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兵乙
來源:地產風聲(ID:fangshi488)
歷史已經來到跟前。
01
8月17日,中央財經委員會召開會議,研究扎實促進共同富裕問題。
這四個字大家耳熟能詳,但還是不免有一種感覺:
似乎突然之間風向變了。
事實上,早就伏脈千里,歷史進程不知不覺走到了跟前。
1985年,總設計師在規劃未來路線時,定了一個具有戰略眼光的目標: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大部分地區,然后達到共同富裕。
第二年,總設計師在會見新西蘭總理郎伊時還說,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后,帶動和幫助落后地區是一個義務。
之后國家一直朝著既定目標循序前行,直到去年,我們打贏了全面脫貧攻堅戰。
這時候,共同富裕按照計劃擺到了臺上。
不管是對國家、社會、企業還是個體而言,這都是一個全新課題,敘述起來宏大而又微小。大到它可能關乎一個民族的復興,小到承載著個體的幸福感。
大家都在關心歷史性新一頁會怎么寫。“817會議”上明確了一點:
要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的基礎性制度。
這讓27年前經濟學家厲以寧提出的“三次分配”再度成為熱詞:第一次是工資,由市場支配;第二次是稅收,由國家主導;第三次分配是公益,由道德驅動。
前年“十九屆四中全會”和去年《十四五規劃建議》,其實都提到“要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現在它被擢升到“基礎性制度”的高度。
而這將是一個重要的注腳。
能讓人看到決心和一個大致方向。
共同富裕這塊蛋糕,不僅要被做大,還要被分好,三次分配就是做和分的過程。
單純由市場來分配社會要素,能把市場做大,但會產生馬太效應——富者愈富、窮者更窮。
通過稅收調節等措施,能保證貧富差距不會過于懸殊,但力度還不夠。
這時候,第三次分配里的公益,能配合發揮重要作用,就會被推到重要位置上。公益的形式有很多種,像慈善捐助、下鄉扶貧等。
三次分配,一套組合拳打下來,能讓資源更合理地均勻流動,進一步縮小貧富差距。
02
在共同富裕這股不可阻擋的浪潮中,企業擔負起更加重要的任務。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以公益為目的的基金會已經超8500家,其中企業基金會占到1/7。它們大多扮演著捐贈者的角色,發揮出相當大的公益力量。
國家走在“第三次分配”這條全新的道路上,并且在城鄉進行系統而全面的社會型改革。企業參與第三次分配,也跟上了大勢轉換新角色:
做系統而全面的社會型組織。過去是捐錢捐物,現在深入到更廣闊的城鄉共建。
城市的問題很多,農村的情況更復雜。
今年年初,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
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重點難點在“三農”。
可以說,解決了大部分的農村問題,貧富差距過于懸殊就解決了一大半。國家也在有意識地,為解決農村問題鋪路。
今年6月,中國第一部直接以“鄉村振興”命名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正式施行。
許多企業利用自己的優勢,開始在鄉村全面發力。
前不久,拼多多發布財報,首次在標準會計準則下實現盈利。有網友開玩笑說:
拼多多開始賺錢了,但又沒完全賺。
因為發布財報的同時,拼多多宣布會將本季度利潤,以及未來幾個季度可能有的利潤,全部投入到百億農研項目。
中國的現代化離不開農業的現代化。隨著“第二個百年”新征程的到來,三農發展愈發成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
對于拼多多來講,扎根農事助力鄉村振興才是星辰大海。
它們希望通過需求、流通、生產的一步步革新,重塑農業的鏈條,用每年千億級的新增市場,繼續為農業創業創造海量機會,為中國農業帶來真正的改變。
除了拼多多,一些互聯網巨頭對助力共同富裕也紛紛發起響應:
今年4和8月,騰訊分別捐款500億。諸如鄉村振興、低收入人群增收、基層醫療體系完善以及教育均衡發展等民生領域提供持續助力。
9月2日,阿里巴巴啟動“阿里巴巴助力共同富裕十大行動”,在2025年前累計投入1000億元,為促進十大行動落地,阿里將成立一個專門的常設機構。
03
互聯網之外,地產行業是公益力量的又一支主力軍。
前不久,福布斯中國發布2021中國慈善榜。榜單顯示,地產行業的捐贈企業數量最多:
前100家中占了29家,前10里頭有6家房企。來自于地產行業的捐贈金額達71.1 億元,占比近40%。
從捐贈領域的占比來看,醫療躍居第一,這源于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以前經常位于前兩名的教育和扶貧,并列第二。這三大塊,也是房企深耕的公益領域。
云南栗坡縣中南江東希望小學,位于中越邊境。崇山峻嶺將小學與外面的現代文明隔絕,學生大都是貧困家庭的留守兒童。
幾年前,老宋來到這里,參加了中南的“一厘米溫暖”支教活動。
課堂上,老師給學生們講人工智能,并讓他們畫出“我眼中的機器人”。有孩子小心翼翼地畫下:
蓋房子機器人,小小房子旁邊有小狗和花朵。那是她憧憬的“家”。
這幅溫馨畫面,貼合著中南做“一厘米溫暖”公益活動的初心——書籍的厚度大約是“一厘米”,但傳遞出的溫暖卻能打動無數人。
33年來,中南始終向社會傳遞著愛心,建立了江蘇省首家民營企業慈善基金會。除了“一厘米溫暖”,像災害救助、援建小學等等,也在同步進行:
去年疫情嚴重期間,中南累計捐贈2300多萬元。今年河南汛情來襲時,它又捐贈1000萬元,用于防汛救災等工作;
自2008年以來,中南陸續興建了貴州安龍希望小學、貞豐必克希望小學、湖南桃江希望小學等30多所希望小學。
04
中南的許多公益活動,都秉持著一個“長效發展”的原則。
要做到長效,得具備超前的眼光和踏實的步伐。透過中南建設的“家鄉公益”行動,能看出這兩點。
今天是國家第六個中華慈善日,主題是“匯聚慈善力量,助力鄉村振興”。各地方政府都在號召當地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
在援建家鄉上,中南建設在二十一年前就開始了。
從2000年起,陳錦石肩負家鄉百姓的重托與期望,應邀兼任中南村黨委書記。
從簡單的土地平整到河溝整治,再到修路、完善電力等基礎設施,中南和中南村同心協力。一些多年離鄉的村民回老家后,都為煥然一新的面貌感到驚訝:
寬敞的水泥路直通到戶,道路兩側齊立300 多棟小洋樓,夜晚路燈能照亮村子的每個角落。
2001年至今,海門中南村年人均純收入翻了近十倍,高達5.3萬元,是當地農村居民平均水平的1.8倍。
中南村還是南通“股改第一村”,1000多名村民都已成為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的股東,將來可享受“分紅”。
隔壁汽車圈,也有企業做了類似的“分股行動”。前幾天,吉利汽車發布“共同富裕計劃”,并向一萬多名員工授予1.67億股公司股票。按照吉利汽車按當日收盤價計算,市值約為45億港幣。
伴隨著與中南建設的各項共建動作,中南村已經成為省級康居示范村和全國綠色小康村。
到目前,中南在捐資助學、抗震救災、扶貧幫困、家鄉公益等方面,已經累計捐贈超過10億元。
眼下,當“第三次分配”帶來新的資源流動格局,中南也在轉變自己的角色,也就是:
繼續聚焦國家十四五規劃,面向產業升級等機遇,圍繞地產開發和大基建領域,加大城鄉建設和運營業務的突破力度,共創城鄉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這也是國家在“817會議”中著重強調的。
先做大蛋糕,才能更好地分蛋糕,這是時代的命題。
05
都說,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
改革開放以來,涌現了無數的逐夢企業。有一路走下來的,也有中途退場的。那些還在繼續前行的,都有一個共同特征:
時代變革時,能切換角色,快速跟上。變則通、通則久。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地產風聲”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大企業有了新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