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麗姐
來源:美麗姐1991(ID:meilijie199110)
現在國家鼓勵企業直接融資,最好是能借錢不還的哪種,比如IPO、定增,實在不行,低成本融資也行,比如債券、銀行貸款,高利d是迫不得已的選擇,苦哈哈干一年,給資本家打工了,這不利于經濟“脫虛向實”的實行。
信托公司要響應國家號召,也得考慮實際情況,像IPO、定增這種業務估計插不上手,現在的各大券商都爭得你死我活的,沒有空地給信托。
想來想去,還是得從老業務上尋找變革。
首先,傳統政信項目可以轉型成以城投債為底層的標準資產池項目;
類似現在很多公司的現金管理類產品,不過現金管理類底層更龐雜一些,除了國債、企業債、還可投大額存單、央票什么的,但是城投債資產池更純粹,只投各地地方政府債券和城投債,這樣產品收益肯定會高于貨幣基金,安全型還比現在的非標業務強,投資人降低一點收益預期,還是可以勉強接受的。
其次,地產信托路在何方?
未來的地產信托,可能是掛羊頭賣狗肉,說是地產項目不如說是開發商的企業貸。
經過這波疫情,地產行業資源又一次向頭部企業聚集,比如資金、土地、人才,這些“幸運兒”只要能挺過這一關,以后的日子會更好過,因為競爭對手更少了。
實力越強的企業,資金來源越廣泛,信托公司想和這些交易對手合作,必須得放低姿態,降低成本,就這,人家都不一定愿意要咱們的錢,除非行業還能像前幾年哪種紅紅火火,只賺不賠,而且利潤豐厚,可以覆蓋12個點的融資成本,但是那樣的時代還會回來嗎?我覺得不會了,開發商自己應該也沒信心,所以現在大搞轉型,動作比信托公司大多了,什么造車啦,搞養老社區啦,和政府合作PPP項目啦,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主營業務天花板到了,這些新型業務的收益如何?
新能源汽車行業老大哥特斯拉,技術過硬,造型飄逸,每天花式刷屏,到現在在還虧錢,養老社區還沒有成規模,沒有數據可以參考,PPP項目賬面浮盈不錯,不過回款周期長,對開發商的考驗也不小,高成本短周期資金,要不起。
未來符合四三二原則的地產項目,大概率不要信托的資金,要信托資金的,一定是創新類業務,這種業務收益如何是未知數,此類項目前期一定是吃開發商“老本”,穩妥起見,找一些大開發商合作,最好先從有成功案例的項目入手,拿固定收益,擔股權風險,那就虧死了。
第三、普通企業貸款信托會逐漸消失;
其實從2017年工商企業信托大面積違約之后,信托公司已經很少做此類項目了,道理也簡單,如果有足額抵押物,融資方更愿意去找銀行,如果企業已經上市,那發債券,發定增都可以募集到資金,這些路子都走不通的公司,就不會是什么好貨色,信托公司沒理由去做肉包子打狗的事。
如果是有科技類小公司,沒有硬資產,但有軟實力,銀行不待見,股權機構稀罕啊,但凡有兩把刷子的,一堆機構排隊等著給錢呢,現在不光老百姓手里閑錢多,像阿里、騰訊、......這些大公司手上錢更多,他們可不屑于把錢交到銀行手里,被銀行薅羊毛,自己搭建個投資團隊,自力更生,豐衣足食,安逸的很。
第四、消費金融類的夢該醒了;
消費金融說白了就是個人信用貸,這個市場看著空間挺大,但是早就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了,主流金融機構有銀行,互聯網大亨有阿里、京東、百度,這些公司既有錢又了解貸款人消費習慣,有的甚至能給貸款人提供消費服務,信托跟這種機構比起來沒有一點優勢,融資成本不低,資金也沒人家充裕,對貸款人的把控程度也不強,估計也就能和哪些互聯網貸款公司打一打,畢竟信托公司融資成本要比網貸平臺低。
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企業的還款實力,我們可以通過她的總資產、負債率、營收、凈利、流動比、速動比......等等這些數據來評估,個人呢?一個人把信用卡、大型互聯網平臺的貸款都擼了一遍,這種資質的借款人還款能力能好到那里去?普通一個小白領,通過各家銀行信用卡、微信、京東、支付寶可輕松貸出一年的工資,這是保守估計,這種負債率,怕是能和地產公司拼一拼了,現在失業這么嚴重,很多信托公司已經嘗到消金業務的惡果了。
最后、資金池業務怎么停?
此類業務已經是部分公司的“續命仙丹”了,什么時候停,什么時候死,窟窿有多大,不知道,怎么辦,不知道,盤子小還好說,盤子大,真的很難,除非中國經濟能“枯木再逢春”,才會有轉機,就現在的形勢不好說。
很多投資人都賭信托公司不倒,他們公司的資金池業務就不會延期,那要是信托公司半死不活怎么辦呢?每年信托公司財報出來不要光看排在前頭的,關注關注哪些“差生”,十幾年如一日的拖后腿啊。還有如果窟窿太大,沒人接的動怎么辦呢?現在有一家公司情況特別尷尬,一再停牌,為什么呢?
任何變革都會有人犧牲,需要小心自己成為變革期的犧牲品。
如果考慮業務創新,可能會有哪些出路?
需求決定供給,信托未來的轉型得考慮投資人能否接受。做信托的投資人很多都是專業理財知識欠缺,圖省心,把錢給到信托公司,不求收益有多高,穩穩當當的就行,信托未來轉型做證券基金和股權基金走不通。
倒是可以借鑒某些銀行券商發行的“固+浮”產品,比如把本金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投向債券市場,一部分配置一些帶杠桿的金融衍生品(比如商品期貨和金融期貨),前幾天不是有提到要制定“期貨法”嗎,可能是在幫金融機構業務轉型做準備。
基礎設施reits基金也是一條出路,上面也知道信托公司這幾年躺著掙錢,都快廢了,雖然三番五次的提醒他們要自強不息,別總和銀行搶生意,提高主動管理能力,但是用進廢退,比起創新,信托更擅長在產品結構上下功夫,換湯不還藥只求能規避監管,無奈老師只能把答案給到這個不爭氣的學生手里了。
其實只要底層資產能夠產生收益,什么標啊非標都是形式問題,很好解決,信托行業壞賬積累,直接原因是各地地方政府的無利潤產生的公益項目,一批實體企業由于產能過剩或者經營不善而倒閉。
投資賺的錢有兩部分,一部分是通貨膨脹,一部分是經濟發展,現在經濟不景氣,只剩下通貨膨脹了,這時候還要求過高的投資回報,當然會承擔更大的風險了。所以未來投資一定要把預期收益降下來。
現在是非常時期,國家的目標是“六穩”、“六保”,更多考慮的是大部分普通人的利益。
信托,20多萬億的市場規模,從業者區區十幾萬人,投資人幾十萬人,這些人的利益不是非常時期政府會特別關注的。
信托,包括私募,都屬于理財產品中的“奢侈品”,只有在經濟繁榮期能混得風生水起,蕭條期,只能“趴著”。
經濟蕭條也不完全是壞事,經濟發展是周而復始的,美林時鐘的概念大家都有聽說過吧?絕大部分經濟體都是遵循“復蘇、過熱、滯漲、衰退”這樣的周期在運行,不同的經濟周期適合不同的投資產品,如下圖:
經過歷史數據檢驗,這玩意在中國市場依然有效,去年有一段時間經濟明顯到了“滯漲期”,多虧這次疫情,迅速讓經濟從“滯漲模式”切換到“衰退模式”,都衰退了,下一步就是復蘇了,耐心等待吧。
第二張圖片,是2005年到2011年期間,中國的幾個經濟小周期統計表,每個周期持續時間從4-15月不等,時間不算太久,我們還都年輕,等得起。
短期趨勢不可擋,信托規模還會繼續下降,個體別想著去較勁,想想下一步水會往哪里流,提前去哪兒等著吧。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美麗姐1991”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信托業務轉型的一些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