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這樣一個高度管制的金融行業中,P2P平臺的出現,猶如在貧瘠土地上盛開的鮮花。導致這朵鮮花凋零的原因,究竟是這片貧瘠的土壤,還是鮮花自身的脆弱不堪呢?
作者:閆威
來源:時貳閆(ID:yantwelfth)
因素一:高度管制的金融行業大環境
不同于英美等西方國家,中國的金融行業一直處于高度管制的狀態之下。雖然在2019年8月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提出了金融市場有序開放的內容,但是相關政策的落地仍有較長的時間需要等待。目前中國金融市場中牌照化情況高度集中,各類金融牌照審批極其嚴格,可謂是“有照天下通,無照寸步難行”。大到銀行、信托牌照,小到私募、小貸牌照,任何機構想要進軍金融市場,沒有牌照是萬萬不可能的。
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P2P行業卻借由互聯網+金融的模式,繞開了牌照管理,自成一派。
以互聯網科技公司之名,行金融機構之實,甚至與持牌機構的銀行、信托形成直面競爭關系。而正是由于P2P行業脫離與傳統金融監管體系,導致其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空間,一路野蠻生長,從百家到千家,從千家到萬家,行業管理規模也快速突破萬億元。
可以說,P2P行業是高度管制金融行業中的幸運兒。但好運氣難以一直持續。P2P行業前期的監管真空,一方面是由于監管部門對P2P行業運營模式、玩法尚不熟悉,尤其是P2P平臺主打的互聯網金融優勢,導致監管部門暫且按兵不動。另一方面,由于P2P行業初興時,趕上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P2P平臺被視為創新創業項目,受到了各地政府的支持與肯定,導致監管部門對其灰色地帶的違規操作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但當P2P行業爆雷情況頻出,引發社會群體性事件,相關產品違法違規操作被熟知,高度管制金融行業將不再會允許其隨心所欲的成長。機會只有一次,錯過就不會再有。
資產端的好與壞,直接關系到資產之上的理財產品安全性。在中國金融市場中,最為優質的資產,被銀行機構所壟斷。一方面,由于銀行擁有龐大的資金量,大量成本低廉的儲戶存款。另一方面,銀行對外貸款價格較低,在金融市場中未逢敵手。所以,即使像信托這類持牌機構都無法從銀行手中搶奪優質資產,更別說無牌無照的P2P平臺。那么,P2P平臺拿到的都是些什么資產呢?——車抵、房抵、信用債。換句話說,都是銀行不做的資產。而根據中國銀行業資產劃分標準,將銀行貸款劃分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五級分類,其中將“正常”、“關注”歸為銀行的存量資產,將“次級”、“可疑”、“損失”三類歸為銀行的不良資產。P2P平臺來說,所能拿到的資產,基本處于次級或次次級資產。這些資產風險極高,但其所能承受的利息水平也更高,屬于高風險高收益資產。但在P2P平臺的包裝之下,這些高風險資產變身低風險資產,同時擁有著遠高于同類產品的收益,這也是P2P產品快速占領市場份額、吸引投資者關鍵手段。
但是,不管P2P平臺如何對高風險資產進行包裝,都無法改變其高風險的本質。而更為嚴重的問題是,隨著P2P平臺管理規模的擴大,其資產端往往出于供不應求的情況。那么,為了滿足日益活躍的資金端需求,P2P平臺就要接納更多高風險的資產,將自己一步步變成收留垃圾債的垃圾桶。就像是一座平靜的山城,最初只進來了幾個小偷,然后門戶大開,強盜、山賊、土匪紛紛涌入,最終將這座平靜的山城,變成犯罪之都,也讓這座山城最終走向荒廢。
因素三:重資產布局,高昂的運營成本
很多人其實對P2P平臺有一個錯誤的認識,認為P2P平臺是輕資產運營企業,但事實上是,P2P平臺是高度重資產布局企業。那么,P2P平臺重在哪里呢?答案便是,P2P平臺資金端和資產端兩端都重。一方面,是P2P平臺的資金端投入成本巨大,以作者與P2P行業高管交流中所知,P2P平臺平均吸引一個投資者前來投資,需要付出200-300元的獲客成本。那么,以一萬名投資者來計算,這個獲客成本就高達200萬元。同時,為了吸引投資者投資,P2P平臺還要花費大量的成本投放廣告,購買門戶網站數據,甚至找到專門的中介機構去拉人頭。以某爆雷P2P平臺為例,其各類獲客成本支出竟高達2億元,而這一平臺一年盈利尚且不足千萬元。由于P2P平臺在獲客方式的瘋狂投入,比如新手標、大額加息券等等,甚至衍生出專門當P2P平臺新客戶的網貸羊毛黨。這些羊毛黨蜂擁而至,在擼完P2P平臺早期新手福利后,再飛速離去,導致P2P平臺只獲得表面漂亮的數據,但并沒收獲優質的投資客戶。另一方面,P2P平臺在資產端投入更是不容小覷,大量P2P平臺為了保障自身資產端的穩定,紛紛自建資產端。比如成立線下二手車門店、小貸公司等等。這就導致了,P2P平臺除了擁有龐大的技術團隊外,還擁有線下的資產團隊,這里還包括線下的催收團隊等等。這就造成了P2P平臺人員、部門極其臃腫,人員開支成本極高。所以,原本應輕資產運營的P2P平臺,一步步變成了重資產運營平臺,大量重資產布局,一步步拉升P2P平臺的運營成本,最終成為了P2P平臺沉重的負擔。
因素四:P2P平臺背景參差不齊,實力不足慘遭淘汰
P2P平臺背景到底有多重要?水漲船高的國企掛名費會告訴你答案。為了讓自己變身國資系、上市系背景,P2P平臺可謂是各顯神通,買背景、買關系、買股東事件頻出。一時間P2P行業中,涌現大量背景強勁平臺。股東背景的強弱,不僅僅影響著P2P平臺在市場中的地位、影響力,也關系著P2P平臺抱的大腿夠不夠粗。但是對于買國有企業掛名的P2P平臺來說,所謂的強大股東背景,就是一層紙糊的窗戶紙,一捅就破,一旦發生風險,股東并不能起到保障作用。而當P2P行業風向下行之時,股東背景的作用將得到最大限度的體現,是否有股東方的資金支持、與監管部門的協調溝通,直接影響著P2P平臺能否在寒冬期之內熬下去。那些背景實力較弱的平臺,也是P2P行業爆雷潮中最先出局的平臺。而這些還存活的P2P平臺還能扛多久?沒有人知道這個答案。
因素五:違法違規操作反噬P2P平臺自身
在中國一直存在一個非常錯誤的觀點,認為“法不責眾”。認為只要大家都在做違法違規的事情,就不會受到懲罰。但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這些觸碰法律法規的行為,最終都將受到懲罰。在P2P行業中同樣如此,在P2P行業上升期內,行業發展火熱,同時監管力度薄弱,給P2P平臺創造了大量發展空間。但部分P2P平臺借由監管的真空狀態,做起了違法違規的生意。其中較為典型的違法違規操作有:自融、資金池、挪用資金、期限錯配、大標拆小標等。這些操作在過往P2P行業中非常普遍,甚至成為P2P行業默認的潛規則。同時監管部門的缺失,導致P2P行業成為了法外之地,違規操作花樣頻多。而在2017年前,P2P行業尚未上線銀行存管系統,也就是說,投資者的資金直接打到P2P平臺賬戶,這筆巨額的資金,沒有任何第三方能夠監管。那時隨便幾家P2P平臺的賬戶上都趴著幾個億的資金,對于P2P平臺的管理層來說,是巨大的誘惑。一萬元放在你面前,這個誘惑很好抵擋。但當一個億放在你面前,這個誘惑難以抗拒。所以,部分平臺開始打起這部分資金的主意,有的選擇投入二級市場炒股、有的選擇買地皮,化身地產商、有的選擇買房、買豪車、買游艇,提前享受人生巔峰的感覺等等。但最終這些金錢,展露出真實的面孔,讓沉溺其中的人們付出了血的代價。所以,絕大多數爆雷P2P平臺,其不是亡于外部環境,而是亡于自己的內部。猶如杜牧《阿房宮賦》所寫“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違法違規操作雖然帶給平臺及管理層短暫的榮華富貴,但卻讓他們背上沉重的枷鎖,最終一步步走向滅亡。
不良率問題,一直困擾著各大金融機構。不管是銀行、信托這類大型持牌機構,還是像私募、小貸、P2P平臺這類中小型金融機構,沒有人能套過不良率的魔咒。雖然部分P2P平臺在介紹中強調自身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有效控制不良借款的發生,但事實上,不良率年年增高是P2P行業不能忽視的問題。影響不良率高低的有兩點因素:一是,底層資產的優劣,其決定了發生不良的可能性。二是,發生不良后的催收效果,其決定了不良的規模及化解速度。首先,針對于第一點底層資產情況,P2P平臺相比于銀行、信托等平臺已經處于劣勢,銀行等金融機構是在優中選優,而P2P平臺只能在劣中選優。所以,P2P產品對應的底層資產風險必然遠遠高于其他產品。其次,針對于發生不良后的催收效果。P2P平臺的催收團隊主要有線上催收團隊和線下催收團隊所組成。但在掃黑除惡工作開展的大背景下,線下暴力催收行為被遏制,導致P2P平臺催收成本大幅提升,同時催收效果相比過往大打折扣。而更為致命的問題時,目前司法途徑對于P2P平臺起訴借款人的民間借貸案件,審理較為謹慎,甚至尚未將P2P平臺借款人出現違約情況,并不能納入其個人征信。也就導致了,P2P平臺對于借款人約束力、震懾力不夠,加劇了P2P平臺的違約情況,不良率在短期內大幅攀升。最后,不良率就像是戴在P2P平臺頭上的緊箍咒,若不能有效解決,就無法獲得更優的發展。若棄之不理,頭上的緊箍咒會越收越緊,最終摧毀整個P2P平臺。
隨著P2P行業逐步發展,各大平臺管理規模逐漸攀升,百億規模早已不再是目標。但規模大幅增加,意味著資金端需求越來越大。如何滿足資金端日益旺盛的需求,成為困擾各大P2P平臺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衍生出來便是P2P平臺將資產端生產供應業務大量外包給第三方機構,由第三方機構代為尋找匹配P2P平臺資金的資產。這一情況,就導致P2P平臺對底層資產控制力度逐步失控,大量低質、高風險資產涌入P2P平臺之中。與此同時,P2P平臺的風控部門處于越來越邊緣化的地位。部分P2P平臺,直接由項目部指導風控部門,風控部門的獨立性無法得到保證,風控措施形同虛設。這樣的情況,讓P2P平臺就像是一座不設防的城堡,讓低質、高風險資產在其中任意馳騁。最終,當P2P平臺產品大規模延期、違約時,P2P平臺管理層才如夢方醒,但早已為時過晚,P2P平臺錯失了最佳的亡羊補牢時機,最終只能迎來平臺爆雷、高管入獄的結局。
2017年P2P行業監管風向發生變動,由過去無為而治的監管狀態,轉變為強監管狀態。其中尤其讓P2P平臺關注的是,監管部門提出了全國P2P平臺備案試點機制,各地開展了轟轟烈烈的P2P平臺備案工作。一時間各大平臺紛紛按照監管要求壓縮存量,上線銀行存管系統,并且投入重金聘請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駐場盡調。但2018年一波P2P平臺爆雷風潮,讓這場轟轟烈烈的P2P平臺備案工作戛然而止。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的P2P平臺最終發現備案試點變成監管部門的虛晃一槍。而受到P2P平臺爆雷潮的影響,監管活動更加密集,監管口徑快速收緊,監管層從之前的睜一眼閉一只眼,變成張大雙眼緊盯P2P行業。對于P2P行業的態度,也從最初的支持鼓勵,變成如今的嚴格監管、防范風險。對于瀕臨崩潰邊緣的P2P行業來說,監管層的強力監管,無疑是為整個行業補上了最后一刀。P2P行業也曾鮮衣怒馬少年時,而如今,日落西山,身負罵名。一切過往,皆為序章,P2P行業過往的每一步,最終寫下如今的結局。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時貳閆”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