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大象觀點
來源:房產大象(ID:FCDX2016)
6月8日,上海市青浦區在2020年人才大會上宣布,對引進的高層次人才,最高給予500萬元購房補貼。除了上海,南京、鄭州、南寧等地近段時間來也都發布或調整了購房補貼政策。
截至6月上旬,今年以來超百城發布了人才政策,超過80個城市發布的政策涉及購房補貼。部分城市的購房補貼較高,杭州最高達到800萬元。
業內人士指出,吸引人才成為城市競爭的重要手段。同時,人才政策成為房地產政策調控的一個窗口,預計2020年發布人才政策的城市會繼續增加。
以購房補貼解決城市人才之“渴”
3月初,濟南發布政策,重點高層次人才可享受最高100萬元的購房補貼、最長5年的租賃住房補貼或最長免租5年的人才公寓。同在3月,臺州啟動2020年度“500精英計劃”,新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可享受最高300萬元的購房補貼。
南京市江北新區出臺《江北新區(自貿區)促進區塊鏈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對于區塊鏈頂尖人才,經認定的可享最高500萬元項目扶持和最高300萬元購房補貼。
蘇州工業園區出臺的《關于加快集聚高端和急需人才的若干意見》提出,符合條件的人才可享受購房補貼以及人才組屋、人才優購房、優租房等。其中,全職工作的頂尖人才按“一事一議”最高可獲得500萬元購房補貼。
今年2月,杭州推出“戰疫引才、杭向未來”八大舉措,提高高層次人才購房補貼,對A類頂尖人才按“一人一議”最高給予800萬元購房補貼,B、C、D類人才分別給予200萬元、150萬元、100萬元購房補貼等。
直接補貼金額外,還有不少地區按照購房價款或繳交契稅的比例發放補貼。邢臺、瀘州、南充等地均提出按成交房屋總價的一定比例給予購房補貼。以邢臺為例,大學本科、高級技師、高級工等急需人才納入購房補貼范圍,符合條件的按個人購房總價款的2%予以補貼。桂林、衡陽、郴州、鎮江、玉林、欽州、撫州、資興等8個地區提出實施購房契稅補貼,以已繳契稅為基數,補貼比例自30%至100%不等。
人才定義多樣化,一線抗疫人員也享受補貼
和以往購房補貼的普惠性不同,這一輪補貼更多向引進人才傾斜。很多地方推出的最高購房補貼,面對的大都是頂尖人才,其次是國家級人才、省級人才、市級人才等。
對于普通青年人才的引進,各地也不遺余力。在鄭州,青年人才首次購房補貼標準為:博士每人10萬元,說是每人5萬元,本科畢業生每人2萬元。在青島,當地戶籍研究生首次就業創業,博士研究生每人15萬元,碩士研究生每人10萬元,給予安家費。
除了特殊人才,一線抗疫人員也有資格享受補貼。在桂林,抗疫一線醫護人員在2020年度購買新建商品房的,按照實際繳納契稅給予100%同等金額補貼。在鎮江,今年2月21日起3年內,所有赴湖北醫務人員,本人在鎮江購房并符合公積金貸款條件的,享受1次個人貸款限額上浮50%及契稅全額補貼政策。
大象觀點:“人才為上,房產為下”是城市科學發展的理性趨向
曾幾何時,房地產成為各地GDP的主力,風光無限。當房地產的快速擴張遇上人口老齡化時,過剩的產能開始成為城市發展停滯的指標,而居高不下的房價和人口流失,為后續發展帶來了更多阻力。
根據統計數據,2019年年末,西安全市常住人口為1020.35萬人,比上年末凈增加19.98萬人。
成都2019年末常住人口、戶籍人口均出現增長,其中戶籍人口突破1500萬人。
杭州在2019年常住人口首破千萬達103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5.4萬人。
相反,北京市常住人口已經連續三年負增長。根據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此前發布的《北京市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9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53.6萬人,比上年末減少0.6萬人。
對比以上數據不難發現,一線城市外的城市正在悄然發展。更為寬松的戶籍政策,更為選擇多樣的房產市場,都是一線城市所不能比擬的優勢。
城市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生產力,而社會生產力則靠每一個城市居民共同努力體現,從高級科學家到每一個普通居民,城市的運轉就在每天的作息中悄然變化。
從靠房地產一枝獨秀,到現在的搶人大戰,是社會資源區域差別縮小的特征,是城市發展從急功近利,到著眼未來的戰略思維轉變,是社會發展趨于平衡理性的表現。
偉大的城市應該擁有最偉大的男人和女人, 即使它只有幾間陋室,它仍然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城市。
——沃爾特·惠特曼 《草葉集》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房產大象”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