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楊曉懌
來源:楊老師的基建課堂(ID:msyangteacher)
“疫情經濟”時代,強調積極財政、強調要“六穩”“六保”。但在政府再次發力的同時,政府債務又進行了新一輪的加速;地方債務的問題將如何收場?其中又會有哪些風險呢?
為了對沖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也是為了維持地方政府的正常運轉,今年中央額外增加了1萬億財政赤字、發行1萬億特別國債,并增加了1.6萬億的專項債額度。這意味著今年的政府表內債務額外增加了3.6萬億,創近年來債務增速新高。
但是,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債務增長似乎并不多,甚至還偏向保守。從政府表內債務趨勢來看確實如此,但隱性債務仍然隨著社會融資的高增速再次奔跑;僅上半年的城投債凈融資額已超過1萬億,各類銀行貸款的增速也高于過去數年。
這意味著政府的總體債務規模再次增大,并且是近年罕見的表內表外債務共同擴表。
隱性債務仍存風險
從上半年貨幣政策的情況來看,政府部門擴表也不一定是壞事,至少積極財政起到了不錯的效果,吸收一部分流動性也避免了一些金融亂相。雖然政府表內債務是穩定的,但隱性政府債務仍然存在不小的風險:既可能導致違約事件,對地方政府信用造成沖擊,引發連鎖反應;又有擠占地方財政預算空間,降低財政運行效率、影響政府投資效率的可能。
因此,從未來的情況來看,整治政府隱性債務仍將是監管的重頭戲;盡管近期因為“六穩”的需求大幅放松了對地方債務的監管,但過去未曾解決的歷史遺留問題與當下造成的新問題已經讓新的風險逐漸凸顯,到了不得不治的時候。
整治地方金融亂相
近期,國常會提出了允許地方政府用專項債補充中小銀行資本金;從這一舉措中就不難看出,地方中小銀行與地方政府的關聯盤根錯節,地方債務和地方經濟與地方銀行密切相關。
因此,要解決地方政府債務的問題,尤其是近年來屢次強調的、要以市場化方式解決政府債務問題,自然先要整治地方金融亂相。如今的地方中小銀行,高不良率與內控風險已經浮出水面,各類違規操作也是屢禁不止;在市場整體寬松的今年,如何整改、規范化地方銀行,是目前的當務之急。
債務資本化的可能
那么,政府債務的問題最后將如何解決呢?現在看來,可能還是分幾步、有序推進的狀況:
首先是整治隱性債務問題和地方金融亂相,首先控制潛在的風險因素,防止出現不可控的危機。
隨后是積極推進各類企業和資產的再融資,如推動園區類平臺積極上市、盤活存量基建資產、提高項目直接融資的比例,幫助地方政府和平臺實現更好的資金循環,建立更健康的現金流體系,延緩債務危機的出現。
未來則根據經濟周期和情況,有序將各類債務統籌資本化、規范化,徹底解決地方政府債務與收入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
因此,雖然政府債務再次奔跑,但終點卻是美好的;我們在過程中只需要加速,加速。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楊老師的基建課堂”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政府債務再加速,債務資本化還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