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x編輯
來源:雷達 Finance(ID:radarcj)
“現在來看,(擴張)屬于盲目自信,2021年1月,我們意識到問題,等公司反應過來時,已是3月。”張勇在股東大會上承認,拓店策略是錯誤的。不過,張勇也沒有終止開店的打算。“一旦我整合好現在的門店,我還會擴張,穩定了我就沖鋒,直到海底撈倒下來為止。”
公司方面將預虧的主因歸結于2021年300余家餐廳關停及經營業績下滑等導致的處置長期資產的一次性損失、減值損失約33-39億元,以及全球持續變化和反復的疫情,和2020、2021年門店網絡快速擴張及公司內部管理問題等對經營狀況帶來的沖擊。
雷達財經梳理發現,這是海底撈上市以來首次出現財年虧損的狀況。從財報上來看,公司受疫情影響嚴重,2018、2019年,海底撈的營收均保持了55%以上的高增長,凈利潤增長率也在連年增加;但2020年,公司業績出現頹勢,在營收僅增長7.75%的情況下,凈利潤大幅下滑超86%。
分析人士認為,海底撈業績的急轉直下與公司錯估了疫情形勢有關。去年11月關停300家左右門店時,海底撈曾提及,部分門店經營未達預期主要源于2019年開始的快速擴張策略。
數據顯示,2019年底,海底撈門店數量為768家,至2021年6月,這一數字便迅速擴至1597家,一年半時間新增829家門店。這讓公司在關停約300家門店后,門店總數仍高達1300家左右,是中國最大的連鎖火鍋餐飲企業。
首先,門店過于密集容易讓選址不佳的部分地區出現“左右手互博”的現象。從翻臺率來看,疊加疫情影響,海底撈已經從2018年的5.0次/天,跌至2020年的至3.5次/天,2021年上半年進一步下滑至3.0次/天。根據國信證券測算,3次/天的翻臺率是海底撈單店的盈虧平衡線,跌破該數值,意味著海底撈單店處在微利或虧損狀態。
單店業績不佳,海底撈試圖通過提價策略挽救,但卻未能走通。財報顯示,海底撈2020年的人均消費金額高至110元,同比增4.8%,相比之下,2018、2019年的增長幅度分別為3.1%、4%。不過,2021年上半年,海底撈的客單價卻不升反降,從2020年同期的112元降至107元。
主業增長不振,海底撈試圖通過副業尋找第二增長曲線,但依然不成功。有報道稱,海底撈旗下的“喬喬的粉”、“大牟田”、“撈派有面兒”、“佰麩私房面”4個快餐品牌已于2021年底全部關店歇業。
陷入困局的海底撈,被投資者們“用腳投票”。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自2021年2月18日高點以來,海底撈股價累計跌幅超77%,市值蒸發超3600億港元(約合近3000億元人民幣)。
“現在來看,(擴張)屬于盲目自信,2021年1月,我們意識到問題,等公司反應過來時,已是3月。”張勇在股東大會上承認,拓店策略是錯誤的。不過,張勇也沒有終止開店的打算。“一旦我整合好現在的門店,我還會擴張,穩定了我就沖鋒,直到海底撈倒下來為止。”
而對于公司副業上的受挫,張勇則表示:“我從24歲創辦海底撈到現在,我的心還沒死,我還想折騰。”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雷達Finance”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