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一段棉線
來源:一段棉線的投資思考(ID:yiduanmianxian)
重點提示
本簡析基于作者投資業務經驗撰寫,選用方法與核心觀點如有不妥,還請讀者不吝賜教。簡析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所在機構觀點無關。
2021年過了個健康、綠色的春節假期。剛過去的這7天里,每天鍛煉一小時、讀讀雜書、學學英語,又和好多同業聊了聊對今年市場的看法。下面把聊到的一些有趣的看法羅列出來,這些看法源自聊完之后整理出的筆記,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不代表本人觀點。不代表本人觀點。不代表本人觀點。
觀點摘錄
過去幾年,債務周期的主題是加杠桿。從宏觀視角來看,吸納大量債務融資但又需要通過再融資“續命”的主體集中在城投、過剩產能和房地產三大領域。從清算視角來看,城投、過剩產能和房地產三大領域的清算價值大體依次升高,違約事件對公開債務市場信心沖擊可能會依次降低。
近年來,我國債券市場的間接融資特性越來越明顯。債券發行過程需要支付大量中介甚至掮客成本,而一旦出現風險事件,分散的債券投資人又會陷入囚徒困境,很難配合債務人和監管層整體進行風險處置。所以甚至不排除在信貸周期中被動去杠桿的階段里,我國會在債務融資領域進一步加強間接融資功能、削弱直接融資作用的可能性。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加強或提高的是銀行對間接融資行為的定價能力、間接融資產品的標準化程度,以及生產出的債權資產在銀行之間的可分拆/可流轉性。
信用債投資人往往高估自身和債券品種的系統重要性。實際上,從經濟層面看受資產抵質押、賬戶控制力、債權人分散程度等因素影響,信用債往往是事實上的次級債;而從債務人角度看,如果貸款才是債務人最大的靠山,只要能保障貸款不轉不良、不做減記,到了山窮水盡的時候,信用債是否出現事實違約往往無足輕重。破產或重組清償時會受大量非經濟、法律范疇的場外因素影響。這些影響因素會直接導致經濟層面的準確定價變得無法實施,交易需要靠“打聽消息”或“占據優勢交易資源”等方式獲利。
最近1年安全賺超額的機會顯著降低,整體看市場會以信用風險收縮為投資主題。今年弱國企將會成為信用風險的高發區。對應企業有多少員工、背負了多少社會責任并不是保障債券不違約的關鍵考量因素。在“信用風險仍在地方政府、國有企業領域蔓延”的認識基調下,不出問題并不是必保的選項,出了問題之后不造成系統性沖擊才是首要考量。因此出現風險之后通過充分換手形成信用偏好的自然分層可能會是越來越受到認可的一種做法。
在城投對應的地方財政領域,由于中央和地方財政都非常吃緊,對中央來說無關緊要的部分地區可能會出現“保吃飯財政不保建設財政”的傾向,即,保當地基本民生,允許出現包括債券品種在內的事實違約。未來當地將失去在公開市場融資的能力,而存量負債將主要靠間接融資滾續完成,當地有可能會出現發展停滯狀態。
最近2-3年是信用風險高發期,藝高人膽大的會通過做高收益債發財。然后市場可能會逐漸變得和成熟市場類似:機構會逐漸按照風險偏好進行分層,同時一級市場可能會逐漸出現合乎風險水平的定價。
未來幾年內,由于信貸周期將進入被動去杠桿階段,這個過程中廣義基金或許是最艱難的。因為資管類機構需要按照規定動作完成舞蹈。例如,各家都會有嚴格的投資標準、出庫機制,在這些機制不能變得更加靈活之前,禿鷲們主要會盯上的就是這些戴著鐐銬跳舞的機構,占的也都是這類機構的便宜。
債務的合理屬性應該是杠桿。因此對于債務融資來說,合乎邏輯的、可持續的努力方向永遠是找到投資回報高于債務成本的領域。如果未來資本市場的熱度可以長期持續,那些增發或可轉債發行過程中的配資行為很大程度上都可以轉化成某種標準化債務工具。從經濟結構轉型的角度看,這些領域或許才是債務資本下一步應該去的方向。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一段棉線的投資思考”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他山之玉】關于信用債市場的一些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