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梅胤
來源:零壹財經(ID:Finance_01)
金融科技的浪潮愈演愈烈,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興技術正在顛覆銀行傳統的業務模式。變革之下,各家銀行將金融科技提升到了戰略高度,持續加大人才引入與資源投入,持續推動銀行數字化、智能化、生態化轉型,以期在新一輪競爭中贏得優勢。
本文整理了我國在A股和H股上市的54家商業銀行相關數據,系統梳理了各銀行的金融科技崗位設立情況。資料顯示,幾乎所有的銀行在金融科技層面都有所布局,但如果以科技人員或者科技崗位這一維度進行統計,僅有30家銀行披露了具體的數據。銀行業作為相對傳統的行業,更多的是業務崗,科技人員占比整體相對較低,排名第一的杭州銀行業也只有12.45%。此外,從科技人員數量來看,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占有絕對的優勢;從科技人員和總員工占比情況來看,則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更具有優勢。而農村商業銀行不論是科技人員占比情況還是增長情況都相對較低。
科技實力比拼將成為銀行數字化轉型成敗的關鍵,通過剖析部分領先銀行的科技戰略,期待能夠為同業機構帶來業務啟迪。
一、金融科技崗位界定:國內尚無統一標準
在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等諸多概念興起之前,銀行業所指的科技人才主要是信息科技部員工,此外部分銀行也單獨設立了研發中心與事業部,在這些部門內部設置了科技崗位編制。
然而,近年來銀行業為了應對互聯網金融的沖擊,各業務條線均加強科技人才招募,崗位名稱亦是五花八門,譬如測試設計崗、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師、區塊鏈應用開發工程師、平臺金融運營崗等眾多工種。鑒于此,我國銀行業尚無統一的金融科技類崗位認定標準,并且隨著市場形勢的快速變化,總行人力資源部也會動態調整科技崗位人員范圍。綜上所述,本文選取的研究對象,以各家上市銀行2020年年報披露的科技人員或科技崗位為統一口徑。
1、披露科技人員數量信息的上市銀行占比
零壹智庫梳理了A股、H股上市的54家商業銀行,通過統計各銀行2020年年報分析,僅有下表所列的標紅的30家銀行,披露了科技崗位人數情況。可以看出,雖然幾乎所有的銀行在金融科技層面都有所布局,但對于科技崗位信息的披露尚不完善。
表1 國內在A股、H股上市銀行的科技崗位數據信息
披露情況
數據來源:上市銀行年報、零壹智庫
2、30家銀行對于科技崗位命名的差異點
在30家披露了科技崗位的具體人員數據情況中,各家銀行對于科技崗位的命名均有所差異。零壹智庫對類似的名稱做了統一,如瀘州銀行使用的“科技人才”、渝農商行使用的“全職科技人才”統一歸類為“科技人員/人才”。經統計,使用最多的是“科技人員/人才”這一名稱,共有10家銀行使用,幾乎都為股份制商業銀行或者城商行。而國有銀行中有三家使用的是“金融科技人員”這一名稱,分別為交通銀行、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而“研發人員”這一崗位名稱僅有招商銀行使用。下圖顯示了具體分布情況:
圖1 各上市銀行披露有關科技崗位的名稱統計情況
數據來源:上市銀行年報、零壹智庫
二、科技人員排名:五大行規模領先,有三家科技人員占比超10%
零壹智庫通過梳理各銀行的2020年年報,發現在54家銀行之中,僅有30家銀行披露了科技人員數量情況。下表展示了具體排名情況:
表2 30家銀行2020年度科技人員數量及其占比
注:
1、上述排序依據“科技人員占總員工比”這一維度,進行降序排列。
2、平安銀行年報所披露的信息為科技人員(含外包)共8500余人,表中科技人員人數為不含外包的數量,年報中未披露,該值為估計值。
3、表中浙商銀行的科技人員數量是含科技外包人員的數量,但年報披露的總員工人數包含派遣員工、科技外包人員、附屬機構員工,所以使用了含外包的科技人員數量計算科技人員占比。
4、因為各行年報未詳細披露科技人員的定義,可能會導致統計口徑差異的情況存在(下同)。
數據來源:上市銀行年報、零壹智庫
在科技人員數量規模上,五大國有銀行除了交通銀行均排名領先,其中工商銀行達到了3.54萬人,而農業銀行雖然科技人員數量較多,但科技人員占比相對較低。從科技人員占比情況的維度上,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更具有優勢,有三家銀行科技人員占比超過10%,分別為杭州銀行、浙商銀行和瀘州銀行,都為股份制商業銀行或城市商業銀行。此外,農村商業銀行披露數據的銀行相對較少,科技占比情況排名也普遍較低,其中九臺商業銀行科技占比僅為1.09%。
三、科技人員增長情況:招商銀行科技人員數量將近翻了兩倍
零壹智庫對30家銀行2019年和2020年的科技人員數量分析整理,對比各銀行在2020年的科技人員增長情況。其中成都銀行和重慶銀行2019年未披露相關信息,渤海銀行2019年未上市,浙商銀行所披露的僅為科技外包人員數據,這四家銀行均剔除。最終,得到了26家銀行的科技人員增長排名,具體增長情況與排名如下:
表3 26家銀行2020年科技人員情況
數據來源:上市銀行年報、零壹智庫
表4 26家銀行2020年科技人員增長排名
注:
1、上述排序依據同比增長率進行降序排列。
2、民生銀行2019年未披露信息科技人員數量,披露的是專業技術人員數量(專業技術人員包括從事產品研發、風險管理、信息科技、運營支持等人員),所以增長率是以2019年和2020年專業技術人員增長情況所估計的。
數據來源:上市銀行年報、零壹智庫
在26家銀行中,有23家科技人員數量出現增長,同比增長最快的是招商銀行,同比增長173.04%,科技人員數量將近翻了兩倍,此外民生銀行、寧波銀行、浦發銀行的增長率均超過50%。三家銀行出現同比下降,分別為渝農商行、中國銀行和九臺農商銀行,其中中國銀行科技人員減少286人。
在增長的23家銀行中,人數增長超過1000的有5家,分別為招商銀行增長5629人、民生銀行增長1262人、浦發銀行增長1961人、中信銀行增長1008人、建設銀行增長2926人。
四、先進銀行策略:持續加強數字化建設
通過上述對于銀行科技人員的數量規模與增減變化等兩個角度分析,零壹智庫選取三家科技人員占比排名較高,以及科技人員增長較快的先進銀行,分別為杭州銀行、招商銀行、浦發銀行,解析它們在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方面的經驗做法,以期為廣大同業機構提供參考借鑒。
杭州銀行在2020年期間,聚焦創投合作、投貸聯動、人才銀行等關鍵領域,積極探索科技文創金融的數字賦能。一是聚焦資本市場發展,圍繞“起飛計劃”,組織推進科創板主動授信與營銷訪客,并加大對醫療健康行業支持。二是深化科技文創金融“6+1”產品體系創新迭代,加快線上化進程。期內推出線上化信貸產品“創新積分貸”,并開發“科易貸”標準版小額線上化信用貸款產品。三是推進科技文創金融數字化建設,提升精準營銷能力。不斷完善科技文創數據庫建設,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在營銷、風險、運營等方面開展數據智能化應用,強化數字化經營能力。
招商銀行在2020年間,持續加大金融科技資源投入,以“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為戰略演進路徑,深入推進全行數字化轉型發展。一是經營模式持續轉型升級,通過招行各個APP的持續優化與運營,增強數字化經營能力,構建場景豐富的零售客戶服務生態體系。二是數字化管理能力持續提升,依托AI、語音識別等技術提升全行運營及管理效率,推進對公業務線上化,推動風險管理能力全面升級。三是構建面向未來的科技基礎設施與能力,不斷完善云計算、技術中臺、數據中臺、人工智能各方面的建設。
浦發銀行在年報中表示,數字技術是商業銀行開展業務的利器,開放銀行更是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2020年間,浦發銀行發布“全景銀行”藍皮書、聯合華為發布“物的銀行”白皮書、成立“開放金融聯盟”,推動開放銀行建設進入新階段。“千家萬戶”鏈接工程成效初顯,全年新增API組件566個,觸達客戶1.4萬戶。并迭代完善“金融+科技”綜合服務方案,深化智能客服、遠程智能銀行、數字人、智能風控等應用。持續極大科技實力打造,目前浦發銀行已與30家優秀IT公司建立科技合作共同體。
五、小結
近年來,商業銀行逐漸從被金融科技重塑的對象,逐漸演變為金融科技的“主力軍”。而科技子公司逐漸成為商業銀行的“標配”,部分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商業銀行都先后成立金融子公司,以加速推進銀行數字化、智能化建設。所以各銀行也持續加強科技人才的引入,據了解,近兩年各大銀行春、秋招中,金融科技人才依舊遭到熱搶,科技崗較其他待招崗位有更高的薪酬與福利。
本文搜集了我國在A股和H股上市的54家商業銀行相關數據,系統梳理了各銀行的金融科技崗位設立情況。主要以金融科技人員/崗位這一口徑進行統計分析,在有披露數據的30家銀行中,僅有三家科技人員占比超10%,最高的也只有12.45%,科技人員占比仍然相對較低。國有大行的科技人員較多,但占比情況一般,其中最高的為工商銀行的8.1%,農業銀行占比僅有1.8%。而農村商業銀行科技布局相對較少,科技人員占比情況普遍排名較低。在增速方面,招商銀行近兩年科技布局持續發力,科技人員數量將近翻了兩倍,民生銀行增速也達到了92.59%,但也有三家銀行出現科技人員負增長的情況。在未來,我國商業銀行的金融科技布局仍有不小的增長空間,需在激勵機制、薪酬結構與職業規劃等方面不斷優化完善。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零壹財經”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