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岳寧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轉型,不斷推高不良資產規模,我國目前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率不斷攀升。為了化解這一局面,國務院及監管部門陸續核準批復了各省及直轄市地方不良資產管理公司(以下簡稱“地方AMC”),意在發揮地方AMC化解區域金融風險,起到經濟“減震器”的作用,這是地方AMC牌照誕生的重要背景。
各地方AMC目前經營發展情況各異,也面臨各種問題,包括戰略定位不清晰、債務處置能力弱、資金渠道不充分等內部問題;同時也面臨政策支撐不到位、法律環境不完善、金融機構不協同等外部問題。
這些問題限制了地方AMC實現牌照價值,化解金融風險的政策目標,也遠遠跟不上目前國內經濟形勢發展的需要。
筆者將結合國內經濟發展形勢對地方AMC的牌照作用進行簡單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建議,亦希望可以獲得政策支撐,來契合國家經濟發展需要,實現地方AMC化解金融風險的牌照價值。
金融機構不良資產服務商
地方AMC牌照發放的政策意圖就是去化地方金融風險,圍繞中小銀行等金融機構開展不良資產收購、處置、管理等服務。
目前地方AMC經營模式各異,各有特色,除了不良資產處置主業,大多地方AMC主營還是圍繞地產企業、上市公司、政府平臺項目開展投融資業務,不良資產處置也主要是不良資產包收購或者單個項目開展并購重組1處置等一攬子服務類投行的地方AMC并不多,而國內很多中小金融機構恰恰需要地方AMC提供這樣的服務,借助地方AMC背后的資源,快速去化不良資產,通過時間換空間,解決存量的歷史包袱。
地方AMC應該思考如果深度綁定金融機構,在不良資產處置鏈條中如何定位,以發揮最大的作用幫助金融機構消化不良資產。
不良資產處置鏈條一般為:金融機構(債權人)—持牌AMC—非持牌AMC/律所(訴訟處置機構)—法院—交易所(交易平臺)—投資人。
地方AMC在這個處置鏈條中如何整合后端資源來為金融機構解決一攬子問題,實現債權流轉的閉環服務,是今后地方AMC鎖定客戶,發展業務,搶奪市場規模重要能力體現。在其中,地方AMC可以開展收購處置、委托代理、債權配資、債務重組、債轉股、投融資、咨詢服務、增信保證等一攬子業務。
當然,這也有政策上的限制,比如對地方AMC收購不良資產的區域性要求,這一要求其實不利于化解地區金融風險。眾所周知,交易要素的活躍程度是風險去化的關鍵所在,不良率偏高的內陸和北方地區的不良資產出不來,東部沿海地區的資金進不去,是造成不良資產去化流轉較慢的重要因素。
如果放寬這一限制,內陸的地方AMC積極走出來,沿海地區的地方AMC和下游資源積極地走進去,交易要素充分流動,市場充分競爭,不良資產的風險去化速度才能提高。
當然,也有觀點認為區域限制沒有影響,資方可以借AMC牌照參與內陸的不良資產去化處置,這個觀點僅僅看到了AMC牌照的通道作用,缺忽視了AMC牌照的背書價值和資源整合作用,借通道只是資方和銀行等債權人的點對點交易,AMC的跨區域競爭可以實現資產和資金端的片對片交易,資產端和資金端雙向選擇就變的廣闊與活躍了。
中小銀行并購重組管理人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地產經濟)的放緩和產業整合的加快,一些地區為之配套的金融機構,特別是中小銀行生產經營也面臨著尷尬的局面,不良率增高,總資產規模不斷萎縮,百億規模以下的農商行、農信社亟待整合,特別是面對即將到來的金融對外資開放,更應該整合中小銀行以應對外資的競爭與蠶食。
地方AMC作為地方政府參控股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在地方中小銀行整合中應該充分發揮作用,成為中小銀行并購重組的管理人。我們知道,近年來四大AMC已經在包商銀行、錦州銀行等城商行的重組、托管中有了很好的實踐,地方AMC同樣可以參與農商、農信社的并購重組,剝離干凈不良資產,讓運營規范、管理能力較強的國有行、股份制行和大城商行實施并購,提升金融的穩定性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范圍空間。
讓地方AMC成為中小銀行的并購重組管理人,合理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其中,規范股權治理結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避目前一些股東套用銀行資金的風險事件發生,這也是近年來對民營資本參控股金融機構的監管意圖所在。
央企、國企混改的助力軍
央企、國企混改是近年來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是按照完善治理、強化激勵、突出主業、提高效率的總要求,以市場機制為原則,通過在國有獨資及國有控股企業引入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外資等各類資本,促進國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放大國有資本功能,提高國有資本配置和運行效率,實現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使企業真正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在市場競爭中不斷釋放活力,增強核心競爭力。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
地方AMC如何參與央企、國企混改,成為央企、國企混改的助力軍,債轉股是一個非常好的解決辦法,可以有效盤活央企、國企的大量閑置資產和債權債務,引導社會資金合理參與央企、國企的治理結構中。
央企、國企混改,地方AMC可以通過并購重組手段,整合央企、國企的資產和債務,以資產重組、財務重組、股權重組、產業重組的機會,實現鏈接社會資本和央企、國企的紐帶,即解決了央企、國企的存量問題和歷史包袱,又能提升企業的價值,甚至地方AMC本身也可以成為央企、國企的股東,通過資源整合來提升央企、國企的經營管理水平,改善財務狀況,調整股權結構,發揮地方AMC 的助力軍作用,這一點在河北的開灤集團、江蘇的悅達集團、陜西的陜煤集團都有了成功實踐。
地方融資平臺的債權接管人
為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核心問題之一,地方融資平臺債務管理一直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重點關注所在。2019年12月,監管部門允許融資平臺公司債權人將到期債務轉讓給AMC,AMC將繼承原債務合同中的還款承諾、還款來源和還款方式等權益。
AMC擁有豐富的債務審核、資產確權、資產評估、債務重組、資產重組等方面的經驗,可以發揮區域內的政府關系、資產處置等優勢,幫助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逐年縮小債務額度,通過時間換空間,最終解決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但在實操中,市場對政府融資平臺債權資產投資興趣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該類資產的債務人是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資產大多是基建投資,主要還款來源是財政資金,很難進入可執行處置資產階段,即使平臺企業按市場化操作原則可處置,大多也無實質性可處置資產。筆者認為,地方AMC參與地方融資平臺債務處理,應該統籌考慮幾個方面:
一是構建對初始債權轉讓定價的市場基準價格,根據評級調整折扣比例,便于市場投資者價值發現和參與;
二是對地方AMC賦權,收購的平臺債權資產可以在交易所甚至銀行間市場可流轉,加快債權資產去化流轉,同時通過低成本資金置換高成本資金,逐步減輕平臺償債壓力,以時間換空間解決問題;
三是賦權地方AMC參與融資平臺資產管理,進行市場化運營,產生現金流用以償還債務。
地方國有資產管理的操盤手
近幾年因為經濟去杠桿和供給側改革,資本市場受到波及,也引發了銀行、券商、信托等金融機構對上市公司股東的信貸或者投資風險,上市公司的經營發展同樣受到影響。
為穩定發展、穩定就業,各地國資紛紛進行紓困,通過股權流轉、融資借款、授信擔保、債轉股、債權債務重組股債并舉、成立救助基金等方式救助上市公司,不少地區國資也成為了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這其中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國資成為“接盤俠”的可能,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市場對此也頗有爭議。
筆者認為國資紓困的最好方式是通過地方AMC來操盤,國資通過投資產品或者入股AMC的形式,AMC再收購對應上市公司股東的不良債權,以債轉股形式救助上市公司或者獲取上市公司的控制權。
這其中的優勢就在于AMC收購不良債權,按照市場價格計算往往都是打了很大折扣,這意味著國資可以少支付收購對價,這樣可以為國有資本節約了很大一部分資金,同時也達到了紓困的目的。之后AMC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參與上市公司的項目重組,AMC再配合地方國資進行一級市場投資,可以為地方國資實現很好的投資收益。
除了以上的紓困,地方國資還有大量的低效資產和債權債務需要盤活、清理、處置與管理,AMC具備專業能力和市場資源,均可以為之提供很好的解決方案。地方AMC大多為當地國資參、控股企業,通過地方AMC參與國資的投資運營管理,合理、合法、合規。
地方AMC需要謀劃布局,立足長遠,在以上幾個方面工作中精耕細作,發揮作用,必然可以為國家經濟發展和金融穩定做出更大貢獻,也更可以凸顯其牌照的價值。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岳寧”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