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克而瑞研究中心
超30城緊急實行靜態管控,房地產市場近乎停擺,成交加速下滑,4月15個靜態管控城市成交同比跌幅大降六成,3個尚在靜態管控中的城市周度成交同比近乎腰斬。
三月以來,部分城市房地產市場再次陷入停擺,最直接的影響是成交急劇下滑。
4月,15個靜態管控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面積414萬平方米,創近年來單月新低,環比下降34%,同比跌幅擴至62%。
當前房地產市場仍不容樂觀,截至5月23日,仍有7個城市處在局部或全域靜態管控當中。
從21周(5.16-5.22)成交數據來看,3個尚在靜態管控中的城市,新房成交面積共計26萬平方米,環比基本持平,同比仍下降47%。其中,上海房地產市場繼續停擺,成交近乎歸零。

回看2020年政策,自上半年以來,宏觀層面加大調節和實施力度,地方政策多措并舉為企業減壓,樓地市政策側重放松和紓困,核心在于穩經濟、穩就業、穩財政。
中央貨幣、財政政策階段性轉向積極,上半年三度降準,釋放長期資金約1.75萬億元,LPR利率兩度下調,5年期以上LPR累計降幅達15個基點,受此影響,全國平均房貸利率趨勢性下移并在6月創2018年以來新低。
在“房住不炒”主基調之下,強化落實城市主體責任,允許地方政府在相應政策框架內,根據疫情和地區實情適度調整信貸等房地產政策。
地方政府一方面在土地出讓環節給市場、企業減壓。
具體來看:
取消限制性規定,降低開發難度,提升開發收益,比如上海新晉出讓的涉宅用地已然取消15%的自持比例要求;
加大供地力度,優質土地供應持續增多;
調降土地出讓門檻,延期或分期繳納土地款,緩解房企拿地時的資金壓力,比如西安、南昌、江門等市土地競買保證金降至20%,一個月內繳納50%的土地款,余款最長繳納期限不超過一年;
順延開竣工及交付期限,利于房企跟隨疫情變化調整施工進度。
另一方面,聚焦房地產交易環節,從供需兩端助力房地產市場企穩復蘇。
具體而言:
放寬預售標準,全力支持企業促銷售、抓回款,比如蘇州、無錫等市房地產項目完成25%以上投資即可申請預售;
適度放松限價,新批預售價格突破所在片區限價紅線,比如上海地王盤中興路一號,新批預售價格12.98萬/平方米,明顯高于項目所在的不夜城板塊限價上限;
人才新政變相松綁限購,并支持人才購房消費;
購房補貼、稅費減免最為直接有效,人才往往享受更高的補貼標準;
適度放松公積金信貸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居民購房消費,比如南寧放開公積金購買二套房。
一系列政策刺激下,2020年行業“V型”反轉,全年成交規模再創新高。
2020年上半年,房地產市場由停擺到復蘇,2月商品房銷售面積創下2000年以來單月最大跌幅。
隨著紓困政策逐步落地,5月行業逐漸走出疫情陰霾,銷售面積同比由負轉正,上半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金額累計同比僅下跌8.4%、5.4%,跌幅較一季度大幅收窄,標志著全國樓市基本實現“V型”反轉。

另外,以疫情核心的武漢為例。
4月8日解封當天,武漢就有近半數樓市重新開放線下售樓處,新房銷售逐漸破冰。隨著紓困政策落地見效,疊加國內核心城市房地產市場轉暖帶動,二季度,武漢房地產市場開始復蘇。至下半年,武漢新房累計成交1296萬平方米,累計同比由降轉升,增長3%。

2022年與2020年相比,形勢更加嚴峻,各參與方都需要恢復信心,這就需要從支持企業融資、調降預售門檻合理順延交付期限、放松預售資金監管確保工程款及時支付等六個方面入手。
1. 支持企業融資不抽貸斷貸壓貸,加碼并購融資促進行業債務風險出清。
其一,對經營暫遇困難的企業,不盲目抽貸、斷貸、壓貸,支持企業保持資金鏈穩定。
其二,對還貸困難的企業,鼓勵展期或續貸,為企業接續資金。
其三,對優質企業兼并重組出險企業或項目,提供融資支持。
2. 區分項目風險與企業風險,支持優質項目融資改善出險企業資金面。
一方面,支持出險企業的優質項目融資,并通過優質項目銷售回款,間接改善企業資金面。另一方面,督促出險企業主動“瘦身”,加快處置優質項目,盤活優質資產,提高企業集團的流動性,支持央國企及優質民企收購出險企業的優質項目。
3.調降預售門檻合理順延交付期限,恢復房企銷售“造血”功能。
其一,調降預售門檻。適當降低商品房預售許可的工程形象進度要求,例如開發投資額達到項目工程總投資的25%以上,且高層完成主體結構工程的1/4以上,多層及低層工程形象進度達到正負零,即可申請辦理預售許可。
其二,加快預售證審批。核心一、二線城市亟需加快高價盤及豪宅預售證審批。
其三,合理順延項目交付期限。原則上最長不超過3個月,并采取措施切實維護購房者權益。
4.放松預售資金監管確保工程款及時支付,提高預售資金使用效率。
其一,主抓重點監管資金,超額資金企業可自由提取。也就是說只要監管賬戶內資金達到相應的重點監管額度,超出額度的資金就可以由房企自由提取。
其二,分檔提高重點監管資金提取比例。
其三,允許企業使用銀行保函等額替換重點監管資金。
其四,經營困難企業可申請預支重點監管資金。
5.緩繳住房公積金并減免稅費,幫扶企業擺脫經營困境
比如,受疫情影響經營困難的企業,可按規定申請緩繳住房公積金,或者降低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待經營效益發生好轉后再恢復正常繳存。生產經營確有困難的納稅人,可以申請減征或者免征2022年城鎮土地使用稅、房產稅等。
6.調降土拍門檻,保證金比例調降至20%,分期繳納土地出讓金,尤其要降低地價,提高企業開發盈利預期。
房地產市場仍處于下行周期,疊加疫情影響,“四限”有待進一步松綁。
限購政策方面,核心一、二線城市局部放松限購,比如遠郊區域率先取消限購,進而刺激居民購房消費,減緩市場下行壓力。弱二線以及三四線城市,有必要全面取消限購,進而鼓勵剛需購房消費。
放松限貸支持改善群體購房,二套房首付下調至30%-40%。
受限貸政策影響,大量改善性需求被壓制。2021年,改善性需求相對堅挺,據CRIC重點監測的 194個樣本城市成交結構數據顯示,三房成交套數占比高達54.5%,四房成交占比穩步提升至20.7%。但受限貸政策影響,不少城市二套房首付比例都在50%以上,部分城市更是達到70%乃至80%。
只有下調二套房首付比例,才能有效激活相對充裕的改善性購房消費。例如二套房首付比例依央行限貸政策下限執行,即非限購城市二套房首付比例不低于30%,限購城市二套房首付比例不低于40%。又如認貸不認房,首套房貸款已結清再購買二套房,按首套房貸款政策執行。
此外,放松公積金貸款,減輕剛需家庭購房壓力,必要情況下可以提取公積金余額支付首付。通過財稅刺激托底樓市,鼓勵新市民、多孩家庭及各類人才購房消費,主要涉及下調房地產交易稅費,并實行購房補貼。
對疫情影響收入的一部分購房群體,也應定向紓困,緩解其恐慌情緒,比如合理延后還貸期限,減免住房按揭貸款利息等。
2022年或許比疫情初始2020年還要難。
如果今年要保住5%以上的GDP增速,房地產業必須要穩住。
房地產行業當前需要穩信心、穩銷售,更需要穩企業。經濟下滑、居民收入下跌的情況下,房地產市場亟需決定性政策出臺,如降低首付款比例,直接有效解決購房資金問題,房企也需要政策端支持,以恢復“造血”功能。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丁祖昱評樓市”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