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夏心愉
來源:資產界(ID:npazone)
監管總是想看見銀行真實的資產質量反映。銀行們則面對著同業之間的競爭和股東們的虎視眈眈,誰都不希望自己的不良貸款情況在同行中排名靠后,影響投資人或是儲戶的信心;在一些銀行內部,還存在著分行向總行上報財務數據時“美化”業績的沖動。而恰恰不良率,是當下最敏感的一個數據,也是相對具有“調節”空間的一個數據。
銀行“調節”不良數據的辦法,除了較為常見的借新還舊、貸款重組、甚至在續貸中給以“利息本金化”等技術操作外,還有一個業內公開的秘密,就是借個通道讓不良資產暫時出表,并暗中和通道方簽訂回購協議、兜底函等,待考核時點(比如年末、季末)過后,再把資產回購回來。
這樣做,銀行可以粉飾報表,通道方實際不承擔風險,但卻可以獲取一筆“通道費”,增加利潤。某股份制銀行分行信貸管理部總經理在接受第一財經“愉見財經”專欄采訪時稱,其所在分行接觸過的通道方就包括大型國企、上市公司、信托公司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下稱“AMC”)。其中,對大型國企或上市公司而言,甘當通道的“好處”還在于可以提前鎖定一筆銀行授信,以及在賬面上做大項目規模,相當于也妝點了他們的財務報表。
所幸這樣的貓膩并未逃過監管的法眼。銀監會近日下發《關于規范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不良資產收購業務的通知》(下稱《通知》),要求AMC在開展金融機構不良資產收購業務中,禁止為金融機構規避資產質量監管提供通道;不得設置回購條款或與轉讓方私下簽署兜底協議等方式使得不良資產只是名義出表。
多名業內人士在接受“愉見財經”采訪時稱,此舉將縮窄銀行的騰挪空間,一定程度上夯實不良貸款數據的真實性。
先來說說銀行找AMC當通道的基本手法。前述接受采訪的信貸管理部總經理透露,尤其是在做財務報表前夕,當用普通手法騰挪后不良率仍較高時,他們會和某些本身有著正常的不良資產處置合作關系的AMC談代持業務。銀行打包一批不良資產,AMC作為受讓方代持,暗中約定一定期限后銀行履行回購。
關于“通道費”,其實在交易中,銀行并不直接給付這樣一筆費用,而是將其巧妙安排在定價機制中。“初級”的做法是,銀行買回資產的價格要高于賣出資產的價格,當中形成的差價即為AMC作為通道的獲利。但這樣的價格安排不夠隱蔽,分行這樣做時,如果銀監或總行力查,則容易暴露,因此更“高級”的做法是,在與通道方AMC進行其他不良資產處置業務時,有意將資產以更低折扣賣出,以此補償對方。
這樣的“通道費”存在于灰色地帶且高度非標,愉記在采訪中并未獲取一個行業標準或均價,其往往是根據代持期限長短以及合作雙方本身的叫價能力會有所差別。華南某省一家地方性質的AMC人士稱,費用大致在0.3%~0.5%,但前述信貸管理部總經理稱,有的通道業務需要1%的成本。
費用有了著落,但資金從何而來?前述信貸管理部總經理表示,在很多情況下,背地里真正出資金的是銀行而不是通道方。這里也有“初級”和更隱蔽的“高級”做法。
“初級”做法是,銀行提前安排一筆授信給通道方,對方再以此資金代持銀行的資產包。但以借AMC當通道為例,銀行出賬往往比較麻煩。前述信貸管理部總經理稱,實際操作中更“高級”的辦法是,找一個貸款企業居間。比如,銀行會讓某需要大額貸款的企業(如房地產企業)提前使用授信額度,再由企業把這筆資金轉給通道方,代持結束后,資產回到銀行手中,資金則回到居間企業手中。
這家企業為什么愿意配合銀行當居間方呢?該人士稱,一來,企業相當于提前鎖定了貸款額度,二來,銀行會在整體貸款利率上讓1到2個點,這個差額往往相當于在資金不受企業實際使用的那段期間里,利息還是由銀行支付的。
換句話說,銀行自己承擔了代持不良資產所需的通道資金成本。
這種依托通道“出表”的辦法,在報表季不僅可以用來為銀行“藏不良”,還可以用來“控限額”。比如一些房地產類貸款、平臺類貸款、或銀票占授信比例超過了一定上限,都可以找通道方代持。在“控限額”方面,代持機構還可包括銀行同業。
至于代持期限,如果僅僅是為了“美化”年報或季報,則理論上只需要代持過年末或季末那一天即可,但為了規避監管或上級行檢查,銀行有時候也會拉長這一資產買賣時間區間。但有某城商行相關業務人士稱,資產質量承壓時,也有將資產包長期出表的做法,銀行甚至可以做3~5年的遠期回購。
此外,由于銀行和通道方簽署了回購協議、兜底函等,資產雖然完成了出表,但風險實際仍由銀行承擔。
為規范AMC業務,《通知》要求,AMC不得與轉讓方在正式法律文件之外簽訂影響資產和風險真實性完全轉移的協議或約定,不得設置任何顯性或隱性的回購條款,不得違規進行利益輸送,不得為銀行業金融機構規避資產質量監管提供通道。
除了AMC外,銀行也可能安排一些大型企業充當通道角色。前述某銀行分行信貸管理部總經理向“愉見財經”舉了一個例子。
簡化版的操作邏輯是這樣的:A企業產生了1億元不良貸款,實際化解無望,為了隱匿這筆不良貸款,該分行找到了有2年期2億元信貸需求的B企業,并貸給了B企業2.9億元。在利率安排上,B企業本該為貸款承擔的綜合成本是年化9%,但銀行將其降至4%,亦即就B企業實際使用的2億資金而言,其資金成本兩年來計下降了2000萬,相當與銀行一次性讓利2000萬給B企業。
B企業接下來需要做的是,第一,取1000萬給A企業,還上銀行貸款,這樣A企業在賬面上形成了“壓縮貸款本金”的假象,這樣銀行就有了合規了理由為A企業進行債務重組;第二,A企業還有在銀行這里600萬左右的欠息,也需要B企業替A企業還上。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在A企業已經壞賬后,銀行無法為A企業借新還舊債務重組。信貸管理部門會要求A企業要么提供更多抵質押物予以增信,要么縮小貸款總量,即便無法全部還本但仍能付息,這樣的話才能符合銀行關于借新還舊的要求。顯然,A企業已經無力增信,只能借助B企業暗地里替A企業做到“壓縮貸款本金”。
這樣一來,銀行允許A企業再借9000萬以還上舊有貸款。這筆貸款亦從“后三類”里解放出來,變成了一筆正常類、或頂多“關注類”貸款,不屬于不良貸款。
但實際上A企業已經是僵尸企業,這比貸款很快又要付利息,A企業一旦還不上利息,撐死了90天后貸款又會跌入“后三類”變成不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B企業需要在銀行的安排下再“出馬”,用銀行此前多貸給他的9000萬貸款,去收購A企業的這筆債權,并用銀行在利息計算里“讓利”部分的余下400萬左右的資金,為這筆貸款再付一段時間的利息。而銀行私底下也需要和B企業約定到期債權“回購”方面的安排。B企業實際上也是一個通道。
除了前述這些較為特殊的藏不良招數外,銀行也有一些常規招數,比如為一些已經還款無力的貸款企業續貸并將“利息本金化”,用足逾期90天讓一些實際已該劃入不良的貸款仍在“關注類”里頭。
前述信貸管理部總經理管這項工作叫“平滑術”。“不良率上升是一個趨勢,但我們要‘控制’它慢慢上升。”他說。
不少銀行在分、支行層面所面臨的情況是,上級行往往明里暗里都給出了不良率“紅線”指標。所謂“紅線”,即一旦不良率跳漲超過指標,主管行長就可能遭遇“就地免職”或“專職清收”。
“時間換空間”是信貸管理人士都明白一條不良率控制思路。愉記此前在壞賬快速抬頭的珠三角采訪,對某大行廣東省分行風控條線人士的一個比方印象深刻。他說,管壞賬猶如管一個ICU病房,心里很清楚很多病人只要氧氣管一拔肯定會死,氧氣管就好比是續貸,給多少重危病人接氧氣管能直接決定當期暴露多少不良,大家都在面臨一個平衡問題。
前述信貸管理部總經理的一種做法是給還本付息均無力的貸款客戶以續貸“利息本金化”的解決方案,即續貸出原貸款額度的110%,其中多放的10%貸款,是讓對方足以支付未來一年的利息,保下這筆貸款在未來一年都不會跌入不良。
他的另一種做法是在五級分類里尋找空間。由于貸款逾期90天才會被硬性規定計入不良貸款,因此“用足這90天,只要能放‘關注類’就放‘關注類’”。即當貸款客戶欠息即將滿三個月時,會要求支行長負責盯客戶“無論如何先還上一個月的欠息”,即促使逾期期限從即將滿90天縮短到60天,而貸款的本金償還則可通過借新還舊予以拖延,以此保住這筆貸款不至遷徙入“后三類”。
也是出于這一邏輯,業內觀點往往認為看銀行半年報表時,關注“逾期”指標比“不良”指標更具說服力,逾期減值比也更能反映銀行的資產風險情況。
東方資產管理公司去年底發布的《2015:中國金融不良資產市場調查報告》中稱,接受調查的62名來自風險管理和不良處置部門的商業銀行受訪者中,有93.55%認為商業銀行賬面不良貸款率與其所面臨的實際信貸風險相比存在“低估”,其中,59.68%認為“小幅低估”,33.87%認為“大幅低估”。
根據銀監會上個月發布的數據, 2015年四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2744億元,較三季度末增加881億元;不良貸款率1.67%,較三季度末上升0.08個百分點。商業銀行正常貸款余額74.9萬億元,其中正常類貸款余額72萬億元,關注類貸款余額2.89萬億元。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愉見財經”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