股,共享美的品牌,這是其調升評級的重要因素。一般民企是沒有這種優勢的。
第三,規模。不論是哪個行業,規模都是外部評級考慮的重要因素,在地產行業更是如此。房地產目前是一個集中度不斷提升的行業,2018年按銷售金額算CR100的份額已經達到了66.73%,也就是三分之二的市場份額集中在百強房企手里。規模包括絕對規模和相對規模。絕對規模包括資產規模、銷售規模等,而且銷售規模每年企業都會有一個預計銷售額,相對可預期;相對規模主要是指排名,包括流量口徑和權益口徑的排名。
第四,土地儲備。土地儲備決定了企業未來的發展。包括其土地儲備是全國化布局還是區域深耕,布局的城市是以低能級城市為主還是以一二線城市為主,拿地成本是否合理(通過地貨比等來判斷),拿地是否激進(是否有高價地、拿地支出占當年現金回款比重)等。
第五,杠桿水平。包括經營杠桿、財務杠桿、合作杠桿。經營杠桿主要是指預收款,這部分是不用付息,預收款占比高也說明企業銷售比較理想,后續結轉收入有保障;財務杠桿是最重要需要考慮的,是剛性債務,財務杠桿水平高的企業不穩定,抵御不利環境的能力差;合作杠桿主要是通過和金融機構和其他房企開展合作,主要反映在長期股權投資和少數股東權益,通過合作可以快速增加規模,不過這種方式增加的規模與主要依靠自身積累的企業相比更虛一點。
通過以上幾個角度,結合企業自身情況,大致可以判斷企業目前的情況是否基本達到了評級機構給AAA的條件。如果以上幾個方面從過去比較弱逐步有了好轉改善,則提升評級有了基礎。除了以上幾個方面去做判斷,房企和評級機構的溝通也很重要,包括名額的爭取,畢竟每年上調評級的額度是有限的。
不過,當AAA評級成為標配的時候,外部評級已經失去了區分企業信用差異的作用,成為了房企的面子。是呀,誰還不是個AAA呢?當地產行業成為AAA俱樂部之后,大家可能得寄望于國際評級和內評了。畢竟,一樣的AAA,有著不一樣的里子?;蛟S,未來機構將把AAA作為地產債的準入門檻。聽起來是不是有點魔幻?
本文由 @投資雜記 原創發布于資產界。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投資雜記”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