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夏心愉
來源:愉見財經
小高潮
上半年,零售、對公和金融市場三大板塊“你方唱罷我登場”,幾乎隔三差五就輪番登場出臺一輪對實體經濟減費讓利的好政策。真正輪到風險管理部站C位,要到半年報公布以后了。
資產質量成為各家銀行領導首當其沖重點關注的“頭號大事”,但為什么不是提早幾個月呢?我們不妨來對比下,這一輪疫情對資產質量的影響和上一輪2015年實體經濟低速期,給銀行資產質量帶來的沖擊波。
彼時(2015年初)制造業危機爆發,導致制造業大規模破產倒閉,上市銀行不良率也從2014年的1.0%直接飆升至2015年下半年的1.4%,上升幅度較大。同樣的還有反映貸款生成率的余額指標——逾期90天以上貸款生成率顯著上升。
兩輪沖擊波,首先是強度不同。
今年的小高潮據說在3至4月份。用銀行風險部人士的直觀感受說,“就那一小下”,對3至4月份的資產質量造成了較為集中的壓力,之后就平穩下去了。
兩輪沖擊波,其次是節奏不同。
今年的,到了5月,上述這項反映不良生成率的重要指標卻一路下行了,到6月末已經幾乎回落至年初水平,這反映了銀行對逾期貸款的控制力度還是非常強的。
諸如風險把控不嚴、審批環節漏洞等等,都是銀行風控的通病,這里就不作贅述了。重點需要把握的,是這波不良沖擊波強度的節奏。某銀行風險部人士向“愉見財經”概括了他看到的三大特征。
特征一:工業企業權重早已下降
工業企業雖然一直是銀行不良貸款的“主力軍”,但吃過虧的銀行們近年來在高風險的制造業和批零行業貸款占比已經壓低。
此外,在國家政策大力扶持下,企業倒閉并沒有集中爆發,而是呈現線性增長態勢,給銀行加強核銷等一系列處置手段留有喘息時間。
于是我們看到,一些企業在疫情期間資金流斷裂,償債能力下降雖是事實,但不會給銀行致命一擊。所以“愉見財經”覺得用“小高潮”、而非“疾風暴雨”來形容上半年的資產質量沖擊強度更為合適。
直到4月陸續有企業扛不住,才陸續反映在銀行逾期60天占不良的比值上漲,直到4月突破110%。
好在堅持到下半年的中小企業,絕大多數等到了更為寬松的融資政策,甚至是本息都“應延盡延”,不良風險都被延后了、緩釋了。
一名銀行研究人士跟我說,從實體視角看,延期政策是缺乏最優解前提下的次優解,既緩解了小微企業現金流壓力,同時也沒有給銀行收入造成集中損失。反之,則小微企業的還款壓力必然驟升,然后導致不良上升,進而侵蝕銀行利潤。
特征二:棄信用卡保按揭
實際上,春節伊始,餐飲、電影企業那一波的停業潮剛出現時,銀行與這些場景高度捆綁的信用卡業務就迎頭遭到爆擊。
說句悄悄話,我知道某些銀行當時采取的策略就是“消極防守”,為了控制住信用卡資產質量,又不能與監管相關政策相違背,他們就干脆不做了,嚴格控制受疫情影響大的信用卡貸款增速,轉而加快資產質量穩定的住房按揭投放。
特征三:強化統一授信
“愉見財經”問到好幾家銀行,目前都采取了如下手段。
一頭是在授信端:當外部風險來襲,銀行即刻上收授信審批權限,不斷強化統一授信管理。具體而言,原來一些貸款產品在二級分行授信的權限往一級分行收,原來在分行的現在收到總行來,不熟悉的行業絕對不碰,熟悉的行業卡得更加審慎。
另一頭是風險端:銀行克服重重疫情和政策阻礙,采取“應訴盡訴”的策略清收不良,各種手段用盡之后,有的銀行還實現了疫情期間清收規模的逆勢增長,抵補了利潤的損失。
拉鋸戰
正當市場以為上述資產質量保衛戰已經“九局下半”時,在銀行內部,一場真正意義上的不良資產處置拉鋸戰才剛剛打響。
“愉見財經”聽聞的較為普遍的業內判斷是,未來2至3年不良生成率將呈現上升趨勢。
“為應對今年、明年和后年空前加大的處置壓力,我們已經進行了周密部署和安排。”一位銀行高管對“愉見財經”表示。
據銀行風險管部門人士說,像這樣沒日沒夜點燈熬油,上一次影響深刻的經歷是2015年。只不過這次銀行的資產質量拉鋸戰,表現為一場與時間的賽跑。
一頭,是今年企業償債能力下行已成定局。前面說了,隨著監管“延期還本付息”系列政策不斷加碼,中小企業信用風險尚未暴露完畢,預計到時候還會有一波;另一頭,去年以來監管部門不斷要求銀行加大不良確認力度,監管如同擰螺絲般提升銀行不良的認定標準。
銀行與上述兩大關鍵因素賽跑,大家猜猜最大的出路是什么?
你們可能都沒猜到,其實是:提升不良資產處置能力。(腦補捂臉表情包。)
“愉見財經”獨家獲悉了近期某銀行不良資產處置工作會的上的要求:
源頭端,“一戶一策”資產質量管控;
腰部企業,重組增信各顯神通;
腳部企業,“應訴盡訴”,死纏爛打,甚至到了尾端成為不良資產眼看無力回天,也試圖通過不良資產轉讓盡可能多地榨出一滴利潤來。
例如,絕大多數銀行都于近期進一步明確不良降級標準,優化調整了內部考核措施,不斷提速不良問責,加強盡職免責,各類措施逐級加碼。
在外部,為了強化與AMC(資產管理公司)及銀登中心等合作,進一步提升不良資產轉讓成功率和溢價率,一場場銀行特殊資產推介會等營銷活動緊鑼密鼓鋪開。
特別是在高層定調“金融機構的壞賬可能大幅增加,盡最大可能提早處置不良資產”后,主業化解不良資產的AMC被寄予厚望。
“愉見財經”再悄悄爆個小料,聽說有銀行正在試圖通過合資設立AMC等措施,來進一步強化資產處置力量。
另據媒體報道,銀保監會已下發《關于妥善應對疫情沖擊更好發揮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化解處置風險功能作用的通知》,要求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專注主責主業,充分發揮其化解處置金融和實體企業風險的功能作用。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后,一個尷尬的事實一直都難以回避——目前核銷不良的大頭還是靠真金白銀的利潤!
如果銀行不良生成率繼續抬升,上半年囤的撥備,很可能在未來兩三年會按照“以豐補欠”的原則消耗殆盡,到時候就成了貨真價實讓利實體了。
“我們將根據資產質量情況,從抵御風險角度出發,按照審慎、合理、科學的原則計提撥備,確保撥備覆蓋率和撥貸比維持在監管要求的標準之上。”某銀行半年報發布會上,高管如是表示。
當然那是最壞的結局。雖然各家銀行都在降本增效,一些大行還傳出員工降薪,但截止到上半年,銀行凈利潤增速下降換來的是撥備覆蓋率的升高。
囤著總比讓出去好啊!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愉見財經”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