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rating狗
來源:YY評級(ID:YYRating)
引子:鹽城印象
很多人聽鹽城,都會有比如說一些蘇北的固有印象,或者說債務比較重,但是換一個角度去看鹽城的話,其實也能感受到他有一些獨特的東西。
生態角度來看,丹頂鶴和麋鹿的兩個國家級保護區,大家可能去的不多,因為之前鹽城的交通不太方便,但是它涵養的生態價值不容小覷;同時鹽城的灘涂也是一大特點,而且每年還在不斷的延展,也就是鹽城在持續變大。這塊圍墾起來做一些淡水養殖,具備一定自然資源屬性。另外鹽城歷史文化上比較出名的是新四軍紀念館。
第一個問題,總面積是上海大還是鹽城大?單純看建成區面積的話,上海無疑是很大的,因為有接近2700萬人口,但如果單純論面積,上海6,000多平方公里,鹽城接近1.7萬平方公里,鹽城的面積基本上接近三個上海(2.7倍),而上海是一個直轄市,鹽城是一個普通的地級市。鹽城下面的一個縣,光東臺市就有3,000平方公里左右,接近半個上海。所以說鹽城有一個很大的縱深,他也是江蘇最大的地級市,地理條件的話在江蘇省也是獨一無二的。
第二點,要想富先修路,路修好了,工業的相關配套會慢慢的增加起來,人口也會慢慢引入,之前的情況大多延展這樣城市化進程。但是鹽城由于經濟腹地在長三角中,主要是被蘇州、上海、南京等地虹吸,世紀初的時候,鹽城的人口在江蘇勉強排第二,僅次于蘇州。但是現在蘇州已經1,200萬了,南京是省會,也吸引了一些人口;而鹽城慢慢的向上海和蘇南輸送,人口在緩慢的下降,所以人口普查的數據相對難看一點,外流掉了100多萬的人口,目前不足700萬;在2018年未普查之前;當地的一些口徑還是接近800萬的。
第三點,南北差異不僅僅是存在于省里面,其實在市里面也是很明顯的。鹽城市里面往南一點大豐和東臺,最北一點的響水和濱海相比,能夠明顯感覺到這兩個地方其實也是有內部的隔閡,可能內部的融合也沒有那么深。
第四點,鹽城覺得自己是蘇北嗎?其實很可能不見得是;因為江蘇這邊有很多政策,如果從政策的交匯點來看的話,其實鹽城是很重要的,他既有長三角一體化戰略支撐,同時也有沿海開發的戰略,是比較重要的交匯點。
綜述來看,鹽城的地理稟賦、生態環境、人口情況、戰略支撐,也都是比較獨特的。但是說一千道一萬,對做債的來講,其實只有一個關注點,就是他的債務到底怎么樣、是怎么起來的,未來能不能還,靠什么還?
鹽城不到6,000億的GDP(2020年數據),基金收入(土地)上的很快,有600多億,一般預算收入相對弱一點只有400億,踢掉母子公司關系后轄區內發債平臺的有息債務在5,000億左右。而有息債務/一般預算收入全省比例在7.6倍左右,鹽城將近13倍,鹽城的債務率在江蘇省確實在一個比較高的水平。
如果換算成債務/GDP來看的話,在80%左右,超過60%的警戒線。鹽城的債務上升挺快,這個也是大家對鹽城的固有印象不太好的地方。但債務本身只是一個經濟反應的結果,大家用腳投票,把債務投上去了,這個要就事論事。
從平臺分布來看,確實是比較多。總體平臺數量有50來個,區縣級普遍超過3個,級別高度下沉。從外評來看,集中在AA;從YY評級來看,在7、7-、8+和8這四檔,有點厚尾,顯著右偏,投機級占比比較高,平臺確實是需要一定的整合。

1.1 交通條件
鹽城全市基本都是平原,但是大家確實一直說蘇北高原。
如果把歷史的視角拉長到當時的津浦線,當時清政府其實是準備整個京杭大運河沿著古水道,經過宿遷、淮安這條線,然后往南走;而英國人的方案是繞開了這條線,走現在京滬線這樣的一個方向。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蘇北的水運在慢慢沒落,鐵路也缺失,有接近小100年的時間,在整個鐵路網時代相對落后的。接下來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海運也是比較明顯的,在那個時候整個京杭運河的地位下降很明顯。鹽通高鐵這兩年年才通車,雖然對人口來講短期還是一個虹吸,但是整體來講沒有那么悲觀,至少追趕上鐵路網時代了。
第二個是海港條件,鹽城有大豐港和濱海港。其實這兩個港競爭力一般,也就意味著交通的制約還是在的。這個是區位經濟交匯點來看,揚州和淮安也有這個問題。
1.2 經濟體量
如果純粹站在江蘇的角度來講,鹽城其實也不是特別占優;但如果從全國來看,跟紹興、石家莊、濰坊差不多,鹽城的總體量沒什么問題,不能說虛胖,至少在地級市百強中是當之無愧的,大家也不要老去黑鹽城,這一點不用特別擔憂。
1.3 財政與土地熱度
能夠感受到鹽城的財政自給率其實是有一點下降的,但是土地出讓收入,也就是整個基金收入其實上升特別明顯,20年相較于19年斜率上升的非常快。能夠發現當地因為債務的攀升,或者是其他資金運作的問題,對土地的透支還是比較明顯。
當然這么熱的土地市場,其實未必是一件好事,土地透支的話持續性沒有想象中那么強,第一,人口可能還是在持續外流,第二,是人口密度的問題,面積是上海的接近三倍,人口稀稀疏疏的分布,需要行政的手段,比如造一些新城或新區導入;但是這些都需要人口的支撐,所以土地市場的透支是有副作用。
另外,財政壓力有幾個事件沖擊,一方面16年的營改增的影響,還有17年我們跟韓國關系陷入低谷,就是當時整個薩德事件,所以悅達起亞16年達到高峰,后面逐步下降。另外是19年響水化工廠的爆炸,爆炸對當地財政的影響有限,但是江蘇全省一盤棋,責任不僅僅是地方承擔,省里和市里的安監部門都開始出動,停工檢查,導致其他的制造業受波及特別明顯,這是比較雪上加霜的事情。
所以說鹽城對土地財政的依賴,也是被動的情況(其他財政受限),但是持續性的話會有一些問題。
1.4 人口情況
如果從均價視角來講的話,整體還算比較合理的,但如果從熱點地區來講的話,部分區域已經和無錫、蘇州一些地區是比肩的,可持續性弱一些。

人口的話被虹吸出去,不是占太大的優勢的。反而像蘇北的其他的城市,比如宿遷、徐州,可能吸引別的地市,因為他們靠近安徽,有其他地方的人逐步的進來,人口是緩慢增加的,雖然也有一些務工的需求,可能說被虹吸去蘇南和上海,但是整體來講的話,他們的制造業基地也慢慢的在起來,作為地區的制造中心,其實是吸收了別的地方的人口的。鹽城的話,在中不溜秋的位置嗎,正好被抽掉。
1.5 金融資源
當地比如大豐農商和響水農商等規模都比較小,但省里來看的話其實還有江蘇銀行和南京銀行,這兩家銀行其實就是一個壓艙石的地位,現在江蘇銀行也是系統性重要銀行。所以金融資源的話,省內調劑其實問題不大的。未來像當地小銀行,其實大概率還是會整合,合并那么幾家,區域內變成一個巨無霸(資產至少超千億這樣的當地行屬性),目前單看單家其實都很小,對當地的信貸投放等支撐不足,只能靠江蘇銀行和南京銀行來撐一撐。
1.6 融資情況
大家一直覺得鹽城發債比較困難,但其實最困難的18年(那時候疑似一些非市場化發行),但就算這樣,他的凈融資也是為正的,20年的融資增速斜率又上來了,融資額還是挺多的,整體來講它的一個融資規模其實都在攀升。

整體來講,他還沒有進入一個真實的化債階段,他的債務攀升的速度,斜率其實是不低的。另外還有一個趨勢,私募占比是比較高,企業債占比變少。此外,要注意一些新平臺,比如一些為了說50號文,或者說更早的43號文,包括最近的15號文,一些主體又包裝了一遍,未來城投定位有些疑慮。對新平臺,特別是只發私募的這種主體要稍微留意一點。
二、區域平臺梳理
2.1 市級平臺
鹽城一年的預算收入不到400億元,基金收入高一點有600億,把地市級平臺的有息債務一拉,鹽城城資500多億,交投289,海興159,鹽城國投378,銀保68,債務的絕對規模相比于預算收入,是比較高。

再看整個的一個融資結構,資質弱一點的主體,它的短債占比越來越高,融資的短期化程度越高。而且比如說像海興這種主體,比較依賴于資本市場,直融比例超過1/3的,未來的波動情況其實也會有。有息債務加起來,不考慮區縣級的平臺債務,就已經有比較大的壓力的。但至少在市級層面是可以當成一個持續經營主體,未來的話可能也面臨整合,但整合怎么走,只能看當地政府情況。
那么,市級平臺到底怎么看?至少在地市級層面,整體的統籌能力和稟賦也在,所以核心平臺市場認可度有時候可能會有一些分歧,但整體來講,短期配置視角的話,安全度都還能看,不用過度悲觀,降低增量、壓降存量、平臺整合,也適用市級平臺。
2.2 鹽南高新
鹽南高新區是鹽城比較好的一個新區,債務斜率上升很快;另外,鹽南高新定位成一個行政、商貿和科教金融中心,宜居、住宅為主,同時還有一些研發和金融的輔助職能,所以它的土地被炒得是比較熱的。

新城邏輯類似于,產業沒有想象那么大的時候,先炒房:怎么炒講究一點章法,先把好的小學、幼兒園搬過去,政府行政(市民中心)搬過去,慢慢的把預期打起來,環境配套都做的是比較好的。
這塊有沒有自己的一個經濟邏輯?也是有的。大家覺得這樣好像空心化,但也未必,為什么?因為老城區在城市的初期,建面都不大。我們的城鎮化本質上是農民進城,老城區其實也就是以前的一個小縣城,就很小;拆改擴的成本也很高,反而真的不如在一個新的地方去搞一搞,不論是無錫的太湖新城,包括淮安新城,其實都是這樣的一個邏輯。
但是,就是這個地方有沒有隱憂呢?
先看一些比較有利的部分。比如說,他的債券的直融占比比較高,非標應該被清的差不多了,主要是債券和銀行借款,非標暫時不構成核心矛盾。直融的比例大家可能會比較擔憂一點,但是,他還是有一個土地的熱度,鹽南開投是他轄區內唯一的一個發債主體,它總共有三個平臺,只有這一個發債,那這個平臺,相當于是承接了給別人去拆借這樣的一個角色,出讓的土地返還(50號文導致直返變暗返變通)大概率也在他這里。另外的話,它的領導其實相對是高配的,雖然不完全像亭湖區這樣的一個行政屬性,但至少在市里面的統籌上是沒有問題的(配套是和亭湖這些相似,但是行政上暫時是新區名義)。
那有沒有隱憂?比如說金融城,在上海陸家嘴這邊搞一個金融城沒問題,但如果在臨港、金山、青浦、嘉定這種地方都搞個金融城,大家直覺不太科學。金融在某種程度上只能附寄于實體的中心節點,很難完全分割掉,在一個地方建了一群樓就變成一個金融中心,是比較難的,可能就變成P2P、小貸、典當等非主流金融公司,空置率天然很高的。所以這塊的話,以依托金融這個產業,然后把它作為一個支柱產業,然后做這樣的一個炒地、炒房的一個工具,打這樣的一個金融牌,這塊很可能沒那么樂觀。
核心的牌,還就是宜居新城屬性,而且不可復制:因為這是集鹽城市整體的力量投入,包括說公園、政府資源等往里面切入,這塊是比較確定的;如果說站在未來30年角度來講,他肯定就是一個鹽城未來新中心。
鹽城經開是老牌工業區,以前是一個韓資密集區,韓資受薩德影響比較大。區域整體處于經濟結構切換的過程。自上而下的角度去分析的時候,我們經常關注整個區域有什么?汽車產業看,特別是悅達起亞,銷量基本是斷崖式下跌,有市場競爭不力的因素,也有薩德的影響。
但鯨落萬物生,悅達起亞帶來的產業配套提供足夠的營養,培養出其他的產業。這個產業可能類似于其他的配套,比如說一些新能源汽車的版塊,其實有些公司,就是因為這樣的一個情況,反而也衍生出來了。

平臺角度:大家更關注的平臺是不是真平臺,市場化業務轉型帶來的風險是什么。鹽城東方是個很好的觀察樣本。
那么這里不展開,核心是從資產投向、資金沉淀來著手,如果是更多仍是和當地政府捆綁的,比如只是在上海買了幾個商業物業,其他的沒啥,大概率還算城投。
整體而言,結論如下:
1、老市區債務負擔最重,但是因為產業、經濟最健康,本質是大家投票結果,類似于鹽都、亭湖都有這個問題;整體處于需要壓降狀態,繼續走高的風險攀升會比較快。
2、南邊的大豐、東臺;東臺有序度高于大豐,東臺的債務結構、市場認可度也維持高位;大豐的主體分布較為分散,以大豐海港為例,市場認可度低度徘徊。
3、北面三個區:濱海、響水、射陽,整體基本是有擔保,才好發債;射陽還有和當年新華基金的結構化疑云。

四、總結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YY評級”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YY | 標簽下的鹽城:陽與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