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云峰
來源:新金融瑯琊榜(ID:finrank)
目前中國公募基金市場在全球的占比大概在5%,而中國經濟在全球的占比已經達到17%。實際上,哪怕國內所有公募基金加上銀行理財,也趕不上一個貝萊德。
這兩天梳理公募基金行業數據的時候,被一些細節驚到了。
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公募基金管理規模超過23萬億元,上半年新增規模超過3萬億,其中接近一半為權益類(股票+混合)產品。
猶記得,2013年底的時候,公募基金市場總規模也不過3萬億元。
上半年不是什么牛市,相反,市場比較動蕩,大部分前兩年漲勢兇猛的板塊都回調明顯,賺錢效應大幅下降。按照歷史經驗,公募基金管理規模甚至面臨萎縮風險。
唯一的解釋是,在居民資金涌向資本市場的大趨勢面前,一切短期波動顯得無足輕重。
歷史潮流,浩浩湯湯。
01
不知不覺間,公募基金和銀行理財的規模差距越來越小了。
中國公募基金行業的起步不算早,1998年出現第一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和公募基金產品。不過,銀行理財的起步還要更晚,2004年才誕生了第一只人民幣理財產品。
得益于銀行體系的種種優勢,銀行理財發展迅速。到2013年末,銀行理財產品存續44,525只,理財資金賬面余額10.24萬億元。
相形之下,公募基金的成長要坎坷得多。除了在渠道資源上的劣勢,更受制于前些年資本市場的不完善、不穩定,2007年公募基金規模一度沖到3萬億,但經歷了大熊市之后,直到2013年底才恢復元氣,再次回到3萬億,相當于同期銀行理財規模的三成。
近年來,公募基金快速發展,銀行理財卻在強監管之下艱難轉型,導致二者的差距不斷縮小。
從最新數據來看,截至2021年3月末,銀行業理財市場規模25.03萬億元,同比增長7.02%;同期公募基金管理規模為21.56萬億元,同比增長29.59%。
目前,銀行理財仍然是大頭。但未來大資管子行業第一的名頭,花落誰家還不好說。
02
公募基金何以崛起?
根本上,公募基金的成長有賴于資本市場的良性發展,更離不開平穩健康的實體經濟作為支撐。
在監管層面,公募基金在成立之初就確立了強制托管、信息披露等先進的制度設計和機制,并成為整個資管行業的標桿和典范。
同時,公募基金始終堅持開放發展,市場主體與產品體系不斷豐富,投資范圍逐步擴展,陸續推出QDII、QFII、RQFII、互認基金、港股通基金,以及FOF和REITs等。
這種開放還體現在對新技術、新模式的積極探索。諸如余額寶的橫空出世,正是公募基金開拓求變的結果,通過喚醒國民理財意識、培育互聯網理財習慣,極大促進了財富管理行業的發展。
這些年來,公募基金行業一直走在時代前沿,通過與互聯網平臺深度合作,引領了財富管理行業的數字化與智能化。
概言之,公募基金順應大勢,抓住了中國經濟起飛與資本市場大發展的東風,不僅努力做好自己,也充分了利用新技術、新力量。
所謂天時地利人和。
03
中國公募基金市場還很小。
現實是,在中國居民投資的總盤子里,公募基金仍是相當邊緣化的角色。
到目前為止,國人的大部分錢都砸在房子里面。據央行統計司去年公布的《2019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資產負債情況調查》,我國城鎮居民家庭資產以實物資產為主,房產是其主要構成,占家庭總資產的八成;金融資產占比僅20.4%,比美國低22.1個百分點。
而在金融資產中,國人近40%投向了現金、活期存款及銀行定期存款,26.5%投向了銀行理財、信托產品等,公募基金只占到3.5%。
申萬宏源近期的一份報告提到,未來十年可以對標美國20世紀90年代時期:1990-2000年,美國居民持有股票和非貨基與儲蓄比值提升了1.4倍,居民金融資產中股票占比提升19個百分點。
基于此,申萬宏源預測,在中性情景下,2030年居民持有股票和非貨幣公募規模將達122萬億元,其中偏股公募基金市場將達58萬億元。
當前股票+混合基金不到8萬億元。
04
放眼全球,結論會更直觀。
據美國投資公司協會(ICI)最新發布的數據,截至2021年3月底,全球公募市場基金規模為64.63萬億美元,同比大增34.82%。
其中,美洲市場和歐洲市場的占比分別達到52%和34%,包括中國在內的整個亞太地區市場僅占總規模的14%。
按照一季度末21.56萬億元的管理規模計算,中國公募基金市場在全球的占比大概在5%,而目前中國經濟在全球的占比已經達到17%。
在結構上,全球市場的股票基金規模為29.76萬億美元,混合基金規模為7.95萬億美元,二者合計占比接近6成;中國公募基金的權益類占比僅為1/3。
實際上,哪怕國內所有公募基金加上銀行理財,也趕不上資管巨頭貝萊德(BlackRock)的管理規模(8.68萬億美元)。
是差距,也是空間。
05
我們處在一場大爆發的開端。
市場主體的多元化,資管產品的多樣化,都是應有之義。其中,在資管新規之下,隨著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的深入推進,其公募產品與公募基金的形態已然趨同。
不過,中國銀行業的特質與特長決定了其更適合固收類產品。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里,最核心的權益類產品,大概率還是由公募基金占據主導。
還可以期待的是,財富管理市場將從賣方銷售模式向買方投顧模式進階,在盈利模式上逐漸擺脫對銷售傭金的依賴,更多的根據AUM向客戶收取資產管理費,投教、陪伴等客戶服務的重要性亦將日益凸顯。
對領先的財富管理機構而言,需要加快打造開放平臺,構建財富管理生態圈。今年7月,招行正式推出財富開放平臺與“招財號”;而早在2017年6月,螞蟻財富就宣布全面開放并推出“財富號”。
不管是投顧模式還是開放平臺,智能化都是大勢所趨。波士頓咨詢曾測算,智能化可為整個財富管理市場帶來25%-50%的AUM增長和15%-30%的收入提升,并通過提升財富管理機構全價值鏈的效率與效能,實現25%-50%的利潤率提升。
最終,用戶都將是受益者:更低的費率,更好的服務。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新金融瑯琊榜”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23萬億,公募基金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