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一段棉線
來源:一段棉線的投資思考(ID:yiduanmianxian)
近年來,國內零售信貸業務一直在銀保監會監管的金融機構和銀保監會監管之外的類金融機構兩個市場并行發展,目前國內市場上已形成穩定市場(見注)的資產類型主要有如下六種:
(1)個人住房抵押貸款;
(2)個人汽車抵押貸款;
(3)個人消費貸款;
(4)信用卡資產;
(5)汽車租賃分期;
(6)個人消費分期/貸款。
其中前四類資產類型由金融機構生成,受銀保監會信貸政策約束,其余兩類由類金融機構生成,目前正在逐步被納入人民銀行和銀保監會信貸監管體系。
我國零售信貸市場發展的大體脈絡是先金融體系后非金融體系、先抵質押后信用,以及先優質人群后向次優人群下沉的三條主線。
其中,銀行體系在上世紀90年代即開展了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和個人汽車抵押貸款業務,并在2000-2010年前即得到了第一階段的快速發展;
雖然我國在1985年就由中國銀行珠海分行發行了第一張信用卡,但行業整體起步的標志性事件則是2002年銀聯成立,行業整體快速發展則是在2010年后。根據青岸投資統計,信用卡信貸余額在過去8年內由2010年的數千億元增長至2018年中超過6萬億元,增長速度極快。
金融機構體系的個人消費貸款業務起步的標志事件則是2010年首批四家消費金融公司獲批并掛牌營業。截至2017年中,銀監會批準設立的消費金融公司數量已經達到22家,經營個人消費貸款的銀行數量和信貸余額也得到了快速發展。
非金融體系的零售信貸業務的推動因素主要是M2快速增長時貨幣向金融機構外的溢出效應和特定行業(如乘用車行業)的快速發展。
行業主要起步階段是在2010年之后,但發展極為迅速。以消費金融業務為例,行業起步的標志事件是京東于2014年初上線“京東白條”和螞蟻金服于2015年上線“螞蟻花唄”,但相應產品上線一年左右,就完成了通過ABS產品向資本市場流轉的交易安排并逐漸形成了該類資產穩定的融資來源。非金融機構的汽車金融領域近年來也有快速發展,在資本市場上汽車租賃分期已經成為投資人較為熟悉的大類資產,此外如易鑫、優信等機構也在設立后短短幾年內完成了上市。
隨著零售信貸行業的快速發展,金融體系和非金融體系的零售信貸業務也出現業務交叉和混合發展的特點。主要表現形式包括非金融機構為金融機構引流、提供業務流程外包服務或實際信用輸出等,這也為投資機構在相應金融資產實際流轉交易過程中充分理解交易實質、進行具有針對性的信用分析帶來了一定困難,同時也帶來了某些信用風險錯誤定價時的投資機會。
注:本文主要通過如下方面判斷某一細分資產類型是否已經形成穩定市場,包括:(1)資產生成機構包含營銷、風控等核心環節的業務模式是否穩定和具有自我迭代能力、(2)行業政策是否已經趨于穩定、(3)細分資產類型是否已經具有穩定的融資或流轉渠道。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一段棉線的投資思考”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零售信貸市場發展歷史的極簡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