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心愉
來源:愉見財經
上半年一路高歌猛進的結構性存款,在年中被監管潑了一盆冷水,要求降“虛火”。
結構性存款的故事,還要從疫后那陣子說起。
那時候,為了扶助疫后經濟,貨幣市場寬松節奏加快,央媽也在引導貸款市場利率持續下行,所以整個上半年,企業貸款利率有了較大降幅。企業是開心了,銀行們還是滿苦的,貸款“賣不上價錢”,息差進一步收窄。
在這種特殊時期要拉寬息差看來無望了。那咋辦?以量補價唄!資金端也是如此,銀行們有做大存款規模的經營沖動,特別是定價權較弱的股份行、中小行。
So,為了保住存款產品在市場上的“面子”和口碑,結構性存款就是個好工具了。更有甚者,把結構性存款的預期收益率都做到了4%以上。
在銀行的整體計財邏輯里,貸款的平均價格,肯定要比存款平均價格高,所以“以量補價”成立。但你經不住有些客戶搞得到低息貸款呀,有些客戶很聰明知道哪里有高息存款呀,以及,客戶們可以從A銀行搞到低息貸款,在B銀行發行高息存款呀。
聰明如你一定發現了,對企業而言,這其中就可能有套息空間。
回想年初的時候,短貸、票據、短融的利率都是很低的,結構性存款價格又滿剛性的。于是貸款或票據和結構性存款之間的價差,對大企業們而言高的有可能超過200個基點,對小企業們而言也能撈到幾十個基點的套息空間。
“愉見財經”認識的某個長三角地區醫藥行業老板就套過:左手票據轉貼現成本2.5%,右手買了個股份制銀行3.9%的結構性存款。那家銀行結構性存款的“結構”也是擺擺樣子的,其實最后是剛兌的。
監管怒了。怒的倒不是說企業太精明、銀行吃虧了,監管這兩年最在意的點永遠是實體經濟:流動性,要流到實體里面去起搏經濟活力啊。
這種套利空間一支起,就有一批資金相當于在金融體系里空轉,有風險還不利于實體復蘇。
今年1月至4月,結構性存款規模連續四個月增長,并在4月份規模首次突破12萬億元,其中中小型銀行單位結構性存款規模增長最快。
監管一怒之下對結構性存款的增速起了殺心。6月初,銀保監會窗口指導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并且要求股份制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在2020年9月30日之前壓降至年初規模,在2020年12月31日之前壓降至年初規模的三分之二。
壓Y
OMG!現在還剩一個月了!!
這樣說吧,“愉見財經”獨家挖到的料是,截至半年末,大部分股份制銀行都不行,成規模的里頭,也就是招行率先完成任務。
先來說個特別搞笑的小trick吧。我每年都會扒拉銀行財報,也知道結構性存款規模在大部分銀行的年報中都有披露,沒什么好藏著掖著的,例如華夏銀行2019年就披露了結構性存款余額。
但資管新規后,隨著監管對結構性存款(特別是假“假結構性存款”)態度發生微妙變化,呵呵噠,結構性存款規模和增幅,簡直一度成了很多銀行的“敏感詞”了。你別問,問了就是不太友好的自媒體。
不信你們可以關注一下中報,據我所知,很多銀行就不披露結構性存款的數據了。
所以呢,“愉見財經”還得獨家通過內部系統悄悄給大伙扒拉點同業交換數據。
嗯,不太妙。截止6月末,兩家這一指標排名靠前的股份制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余額均在7000億元以上,增量較年初增長了900億元以上。
只有股份制銀行一哥招行,上半年結構性存款呈下降態勢,提前完成了銀保監會結構性存款“930”壓降任務。除此之外,絕大多數股份行的結構性存款比年初有增加,增加規模從100億元到1000億元不等。
不過想想呢,也情有可原,畢竟我也只是扒到了半年末數據,那個時候離監管指導剛過不久,我能理解各家銀行上半年的結構性存款已經做得很猛,收不回來了。
但到現在為止收得怎樣了呢?我悄悄問了某股份制銀行資負部人士,他直接用“壓力山大”來形容。
省Y
從財務的邏輯來看,壓降雖難,但的確是好事一樁,因為是管控負債成本的好契機。少拉點高息存款,省。
“壓降負債成本年年提、年年犯。”某股份制銀行高層人士向“愉見財經”聊起:“年初說得好好的,到頭來資負部一核數據,發現存款成本又比同業銀行多了十幾個BP。”
這一千億業務就差出十幾億利潤!看來今年利潤排位又跌了一格,這位高層滿心疼。
對于銀行而言,高息攬結構性存款、大額存單等高成本負債,就像吃“快餐”一樣,短期會快速打開一家分行在當地的存款市場,帶動存款規模大幅上漲,甚至的確有些“以量補價”的功效;但“快餐”吃多了身體不會好,總靠這些“貴錢”過日子,會使得一家銀行長期存款規模過度依賴高成本存款拉動,陷入息差邊際收窄的泥沼中。
“久而久之,我們發現分支行的員工都不會拉低成本存款了,客戶粘度不斷下降,都張著嘴向總行要資源,只會和當地同業拼價格。”上述銀行高層在和我聊起當前銀行一線營銷局面時,對過度依賴高成本負債還是嚴厲批評的。
“這叫自廢武功啊這,惡性競爭!”
但尷尬的是,體量較小的商業銀行面對其他銀行的競爭,對于存款成本是很難把控的。“怎么辦啦,你可以不出高價,人家就把客戶搶走。我沒有高息存款,隔壁那家有好伐!人家天天在門頭廣告欄里飛字幕,客戶看不見啊!”
大道理誰都會說,要把銀行們引回拼產品、拼服務的良性生態中去。但怎么做第一步,講真的我也不曉得。
所以在這一層面看來,監管管得嚴也是個契機。大家都壓降結構性存款,尤其是“假結構性存款”不要做了,大家別只靠價格來競爭。
上面那位高層更逗了,他說“都降吧降吧,存款少增點無所謂,畢竟現在監管都定調銀行凈利潤下降了,有些指標的壓力也沒有那么大”。
有一種來自銀行人的觀點是,在金融讓利實體的大背景下,近日監管已經給銀行凈利潤增長定了調——中長期負增長。所以這也是銀行優化資產負債表結構的窗口期。
8月22日,銀保監會新聞發言人答記者問時,為“今年上半年商業銀行凈利潤同比明顯下降”定了調,指出2020年上半年,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1萬億元,同比下降9.4%,增速較去年同期下降15.86個百分點。雖然凈利潤有所下降,但行業整體運行平穩,發展基礎更加堅實。
業內普遍估計,即將陸續出爐的上市銀行半年報都將迎來凈利潤-10%左右的負增長,此外,預計2020年全年銀行利潤負增長。
除了上面說到的,還包括,各家銀行已經紛紛加大風險資產的清收處置力度及撥備計提力度,增強風險抵御能力,正努力將前幾年深埋在資產負債表中的雜質“洗干凈”。
目光更長遠的銀行,則開始規劃如何夯實未來發展基礎,其中優化負債結構就是其中重要內容之一。
“今年上半年的內部工作會議,壓縮結構性存款、大額存單等高成本存款占比,增加結算性存款,已經被當做重點工作之一部署了。”上述高層人士表示。
抓Y
一是如何繼續維護客戶關系;
二是如何維持存款的基本穩定(其中又包括量和價格兩個維度)。
實際上,分析此次股份行壓降結構性存款可能存在的壓力,不能只看上半年的余額和增量這兩個單一指標,更要結合一家銀行結構性存款小盤子占銀行存款余額整個大盤子的比重,以及結構性存款的定價來看。
因為如果盤子占比過大,或者是結構性存款之前利息給得過高,那么加速去結構性存款后,前者對銀行負債結構和負債成本產生系統性沖擊,后者太傷客戶關系。
“愉見財經”獨家獲悉:
從價格看,上半年股份制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的平均利率在3.5%上下,最高的時候到3.73%;
從占比看,結構性存款占自營存款的比例的中間數在16%左右,其中兩家股份行結構性存款占比突破20%,最高的已經達到26%。
以一家中等規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為例,如果2020年上半年的存款規模是25000億元,那么26%的占比則意味著這家銀行有6500億的存款來源都是結構性存款。這家銀行壓降起來,尤其是到年底之前要“壓降至年初規模的三分之二”,真怕他們家會有點傷筋動骨。
“壓得太狠,影響存款產品競爭力,客戶都拜拜了,別讓產品條線都垮掉哦。”一名基層客戶經理嘟囔。
除了客戶關系,還有條隱秘的邏輯:壓降結構性存款的另一大內部阻礙實際上是定價。在原有總分行激勵考核模型中,你要說讓一個分行長不拉存款,那他的和他家分行的獎金會被扣死。
不過我也聽說了,目前一些銀行對存款定價管理體系進行了改革,一些權限都下方給分行,而在激勵機制以外的審批權限則上收至公司部,對客戶部門采取量價平衡的存款發展指數考核方式進行約束,由此減輕分行長們的心理壓力。
從結構性存款在各業務板塊的壓降壓力分布看,對公還好啦,對公存款普遍呈現逐季上升態勢,就是零售存款壓力大,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所以我們看到盡管個人存款成本略有下調,但大額存單和結構性存款占比仍保持高位,成本管控持續承壓。
也因此,據上述股份制銀行資負部人士說,對公方面,銀行主流的做法是主動退出高價格、低回報客戶,此外降低起購金額、擴大基礎客戶群,減少客戶集中度;同時大力發展交易銀行等業務營銷力度,以此來擴大結算性的存款來源。而零售方面,銀行則希望通過結構性存款、定期存款、理財、基金等產品進行資產配置,承接結構性存款壓降資金,以此來穩定住原有的存款規模。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愉見財經”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