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地產三哥
來源:地產三哥(ID:dichansange)
(左暉于2004年)
前言
以前看過一段左暉的采訪,當時沒有感覺。在他過世后再來看,感動而肅然。
2019年,左暉接受采訪,記者問他:
“如果可以夠穿梭歷史的話,你最想和誰對話。”
“如果能夠穿到后面,等我兒子長大了,去跟他聊聊。”
他說:“我更想聽、更想聽他說.....”
說這話的時候,左暉的眼睛無意的向上看著天,大拇指指著身后。
我們絕大多數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孩子長大,而對他來說,生命的不確定性讓他不自覺的表達出,看孩子長大也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需要穿越。那時候外界對他的具體病情并不知情。
這一刻,這個男人是平靜柔軟的,也是無比堅強的。
左暉,是鏈家和貝殼的創始人。
貝殼作為房地產中介商和經紀人的平臺,是行業領先者,2020年交易房屋數量360萬套,交易額3.5萬億元,二手房占比60%,新房占比40%。
貝殼平臺上的經紀品牌數量279個,門店4.7萬家,經紀人數量49萬人。
貝殼起于鏈家。鏈家目前是全國最大的直營房產中介商,有7800間門店,其中北京1400家、上海1000家,有13.9萬名經紀人,其中44%是大學生。
28年前,左暉也是一名剛剛畢業的大學生。
21年前,鏈家和貝殼的一切還是0。
翻開左暉的履歷詳細審視,背后似乎有些規律。
如果以人們經常說的七年左右一個周期、人生中每七年一次機會來分段看,或許可以看得更清楚。
一、1993年-2000年,擇業和第一桶金
1992年,左暉從北京化工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21周歲。
他先是去北京一家工廠上班,很短時間之后他辭職,去另外一家公司做客服。
左暉不是那種交易型的性格,對于那段經歷,左暉后來回憶:“那段時間,下班后耳朵里還是嗡嗡作響的聲音,腦子里常常一片空白”。
后來他短暫的嘗試過做直面客戶的市場營銷,他可以做很好的材料,但這項工作最需要的溝通能力、公關能力,卻“恰恰是自己的短處”。
他意識到自己其實并不適合做一名直接面向市場的成交人員。
但是他的運氣不錯。
所謂的運氣好壞,就是有沒有正好踩在一個時代的紅利關節點上。
1994年7月,平安保險發布第一個營銷隊伍“基本法”,在中資公司中率先開展個人營銷。
1995年,中國第一部《保險法》頒布實施,代理人當時共有31萬,他們扮演了“拓荒牛”的角色,也獲得了短期內野蠻生長的理想年代。
這一年,在看完北京國安和廣東宏遠的甲A比賽之后,左暉和兩個大學同學各拿出5萬元,開始做保險代理。
個險營銷是市場化最徹底的職業,具有高度的競爭性和開放性,招募新人“英雄不問出處”,從業方式靈活,培訓體系完整,潛能激發有力,物質利益綁定直接干脆,也具有團隊組織、職級晉升的空間。
代理人從業門檻本來就低,適逢國有企業三年分流,大量富余人力進入保險業,不少下崗職工通過保險銷售緩沖了就業壓力,保險營銷成為人力的蓄水池,為再就業提供了具有彈性的渠道。
這是真正的草根經濟,在夾縫中頑強生存,卑微又有韌性。
在前網絡時代,這支隊伍把人和人之間的鏈接發揮到了極致。
從從業人數上也能看出行業的增長,2001年,全國代理人暴增到110萬。
左暉在4年的保險代理業務中挖到了第一桶金,除了選對了行業之外,也是努力的結果。
當時,保險公司的從業人員素質不是很高,“如果我的業績要做得比他們更好的話,就只有比他們業務更精”。
那段時間,他晚上自學,白天上班就在黑板前給員工上培訓課,現學現賣。
研究保險法律條款的過程枯燥而冗長。左暉說,“可這卻是必經的過程。事實也證明,正是由于我們比別人更了解行業、了解對手,才打了勝仗。”。
當左暉決定不再做保險代理的時候,他獲得的回報是當初投入的100倍。
按照人生七年一個周期的理論:
“21歲-28歲的青年懷著追逐成功與物質的野心,他們正在走入新世界,或遭遇自我障礙的青年期危機”。
左暉在工作中看到自己的短處和長處,并且非常幸運的將長處在合適的行業中發揮出來,掙到了第一桶金;更重要的是,他也許找到了個人成長的長期邏輯:
在保險代理行業,左暉第一次見識人的鏈接、利益的鏈接帶來的潛力;第一次找到了在低門檻的行業中勝出的致勝之道。
這些無疑在即將開啟的鏈家之路上發揮重要作用,甚至,其基本原理是相通的。
這個七年,左暉非常幸運的把自己的長處放在了合適的地方,與外界形成了共振。
所謂抓住風口,大概如此。
下個風口更大。
二、2000-2007:鏈家做到北京第一
2000年,孫宏斌的順馳開始著手給主營商品房銷售代理和二手房置換業務的“置業公司”進行改制,重心向二手房業務傾斜,啟動了順馳置業網。
2000年8月,左暉成立了北京鏈家房地產展覽展示中心,并與《北京晚報》合作,第一個創建“房地產個人購房房展會”。
經過一夜布展之后,“天亮了,人們從四面八方蜂擁而至,會場一度甚至失控。這讓我看到市場的巨大潛力!”
英雄所見往往略同,左暉和孫宏斌交集在2000年已經產生。
十六年后,孫宏斌和左暉喝酒談融創入股鏈家的時候,只是一場相逢的人會再相逢的故事。
1998年開啟的住房制度市場化改革帶來了房地產行業的勃發,在即將到來的超級藍海市場,不同的人只不過需要找個不同的船只出海。
接下來鏈家公司的成立水到渠成:
2001年11月北京鏈家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誕生,第一家門店甜水園店開業。
“2001年我們開始做鏈家,在公司成立之初的三年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安身立命。”
鏈家在北京做了很多動作,所有的動作初衷就是建立信任。
2002-2003年,北京房地產中介出了幾件大案子:2002年底恒基無限騙錢逃跑;2003年11月,堅石和金佰佳分部經理卷款蒸發,市場對房中介十分警惕。尤其“堅石丑聞”:幾百名業務員長時間參與欺詐,保持沉默。
也恰恰在這時,鏈家的一系列動作使得其客戶攀增。
2003 年,鏈家在行業內率先提出透明交易的概念。
2004年3月,鏈家編制推出北京房地產經紀行業《用戶手冊》,采用181個問一問一答的形式,普及房產買賣中的知識。
這本用戶手冊,是左暉做保險代理業務邏輯的延續,培訓員工的同時培訓客戶、培育市場。
信息透明,是左暉率先給房地產中介行業注入的。在低門檻的房產中介爆發式增長的時代,鏈家因此獲得市場的獎賞。
“從2004年開始,我們主要的任務是要“贏”,要超越競爭對手。伙伴們無比團結、無比拼搏,一次次的分區、裂變,在2007年我們做到了北京市場第一。”
按照七年周期論:
“28-35歲的人們追求合適與安全,開始決定什么是真實的自己,什么是因外界壓力而被賦予的。大腦的聯結中心會在35歲左右達到效率的最高峰。”
這個七年中,2004年,北漂12年的左暉購買了自己第一套房產。
這個七年中,鏈家的核心邏輯已經成型,并通過了市場驗證。
這個七年中,左暉的個人成長邏輯再一次驗證成功,發揮自己在初期野蠻市場中的強項:快速的培育自己和團隊,培訓市場,與市場形成共振。
三、2007-2014:北京深耕
內外從來是一個相互刺激生長的過程。
“影響行業和企業發展的每個因素都是可以被測量的,通過努力我們已經建立了一些函數關系。”
鏈家經常用公式、數據來測算管理效能。
2007年,左暉提出一個重要的考核公式:效率×份額。其中,提高效率的關鍵有兩點:互聯網化、內部協作。
提出上述公式后,鏈家開始鼓勵經紀人、門店、區域之間的合作。
2010年,鏈家開始線上化。
2014年,鏈家正式推出成熟的ACN合作網絡。
ACN合作網絡核心在于把整個房產中介的服務鏈條細化,然后根據經紀人在各個環節的貢獻率進行分傭,從而使分傭機制趨于標準化。在一單交易中,有“房源錄入人”、“房源維護人”、“委托備件人”、“房源鑰匙人”、“房源實勘人”、“客源轉介紹”和“客源成交人”等角色,合作網絡中的經紀人可以通過任一個環節的貢獻最終獲得收益。
馬化騰看好ACN 模式,稱其啟發了自己推動騰訊產業互聯網變革,騰訊后來也成了貝殼的第二大股東。
ACN解決了內部的效率提升問題,真房源則提高了鏈家的市場份額。
2011年,鏈家提出“真房源”標準,并啟動賠付機制。此舉再度引起軒然大波。
“真房源”提出后,而很多房屋信息服務平臺因擔心流量下滑,對鏈家實施抵制。
鏈家的經紀業務在三個月內連續下滑,還出現了離職潮,在職的經紀人都覺得“老左瘋了”。100天后,局面逆轉,鏈家的準客戶又回來了,交易額穩步回升,口碑也快速改善,鏈家在線的流量迅速上升。
這也成長為后來的樓盤字典。
2012年,鏈家在真房源的基礎上,再次發布了服務承諾,意在進一步解決消費者對于信息不透明的擔憂。
ACN,把內部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鏈接透明化、標準化;樓盤字典,把內外之間的信息透明化、標準化。
這兩者是否是最終的模式,依然有待時間檢驗,但鏈家隨后開啟的異地擴張、貝殼的跨品牌合作中,ACN機制和樓盤字典是必不可少的核心競爭力,這也是貝殼2020年在美國上市路演時著力向投資人講述的點。
這個七年,是對上一個七年形成的商業模式的錘煉和升級。
背后的邏輯依然是調諧內部,尋求與外部的共振。
用左暉2010年自己的話:“鏈家選擇了恰當的時間進入二手房市場,并以恰當的方式堅持至今。”
這個七年中,2013年,42歲的左暉被查出罹患肺癌。
四十不惑。
按照七年周期的觀點:
“35-42歲這一階段中,人的特質會被帶入更精微的層次,就像人生早期的花蕾正是綻放。我們的關系、事業、習慣、以及與他人互動的方式,全部會被詳細地審視、糾正或改變。無論已經實現了什么,在之后的階段都將被擴大并整合。”
四、2015-至今:擴張與交待
無論左暉有沒有患病,鏈家的擴張一定都會發生,也許罹患不治之癥讓這一切加速到來。
2015年,鏈家董事長左暉的微博只更新了11條信息,內容都一致:歡迎被收購的中介公司加入鏈家O2O萬億級大平臺。
一年時間,鏈家在全國一二線城市跑馬圈地,閃電并購,先手收購成都伊誠、上海德佑、深圳中聯、廣州滿堂紅、北京高策、大連好望角等11家本地老牌中介公司。一年時間,鏈家一口氣完成了全國性布局。
左暉稱:“全國稍微靠譜一些的中介都已經被鏈家收購了。”
2014年底鏈家門店1500間,經紀人3萬名,到了2015年底鏈家門店突破5000家,經紀人8萬名。
有些事,現在不去做,以后沒有機會去做了。
這句話對左暉的含義可能更加不同。
左暉足夠幸運,鏈家依然與外界市場形成了共振。2015年開始,最近一場房地產高潮開始席卷全國。
快速擴張之中,鏈家遭遇到了內部代號為“223 事件”的輿論風暴。
2016年2月23日上海市消保委在中介行業的溝通會上,爆出兩起針對鏈家的客訴事件,購房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購買了被抵押房產。這掀起了一波輿論狂潮。
左暉承認:“幾乎所有的消費者的不滿,感性的不滿也好,投訴也好,鏈家都有自己的問題,這兩起案例也是一樣。”
左暉快速擴張,是因為他在謀劃一件更大的事情,現在來看,也許有時不我待的念頭在其中。
2016年,在談到和中原地產的競爭時,盡管中原地產2015年的成交額9000億超過同期鏈家的7000億元。左暉表示,鏈家與中原“完全不是一個時代的企業”。
“我只知道我們在做的事情,這個行業似乎沒有人在做,要么就我錯了,要么就他們錯了。”
2018年4月,以鏈家自營業務為核心,同時面向更多外界經紀品牌和經紀人的貝殼找房正式上線。
這被外界稱為“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
左暉說,都不是,我要建設一個球場。
2019年,鏈家原投資方的股份將通過協議鏡像平移到貝殼找房。同年11月完成D+輪融資。參與方包括軟銀、騰訊、高瓴、紅杉,總融資額超過24億美元。
其中,軟銀愿景基金從創始人手中額外購買了5億美元的股份。
今天看來,這更像是一位創始人的安家費。
2020年8月,貝殼在美國上市。
貝殼市值600億美元左右,超過了萬科的3000億元的市值,超過了碧桂園2000億元的市值。
今天來看,這更像是給所有投資者交待。
七年生命周期的論述中:在42-49歲這一周期中,人們準備好去取悅自己而非社會,并真正理解自己的獨特。與之相伴的是一種要表達真正自我的緊迫感,在一切都為時過晚之前。
這一段話似乎適合雖然罹患絕癥、依舊狼性搏殺的左暉。
這最后幾年連死亡本身都充滿不確定性的殘酷現實下,左暉究竟是以什么樣的心態在支撐和奮斗呢?
每念及此,想起開頭提及的那一段于2019年的采訪,頓覺肅然。
最后
左暉去世了,50周歲。
很多人悼念左暉。
一是因為他和鏈家、貝殼為中介行業帶來了改善甚至改革:看得見的是ACN和樓盤字典;看不見的是透明、公開、標準化的服務。
二是因為50歲的商業領袖過世,人們都有很意外而覺世事無常的人之常情。
很多人說左暉不好。
一是他有錢,二是因為他做房地產中介。
開發商、中介能把房價炒高嗎?
左暉,其實就是一個普通的少年,考入了一個不錯的大學,變成了一個普通的大學生。
他憑借自己的思考、選擇、努力和行動,一步步調諧自身、和外部形成適時地共振,從而讓自身的能量最大化。
常常“在恰當的時候做恰當的事情”,最終變成了一個不普通的中年人。
在房地產開發的后增長時代,在巨頭自建銷售網絡、天貓好房等新型平臺沖入中介賽道的當下,尤其在調控措施越來越密集的大形勢下:
貝殼的未來依然要接受嚴峻的考驗。
但作為創始人的左暉有足夠的理由贏得尊敬。
至少,他在面對不確定的死亡隨時來臨時的表現值得尊敬,這一點很多人無法做到。
至少,他的努力過程可以成為普通人的榜樣,他的行動邏輯可以被普通人部分復制。
這一點,我們很多人本可以做到,卻永遠不會去做。
終其一生,我們可能都在不擅長的領域毫無樂趣的工作,卻沒有再次選擇的智慧和勇氣;
終其一生,我們可能都在不愿改變自己、又無法改變外界的患得患失中焦慮痛苦、蹉跎光陰;
終其一生,我們可能都在無知中無畏,卻永遠不敢成為主角,只敢于冷漠中嘲笑,于喧嘩處聒噪。
參考文獻:
張敏,從鏈家到貝殼:“理工男”左暉的“平臺化大冒險”,21世紀經濟報道,2018年06月16日
張一鳴,左暉:站在圈外的房產經紀人,中國經濟時報,2010年1月28日
彭海斌,專訪左暉:鏈家的邊界,第一財經日報2016年3月11日
潘永堂,貝殼找房:2018年鏈家的“新物種”,中國房地產2018年8月15日
張宣,鏈家-戀家-贏家—訪北京鏈家房地產經紀公司總經理左暉,經紀人。2014年11月15日
王彩霞,左暉:不走彎路的行動派,中國連鎖,2013年4月1日
王芳潔等,中介戰爭:鏈家系試圖整合房產中介行業,58、我愛我家等“揭竿而起”,中國企業家,2018年10月15日
貝殼2020年年報
部分信息來自網絡。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地產三哥”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左暉,一個普通人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