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tudy77
來源:琦言八語(ID:Study_77)
01
專題:信用評級數據分析(一)
我們生活在兩個"超級大國"的世界里,一個是美國,一個是穆迪公司。美國可以用炸彈摧毀一個國家,穆迪可以憑借信用降級毀滅一個國家。有時候,兩者的力量,說不上誰更大。——弗里德曼
作為國際三大評級機構,穆迪、標普和惠譽近乎壟斷了全球信用評級市場,百年來為債券市場提供有價值并權威的評級報告。但另一方面,權威的過于集中則形成信用評級霸權,如同美元霸權一樣成為美國訛詐全球企業和國家的一件利器。
早在上世紀90年代,毛振華在內的多位大佬紛紛下海成立信用評級公司。三十年過去,我國逐漸形成買方付費模式的中債資信+發行人付費模式的中誠信國際(穆迪持股49%)+證券評估、聯合資信(惠譽持股49%)+信用、大公國際、上海新世紀、鵬元資信、東方金誠以及上海遠東等多家機構并存的信用評級體系。
隨著我國債券市場快速發展,評級機構在快速成長,但也暴露出很多問題。前些年,債券市場沒有打破剛兌機制,導致債務違約率虛低,信用評級僅僅作為一項滿足監管指標的工具,缺乏客觀的統計內涵。近些年,由于過度的市場競爭,評級結果越來越“虛高”,區分度也越來越低,對債券從業人員的指導意義越來越小。
今天對各家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進行統計分析:
一、市場份額分析
除了“主動評級”的中債資信,中誠信國際的市場占有率最高,超3成發債主體正在或使用過中誠信評級,聯合資信位居第二,大公國際因被暫停業務一年排名下落,鵬元資信、上海新世紀等相差不大,東方金誠位列最后,以及忽略占比太小的上海遠東。
可以看出,對于發行人付費模式的評級機構,評級結果普遍位于AAA、AA+及AA三個檔次。是因為我國經濟發達到發債企業都如此優質么?畢竟AA級表示償還債務的能力很強,受不利經濟環境的影響不大,違約風險很低。但為什么AA及以上債券違約這么多呢?甚至違約前1月主體評級AA以上的還這么多呢?
現在的評級市場,客戶信用資信的優質與否遠不如拉到業務重要。市場上經常會出現多家評級公司爭搶一家發行人,甚至挖墻腳。與別的行業不同,評級行業不打價格戰,走“評級結果”導向,誰家評的高就用誰,因此“競爭評級”進而導致“評級虛高”。特別是行業后入者,更加喜好用這種方式爭奪客戶。
中誠信作為我國最早一批評級機構,發展較好,客戶普遍優質,因此高評級占比高可以理解。
聯合資信作為國內第二大信用評級機構,在2018年踩雷的違約債券高達40多只,且華信在違約時還是AAA評級,不得不讓人懷疑其專業能力。
上海新世紀成立時間也較早,以前聽說過客戶被挖角比較慘,難道是因為比較有骨氣,不屈服于“金主”的淫威?但作為海航的評級機構,在公開違約后仍維持AAA評級,有點啞巴吃黃連的感覺了。
2018年8月17日。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要求大公暫停債務融資工具市場相關業務一年,證監會則要求暫停大公評級業務一年。原因是通過咨詢服務的方式向發行人收取高額費用,也就是業內所稱“左手評級、右手咨詢”。
鵬元資信和東方金誠,對同一主體的評級,經常比中誠信等機構的高半檔,所以遇到他們的AAA或者AA+,要謹慎些。
中債資信的評級符號比較特殊,多了AAA+、AAA-,且評級中樞分布于A+附近,大大增加了了區分度,成為我國信用債評級機構中的一股清流。
由下圖可以看出,外部評級扎堆的AAA,在中債資信的[AAA+,A+]均有分布,區分度得到很好地體現,有區分度,才有評級的價值。
此外,外部評級的AA+,普遍集中于中債資信的[AA-,A],外部評級的AA,普遍集中于中債資信的[A+,A-]。
也就是說,外部評級普遍降低3個檔位,才是中債資信的評級。
明天統計下近年來各評級機構的評級調整情況。
02
今日數據



03
今日復盤
今天,A股也過“愚人節”。早盤在科技股的帶動下,逆外盤走高,汽車、證券、銀行都有小高潮,但“節日快樂”。午后,美股股指、日經、恒生等走低,A股也就順勢倒下了,“倒V”一日游。
北向資金這幾天倒是持續流入,所以早盤中國平安等走勢較好。建議仔細關注北向資金,除了前段時間流動性危機時的被動減持,北向資金一般領先內資投資者半個身位。
盤后出現兩個比較大新聞,一是匯豐等銀行宣布不派息,二是港股的甘肅銀行閃崩。前者可以理解為英國政府對接下來的經濟不看好,后者可能又是一起“包商”了,可能會影響到銀行股整體的行業估值。但我認為國內幾大行不至于不派息,這些年30%的分紅率比較穩定,如果大跌,我會繼續加倉高股息銀行股。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琦言八語”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信用評級數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