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尋瑕小姐姐
來源:尋瑕記(ID:xunxiajun)
堅守非標陣地的諸位信托從業者:
你們現在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壓降融資類規模已成為監管主基調,2020年已經壓降了1萬億,2021年還要繼續壓降1萬億,五年,每年壓降1萬億,最終把讓融資類信托全部壓降完。
你們還在幻想監管放松是徒勞的,是你們的一廂情愿。
你們想突圍嗎?如果監管還是四年前的光景你們倒是可以盡管一試,可是如今偏偏不是,影子銀行都已經整治了四年多,怎么突圍得出去呢?最近的固收資產荒,產品秒殺哄搶,且買且珍惜,只是市場的曇花一現,可是又有什么用呢?放眼望去,無論是地產城投還是通道,誰還敢逆勢擴張呢?
你們想要規避展業限制,完成壓降任務,把城投融資包成定向私募債,你們把地產前融做成股權對賭,你們把工商企業貸款做成永續債投資,也都沒有用,監管早已看透了將融資類信托包裝成假投資類信托的伎倆,以金融創新之名行規避監管之實,豈能輕易得逞?
大家管這些叫一刀切,難道不是比圍追堵截,先做再罰的老辦法要厲害十倍嗎?
你們的剛兌,早已被市場打破。過去踩雷的經驗,深刻地教育了投資人,所謂的國企央企,AAA評級,同業增信,都不過是一葉障目的把戲,沒有穩定的現金流支撐,沒有合理的風險定價,沒有殺伐決斷的處置能力,哪能實現穩穩的兌付?
你們的信仰,早已被現實擊垮。公開發行的債券可以違約,金融機構的回購可以不履行,穩健的固收產品,利息可以延期,本金可以打折,你們雖然把過橋的,接盤的,展期的,都藏進了非標資金池里,但這件皇帝的新裝又能再套多久呢?
你們現在不轉型,不代表將來不轉型;
你們自己不轉型,不代表其他同業不轉型,不代表競爭對手不轉型;
你們的前浪不情愿轉型,不代表后浪不會擁抱轉型;
你們的資產端不轉型,不代表財富端不會在內外部的競爭壓力下被迫轉型,不代表客戶不會在資產配置的浪潮中主動轉型。
以“年年難過年年過,年年過得還不錯”為榮的信托民工們,你們要時刻記住:洶涌的流動性終將褪去,制度化的紅利已所剩無幾,杠桿擴張周期里滾起來的財富雪球,要找到新的厚雪長坡,才能安心托付。
這些年來,在監管的層層包圍和重重打擊之下,融資類信托和通道類信托的陣地大大地縮小了,全行業信托資產規模連續12個季度下降;超2萬億元信托資金流入資本市場。你們的信托制度那么靈活,卻用來找縫隙,鉆空子,繞監管,不好好服務實體經濟,千方百計來做制度套利,只有那么一點存量空間,橫直不過今年年底又要壓降一批。
一直端著利差業務的鐵飯碗,最后只會發現,沒有飯吃了。
最近大家說,時間仿佛回到2009,北京在刮沙塵暴,電影院在放阿凡達,A股也還在3000多一點,只不過,那一年的茅臺100多塊錢一股,比特幣8毛錢一個,北京的房價一萬塊出頭。
十多年間,世界從“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走到了“讓一部分東西先貴起來”。
先富起來的客戶們早已坐不住了。郭主席說“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高凈值客戶用本金可能延期兌付(這還算好的)的風險,去換取原來8%-10%,現在6%-8%的投資收益,在越來越脆弱的信用環境下,值博率和性價比越來越低。
而你們的戰略合作伙伴,跟著你們叫苦連天。開發商們有“三四五”融資新規,有涉房信貸“兩道紅線”,有22個城市的“供地兩集中”,還有2021年高達1.2萬億的到期債務。
城投平臺有資本金充實的需求,有去平臺化轉型的壓力,有債務置換和化解的目標,財政赤字率要降低,專項債規模要縮減,國常會還要求政府部門杠桿率要壓減。
你們做資產管理的,做綜合性金融服務的,做社融有益補充的,應該體恤交易對手們的痛點和難點,愛惜他們的現金流和優質資產,早一點替他們找一條轉型的合作之路,別再叫他們做無謂的犧牲了。
眼下又到了要發資金信托新規的時候,一批幻想政策松綁的人又在蠢蠢欲動。然而各地監管早有準備,從天價罰單,到判決敗訴,從實施接管,到資產處置,從窗口指導,到杜絕博弈,從鼓勵回歸本源業務,到實施有限牌照管理,手段多得很,只要有意愿,監管倒逼行業轉型的辦法有一萬種。
建議你們丟掉幻想,認清形勢。你們應當學習先行者的榜樣,立即下令全員放下非標,放下固收,放下剛兌,加大投研,重塑團隊,擁抱轉型。來路無可眷戀,可以期待的只有前方。
你們想一想吧!如果你們覺得這樣好,就這樣辦。如果你們還想扛一下,那就再扛一下。
你們現在不轉型,但終歸你們還是會轉型的。
信托轉型司令部
2021年3月16日書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尋瑕記”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敦促信托民工轉型投降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