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曾卓
來源:零壹財經(ID:Finance_01)
今年是央行《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金融科技的發展迎來了關鍵時期。對于銀行業而言,在傳統對公業務發展緩慢之時,布局金融科技正是推進零售業務轉型,轉換盈利增長點的一大助力。
隨著上海農商行(滬農商行,代碼:601825)8月4日的招股,在A股上市農商行將達到10家。在這10家農商行中,總資產規模排名前三的依次為重慶農商行(渝農商行,代碼:601077)、上海農商行、青島農商行(青農商行,代碼:002958),這其中既有總資產超萬億的大規模農商行,有借助區位和資源優勢快速壯大的優質農商行,也有結合自身特色積極創新的年輕農商行。在零售業務轉型的道路上,這三家具有代表性的農商行進行了怎樣的探索,對廣大中小銀行有著怎樣的借鑒意義?本文將從它們的業績與資產質量、資本補充渠道、零售轉型戰略三個角度進行分析。
一、利潤與不良率表現良好,貸款集中度較高
重慶農商行、上海農商行在資產和利潤方面,較青島農商行更具優勢,重慶農商行的零售利潤總額超另外2家農商行3倍有余。三家銀行的不良貸款率表現都較好。
(一)2家資產破萬億,青島農商行資產增速第一
縱觀10家上市農商行的總資產情況,渝農商行和滬農商總資產規模均突破萬億,青島農商行位居第三,與前兩名之間還存在很大差距。但在總資產增速上,青島農商行已經達到19.07%,遠超其他農商行。滬農商行盡管資產規模已破萬億,但仍在繼續趕超,其總資產增速為13.66%,超過渝農商行的10.31%,渝農商行若要保持領先地位,或將面臨較大壓力。
圖1:2020年末10家A股上市農商行總資產規模比較(單位:億元,%)
數據來源:企業預警通APP,零壹智庫整理
(二)渝農商行零售業務轉型早,發展更占優勢
就利潤而言,渝農商行和滬農商行差距并不大,但二者的零售業務利潤總額卻相差甚遠,與零售業務轉型相對較早的渝農商行相比,滬農商行零售業務的比重較小且尚未成熟,2020年為應對疫情帶來的一系列風險,提高了信用風險減值計提水平,導致零售利潤下滑32.89%。
就利潤的穩定性而言,青島農商行的表現最好,2020年全行利潤總額幾乎與上年度持平,零售利潤總額還略微增長,在充斥著外部壓力和不確定的經營環境下,保持利潤的穩定實屬不易。
圖2:2020年末農商行利潤情況(單位:億元,%)
數據來源:各銀行2020年年報,零壹智庫整理
(三)3家農商行貸款集中度均較高,不良貸款率均低于平均水平
從資產質量來看,三家銀行不良貸款率表現都較好,其中,滬農商行不良貸款率最低,為0.99%,但較上年度增加0.09個百分點,而青島農商行不良貸款率1.44%相對較高,但較上年度呈下降趨勢,這一結果與各銀行的經營環境和貸款投向密切相關。農商行開展業務具有很強的地域特點,其經營主要依托本地經濟,但由于地區經濟發展的局限以及農商行自身資金實力較弱,往往造成其業務拓展的領域有限,容易出現貸款集中度較高的現象。2020年年報顯示,青島農商行的貸款主要集中于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且前三大行業貸款占比高達54.89%;滬農商行和渝農商行的貸款也多分布于房地產業、制造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且集中度分別為41.13%和36.50%。
過高的貸款集中度是造成不良率上升的重要原因,銀保監會曾多次強調貸款集中度的管理,2018年發布了《商業銀行大額風險暴露管理辦法》,加強集中度風險的監管,2020年末出臺了《關于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旨在防范貸款過度集中帶來的潛在系統性金融風險。根據監管標準,農商行房地產貸款占比上限為22.5%,個人住房貸款占比上限為17.5%,而三家銀行2020年的房貸比例均已超出該上限,今年或面臨較大的信貸結構調整壓力。
表1:2020年末農商行資產質量情況
注:“農商行平均值”由企業預警通APP統計得出,包含所有農商行
數據來源:企業預警通APP和各銀行2020年年報,零壹智庫整理
二、積極發債“補血”,拓展資本補充新渠道
近5年來,中小銀行成為了我國新增上市銀行中的絕對主力,尤其是農商行,不僅在新增上市銀行中占據了半壁江山,目前在A股排隊IPO的銀行中也有一半以上都是農商行。
農商行加速上市的背后有著一系列原因。一方面,監管趨嚴的背景下,表外業務回表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銀行利潤;另一方面,2020年疫情導致銀行不良貸款增加,在向實體經濟讓利的政策導向下,銀行資本充足率出現明顯下降。
表2:2020年末農商行資本充足率情況
注:“農商行平均值”由企業預警通APP統計得出,包含所有農商行。
數據來源:企業預警通APP,零壹智庫整理
農商行的資金實力和盈利能力普遍較弱,內源性資本積累能力不足,主要依靠外源性融資補充資本,但對于大多數體量小、風險高的中小農商行而言,外源性資本補充渠道其實十分有限。政府工作報告已連續兩年提到“推動中小銀行補充資本”,2021年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允許地方政府專項債合理支持中小銀行補充資本金”,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也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鼓勵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特別是中小銀行在市場上發行資本債或者其他的資本性工具來補充資本”。在政策支持下,中小銀行資本補充渠道有所拓寬。
在IPO之后,三家農商行還主要通過發行各類債券進行“補血”。除了永續債、可轉債等門檻較高的債權融資方式,三家農商行還不斷創新發行有專項用途的金融債,進一步發掘融資渠道。
滬農商行在2020年發行了疫情防控債;青島農商行于2019年發行5億元用于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域項目建設的專項金融債;渝農商行2021年6月獲批發行30億元綠色金融債,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三家銀行還積極響應監管要求,發行了小微企業貸款專項金融債和“三農”專項金融債,在增強服務“三農”和“小微”能力的同時,緩解了資本補充壓力。
此外,還有一些銀行嘗試通過地方專項債、轉股協議等工具補充資本,如九江銀行今年6月發布公告稱,擬申請不超過20億元轉股協議存款對接地方專項債資金補充其他一級資本,為中小銀行融資提供了新思路。
農商行是最貼近“三農”和“小微”的金融服務平臺,也是支持普惠金融的主力軍,創新多樣化的融資工具有助于農商行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和實體經濟,業績優良的農商行也理應獲得資本市場的支持。
三、從科技、人才、普惠看三家農商行零售轉型戰略
(一)“科技賦能,大力發展零售業務”成為農商行發展主流關鍵詞
縱觀三家農商行的零售轉型戰略,關鍵詞主要有“科技”、“人才”、“普惠”等,大體上反映出了農商行數字化轉型的進化方向,但從細節來看,各銀行卻有著不同的定位。
表3:農商行零售戰略對比
數據來源:各銀行2020年年報,零壹智庫整理
在組織架構上,三家銀行都設有專門的零售金融部,也都十分重視金融科技方面的建設,青島農商行和滬農商行都設有網絡金融部,渝農商行則成立了更具規模的金融科技中心,下設金融創新部、電子銀行部、應用研發中心、數據管理部等部門,為業務創新和專業化管理提供支持。
(二)搭建研發中心,“內外結合”提升科技競爭力
在科技布局上,盡管三家銀行都尚未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但都陸續通過與外部金融科技公司合作來提升自己的科技實力。青島農商行與百融云創和華炫鼎盛簽署了協議,分別在智能風控和供應鏈金融領域進行合作;滬農商行與新希望集團就發展普惠金融達成戰略合作,二者還聯合成立了長三角金融科技研究院,探索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和區塊鏈技術在反欺詐、反洗錢等領域的應用;渝農商行則是與螞蟻金服和騰訊等頭部科技企業合作,強化大數據建設、場景金融等多方面的能力。
三家銀行還都建立了豐富的IT平臺,包括手機銀行、電話銀行、網銀、遠程銀行等。以手機銀行為代表,渝農商行的手機銀行建設較為成熟,繼聯合螞蟻金服和科藍軟件打造的5.0版本在2019年獲得CFCA“最佳數字金融創新獎”之后,又于2020年發布6.0版本,實現了零售業務的線上全覆蓋;滬農商行應用了人臉、指紋等生物識別技術,結合數字證書簽名,提升手機銀行的交易安全性能;青島農商行則通過減免電子銀行匯款手續費,推進線下業務線上化。
表4:農商行科技布局對比
數據來源:各銀行2020年年報及公開資料,零壹智庫整理
(三)打造科技團隊,“線上+線下”多元化發展
在人才隊伍建設上,渝農商行和滬農商行在年報中公布了2020年科技崗位人員設置情況,滬農商行專職金融科技人員達374人,占員工總數的5.21%,較上年末增長 43.85%,其中碩士及以上學歷占比超過50%;渝農商行有全職科技人才367人,包括博士4人,占比2.43%,較年初提升0.4個百分點,增速相對較緩,但未來“還將以較高增速持續廣泛吸收各界人才,全面激活金融科技中心內部創新活力”。此外,三家銀行均有著員工培訓和人才儲備計劃,為業務發展和經營管理提支持。
在經營方向上,渝農商行致力于多元化經營,不僅獲批全國農商行首家理財子公司,還參與設立了重慶小米消費金融有限公司,布局范圍較廣;滬農商行強調以客戶為中心,高度重視數字化經營和精準營銷,創建了“鑫旅程”移動端數字客戶旅程管理體系;青島農商行則主動拓展合作平臺,借助外部力量發展自身,不僅引入了德國微貸技術解決農戶和小微群體的融資難問題,還接入了“新一代海關稅費電子支付系統”和全國“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臺”,支持積極支持中小企業參與國際競爭。
在服務創新上,三家銀行都同時發展“線上+線下”兩條服務線,并著力打造自己的服務品牌。一方面,在線上利用大數據進行精準營銷和風險管控,為客戶提供高度匹配化的線上自助貸款產品,提升信貸便利度,如青島農商行推出了主打全流程自動化的“信e貸”產品,實行線下審批,線上放款;另一方面,除了使用智能機具提供自助服務之外,各銀行在線下還通過融合消費場景,與異業合作推出特色化產品,如滬農商行推出的“鄉村振興信用卡”、“7-ELEVEn 聯名信用卡”等。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各農商行普遍更關注資產端業務的智能轉型,而存款和理財產品等負債端業務仍主要以傳統方式獲客,未來還有待進一步優化。
表5:農商行差異化定位對比
數據來源:各銀行2020年年報,零壹智庫整理
此外,銀行數字化轉型并不意味著“人”的消失,在利用科技賦能金融的同時,銀行業機構也應該在服務中體現人文關懷。渝農商行的經驗值得借鑒:早年間,渝農商行就推出了具有補貼異地匯款手續費功能的鄉情系列借記卡,攜手重慶市慈善總會,為重慶籍外出務工人員解決異地匯款手續費高的問題;近年來,渝農商行積極參與人民銀行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其申請的“支持重慶地方方言的智能銀行服務”項目已在部分地區嶄露頭角,對于彌合老齡群體數字鴻溝具有獨特的社會價值,實現了技術與人情的有效融合。金融機構在加快數字化轉型,追求技術的先進性和前沿性之時,不能忽視服務的普惠性和友好性,更不能忘記自身服務業的本質。
四、小結
為了補充資本增強實力,更好應對數字化轉型浪潮,重慶農商行、上海農商行、青島農商行做出了很多努力,三家銀行主動拓展資本補充渠道,積極搭建與外部機構的合作平臺,同時大力培育自身創新能力,充分利用有限資源,打造出差異化競爭優勢,在中小銀行轉型賽道中跑在了領先地位。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零壹財經”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三家最大上市農商行零售科技戰略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