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susu
企業靠利潤發展、靠現金生存,那靠什么還債?能力基礎上的意愿。
越來越多的案例表明,償債意愿比償債能力可能更為重要。2017年以前的違約案例表明,對于債券的兌付保障來說,現金比利潤重要,利潤比資產重要;但2018年以來的違約案例則表明,“公司治理”的缺陷帶來的償債意愿缺失比指標計算出來的償債能力弱化更為重要。(信用評級中缺失的“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缺陷是償債意愿缺失的直接影響因素。之前當大家正各種腦補普羅旺斯意外背后的宮斗劇情時,突然有人問:海航到底是誰的?這企業究竟是做什么的?最終誰說了算啊?這系列靈魂拷問正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構成。當我們說企業即使有錢,也不想還,償債能力缺失的時候,我們在說誰?管理層、實際控制人、還是背后更神秘的力量?
資產負債表是分析“公司治理”缺陷非常好的切入點。
企業是誰的?答案就在資產負債表的右端(負債和權益端)。負債和權益說明企業擁有的資源,是來源于商業銀行貸款、非銀機構借款、上下游占款、員工福利拖欠、政府稅款拖欠等債權類資金,是來源于大小股東的權益類資金,還是靠自己歷史經營積累形成的資金。所以段首問題的回答是,企業是員工和管理層的,是股東的,是債權人的,是各利益相關方的,而最終屬于誰,則要看資產被侵蝕的程度及各方對資源的分配能力。
企業是做什么的?答案就在資產負債表的左端(資產端)。負債和權益端代表資金來源,資產端則代表企業資源的使用和配置情況。企業配置資源的類型和規模表明企業的業務類型、戰略定位和發展模式。存貨、在建工程、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占比高的企業,屬于經營性企業;而長期股權投資、其他應收款、預付賬款及其他投資類相關資產占比高的企業,則屬于投資性企業。不同的資源配置,代表的都是實際控制人特定戰略的執行及實施,隱含相關主體的利益訴求。
那么企業誰說了算?答案可能就隱藏在幾個特定的資產科目里。這幾個特定科目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企業的不良資產形成。如“其他應收款”科目,如果規模大、占比高,則說明企業很有可能已淪為實際控制人的融資平臺;如“存貨”科目,如果違背行業發展周期迅速逆勢上漲,則很有可能是管理層攤薄折舊、操縱利潤從而提升業績的手段;如“長期股權投資”中大量非產業生態鏈上且盈利能力弱的企業,同時產生大量商譽,則說明要么管理層決策能力急需提升,要么就是實際控制人利用企業不當輸送利益;如……
公司治理要預防兩個侵害:管理層侵害股東及其他利益相關方利益;大股東侵害小股東及其他利益相關方利益。而資產負債表中的相關科目,或可作為侵害的呈堂證供。
作者:susu,微信公眾號:評級的藝術(ID:Rating-Utopia)
本文由 @評級的藝術 原創發布于資產界。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評級的藝術”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