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董云峰
監管的平衡點與中間道路,只有可能在發展過程中,在市場主體的相互博弈中,在從業者與監管者的互動中,逐漸探索出來。一言以蔽之:發展是硬道理。
從種種跡象來看,一場政策層面的“糾偏”已經開啟。
其背景是,2022年以來,疫情的往復與俄烏戰爭的爆發,不僅給國內穩增長帶來了更大的壓力,還使得提升國際競爭力顯得空前迫切。
對金融科技而言,“規范發展”四字,有望告別重規范、輕發展的階段,走向健康、持續發展的新時期,這也將是平臺企業加速國際化的新起點。
作為一個全球性的新課題,金融科技的治理,考驗著監管層的智慧與勇氣。歸根到底,整頓是為了治理,規范是為了發展,而不是走回頭路。
監管拐點不遠了。
01
透過近期決策層的公開表態,可以看到明顯的風向變化。
3月2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談及互聯網平臺金融業務時,較此前釋放出了更多的溫和信號:
這些平臺開展的金融業務,因為有一定的創新性,過去沒有納入我們的監管,現在正在逐步納入監管,有一個過程。在整改過程中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涉及很多方面,非常復雜,但總體上我們覺得有充分的信心把整改做好。
3月16日,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專題會議,其中重點提到:
關于平臺經濟治理,有關部門要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方針完善既定方案,堅持穩中求進,通過規范、透明、可預期的監管,穩妥推進并盡快完成大型平臺公司整改工作,紅燈、綠燈都要設置好,促進平臺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
金融委的這番表態含金量十足,除了強調整改工作要“盡快完成”,還將落腳點放在了“提高國際競爭力”。
這很難不讓人想到此次歐美針對俄羅斯所使出的新一代“金融核武”——以谷歌Pay和Apple Pay為代表的移動支付平臺參與了制裁,也打響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金融科技戰。
在被谷歌和蘋果“拉黑”之后,俄羅斯五大銀行客戶不能再使用谷歌Pay和Apple Pay。根據2020年的統計數據,29%的俄羅斯人使用谷歌Pay,20%的人使用Apple Pay。
面對這場金融科技戰,俄羅斯幾乎毫無還手之力,只能忍受由此帶來的諸多麻煩。而我們則可以慶幸有全球獨樹一幟的移動支付體系——支付寶和微信支付讓我們充滿底氣。
此次俄羅斯所遭遇的制裁就像一次“預演”,警醒著我們:應當繼續鼓勵金融科技有序發展,鼓勵平臺企業走出去,在國際競爭中創新,在國際競爭中做大做強。
唯有不斷發展,才能帶來戰略上的安全。
02
整個大環境都在發生變化。
在國內,隨著國際局勢的風云突變,以及新冠疫情防控形勢再次趨緊,穩增長壓力更為凸顯。
對此,政府工作報告早有預判:今年我國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明顯增多,必須爬坡過坎;同時提出,要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地區各部門要切實擔負起穩定經濟的責任,積極推出有利于經濟穩定的政策。
3月29日,中央印發了《關于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意見》,其中第十二條提出了發展普惠金融、擴大信用貸款規模、規范發展消費信貸等要求。
這是近年來罕有的鼓勵信用貸款擴張的高規格文件。自2017年末“141號文”出臺以來,消費金融監管處在持續收緊的狀態,甚至消費信貸本身的合理性都受到了一定的質疑,此次中央發文有望扭轉前期相對極端的局面。
4月11日,總理李克強在江西主持召開部分地方政府主要負責人座談會,分析經濟形勢。李克強指出:
要加強對外部環境和國內經濟運行的跟蹤研判,及時研究制定應對預案,穩定市場預期。根據需要,研究采取更大力度的政策舉措。要深化改革,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以市場化法治化辦法營造穩定透明、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防止和糾正出臺不利于市場預期的政策。
最高層反復強調了“穩定市場預期”的重要性,與金融委稍早時提出的“可預期監管”相一致。至于如何穩定預期,也講得非常直白:市場化、法治化。
而從近期深圳、上海等地的抗疫經驗來看,充分借助市場的力量,發揮數字平臺的作用,對疫情防控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03
在市場化、法治化的框架之下,金融科技監管有望迎來“再調整”。
過去幾年,從支付、存款、信貸到理財,金融領域筑起了越來越多的“墻”,在金融機構與數字平臺之間形成了種種阻隔。但,有些“墻”是必要的、適度的,有些可能并非必要或者過了頭。
其中一個相對突出的矛盾在于,這些“墻”的出發點往往在于強化風險控制,但又在很大程度上將金融與場景割裂開了;既想讓金融機構與數字平臺進行更深度、更可持續的合作,但又傾向于綁住數字平臺的手腳。頗有些“既要又要還要”的感覺。
金融的歸金融,科技的歸科技。這句話常常被視為金融科技的監管主線。然而,從近年來出臺的一系列政策來看,更像是:金融的歸金融,但科技的不一定歸科技。
似乎有人認為,金融機構可以靠自己掌控場景,甚至只需要從數字平臺那里引來用戶,其余的風控、運營、服務全部可以自己一手包辦。這種想法,不僅無視場景建設所需要的巨大成本,也低估了場景運營所需要的能力門檻。
事實上,金融與場景的聯結鏈條是天然存在的,無法被人為斬斷,先有場景然后才有金融,而不是倒過來。一旦場景失去生機,植根于場景的金融服務,也將奄奄一息。
如果我們將場景金融視為一個生態系統,那么多樣性、多元化應該是基本特征。作為生態系統的一部分,金融機構也好,數字平臺也罷,都需要尊重市場分工,敬畏市場規律。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黃益平曾撰文指出,金融機構與互聯網平臺合作是一種全新的業務形態,一些新的產品與流程的效益與風險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可以采取“監管沙箱”的做法,由機構在監管部門的監視下進行實地試驗。如果成功,由監管部門發放正式牌照。如果不成功,則可以隨時終止試驗。
值得注意的是,4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印發《關于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金融服務的通知》,其中第十四條提到:
引導平臺企業依法合規開展普惠金融業務。在推動平臺企業網絡金融業務規范健康發展的基礎上,發揮平臺企業金融服務的積極作用……督促平臺企業規范開展與金融機構業務合作,賦能金融機構加快數字化轉型,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和覆蓋面。
數字平臺與金融機構的共建共生依然可期。
04
矯枉無需過正。
中國發展出世界有競爭力的金融科技殊為不易,但技術領先還需要治理領先才能夯實發展。我們所面臨的挑戰也是全球領先的。
面對這道全球性的監管難題,以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智慧,一定能找到一個平衡點,趟出一條中間道路。
這個平衡點與中間道路,只有可能在發展過程中,在市場主體的相互博弈中,在從業者與監管者的互動中,逐漸探索出來。
一言以蔽之,還是那句話:發展是硬道理。
4月2日,清華大學服務經濟與數字治理研究院在京召開數字企業座談會,全國人大常委、清華大學教授江小涓指出:
大型平臺企業是數字科技企業,隨著國家的蓬勃發展、依托國內快速成長的巨大市場而成長壯大,為我國數字科技、數字經濟、數字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當下科技創新既是全球關注熱點,也是我國緊迫問題。數字領域的科技創新迭代尤為迅速,市場技術競爭非常激烈,面臨不進則退的風險,期待企業有執念和信心,繼續加大創新力度,努力做到健康發展。
這讓我想到,30年前的春天,88歲的總設計師坐上了開往南方的列車。在南巡講話中,他留下了眾多閃耀千古的名言,包括下面這段話:
要注意經濟穩定、協調地發展,但穩定和協調也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發展才是硬道理。這個問題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當,造成誤解,就會變得謹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開手腳,結果是喪失時機,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誠哉斯言。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新金融瑯琊榜”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平臺監管拐點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