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理顧菌
來源:理顧者(ID:gh_9acd8a0ce3f1)
歷史應該會記住那一天。
銀保監會對4家保險+2家信托發出接管令,證監會對2家券商+1家期貨發出接管令。9家金融機構一次性被接管,堪稱史上最有力的一記監管重拳。
行業一片嘩然,既意外又不意外。
意外的是,“雙監”同一天利刃出鞘,周末最大的瓜;不意外的是,這9家機構,都屬于明天系,“一代民營金控之王”在肖老板消失三年后終究還是走向了落幕。
業者一片唏噓,既害怕又不害怕。
害怕的是,強監管依舊,下一個倒下的不知是誰;不害怕的是,這9家機構并不會對金融體系造成沖擊,監管恰恰是為了行業的“明天”才給“明天系”劃上了句號。
明天成為昨天
坐擁金融業全牌照,“明天系”曾與德隆系、涌金系并稱中國資本市場“三大系”。
只不過,德隆已經覆滅,涌金日漸式微,“明天”也終究還是走到了末日審判的那一天。
這次被劍指的9家“明天系”機構,銀保監會接管了“4+2”:天安財險、華夏人壽保險、天安人壽保險、易安財產保險;新時代信托、新華信托。
它們被接管的原因,與去年同為明天系版圖、同樣被接管的包商銀行如出一轍:信用風險。
4家保險公司,觸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一百四十四條規定的接管條件
第一百四十四條 保險公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可以對其實行接管:
(一)公司的償付能力嚴重不足的;
(二)違反本法規定,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可能嚴重危及或者已經嚴重危及公司的償付能力的。
2家信托公司,觸發了《信托公司管理辦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的接管條件。
“第五十五條 信托公司已經或者可能發生信用危機,嚴重影響受益人合法權益的,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可以依法對該信托公司實行接管或者督促機構重組。”
而觸發接管條件、被剝奪大權的具體原因又分別是:
天安財險、華夏人壽、天安人壽、新時代信托,皆由于大股東明天集團違規占款,資不抵債;
易安財險公司治理混亂,導致償付能力不足;
新華信托內部人控制嚴重,存在經營風險。
相比之下,被證監會接管的“2+1”新時代證券、國盛證券、國盛期貨,接管原因看似要“溫和”得多:
“隱瞞實際控制人或持股比例,公司治理失衡”。
9家機構,4家保險公司總資產超8000億,2家信托公司資產規模超4500億;
券商顯得相對單薄,合計僅為500億左右。但9家機構,總資產也超過了萬億。
而這逾萬億的總規模,不過“明天系”的三分之一。
“明天系”控股參股的44家金融公司,涉足銀行、保險、信托、證券、基金、租賃、期貨,覆蓋金融業全部牌照,資產規模高達3萬億。
肖老板想要打造中國版JP. Morgan,在資本市場縱橫搏殺數十年,終成一個“明天系商業帝國”,終成一代民營金控之王。
但在大刀闊斧的監管之風中,肖老板2017年在香港酒店被帶走,“明天”也終究還是成為了昨天。
民營金控黃昏時
如果不是去杠桿,民營金控本還相安無事。
金控的形成離不開牌照管制的放開。
自2002年三家“老金控”試點建立以來,監管給予了混業經營的空間,而溫養眾多“明天系”的土壤,是混業經營背后的分業監管。
在牌照限制被打破之后,出于資本逐利的本能,民營資本紛紛"殺入"吸金的金融業。
而分業監管下,套利又成了近水樓臺之事,利用牌照差異可以實現資本的騰挪。
為此,民營金控在短短幾年間資產迅速擴張。
但在野蠻生長中,不少民營金控忘了初心、劍走偏鋒走火入魔成了“問題金控”,埋下不少隱患。
一是杠桿率非常高,在資產擴張過程中大量甚至是無節制舉債;
二是法人治理不健全,股權結構不透明;
三是經營過程出現異化,保險公司做成資產投資公司,實業做成金融公司;
四是機構體量大,一旦出現風險影響范圍大,甚至可能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甚至有不少機構借金控之名“淘金”,虛假注資,自融輸血,肆意操縱關聯交易,盲目加杠桿……
已然有違規之實。
自然而然,監管屢次點名金控集團,而民營金控又成了整治重點中的重點,矛頭中的矛頭。
2017年,監管去杠桿的大刀落下。
國內開啟了供給側改革、降債務等多項舉措,給盲目舉債、融資為生、依靠杠桿發展起來的企業踩下了剎車,一些失去了杠桿加持的企業被迫裸泳。
在監管殺伐果斷之中,金融越來越難。
于是那幾年,安邦與華信轟然倒下,涌金系轉身十年不再鋒芒,海航系在寒冬中苦苦捱著。
而明天系這個三萬億商業帝國,或許也就此落幕,一個時代終結,民營金控也正朝黃昏落日走去。
歷史終有輪回
2019年,明天系包商銀行被接管,鳴響了破除剛性兌付、打碎牌照信仰的“第一槍”,全行業震驚。
2020年,明天系9家機構再被接管,跨越保險、信托、證券、期貨行業,也有不知多少人難眠,為牌照恐慌。
但無論哪一牌照,它們非首例,問題機構也非它們獨有,歷史終有輪回,也無需為牌照焦慮。
過去曾被接管的4家保險公司,永安、新華、中華和安邦,現在依舊生龍活虎,在視線中蹦跶。
過去因嚴重資不抵債、無法維持經營被停業整頓的汕頭商業銀行,在重組為華興銀行后開啟十余年規模增長。
再看40余年歷經六次整頓、牌照數量由1000余家降至68,最為風云動蕩、迄今仍在整頓的信托業。
2005年7月,青海慶泰信托因資不抵債被銀監會責令整頓,并委托東方資管進行接管;2010年1月五礦集團接管慶泰信托,更名為五礦國際信托。
那是銀監會成立后被接管的第一家信托公司。
2005年12月,浙江金華金信信托由于違規經營和經營不善,被銀監會浙江監管局責令停業整頓,中國建銀投資負責接管。
次年被浙江東方收購56%股份,成了浙商金匯信托。
諸如此類,并不少見。
一個時代的金融風云,總有一個時代的印記。
當下是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的收官年,為此監管大刀闊斧的行動必然少不了。
一如當初所說,為維持金融穩定,為了行業的“明天”,再令人震驚,再殺伐果斷,都不足為奇。
而“明天”的這場雪崩,是否會危及看客?
所有的官方媒體,所有人都擲地有聲:明天系同業風險敞口有限,難沖擊金融體系穩定性。
再回頭看去,不只是民營金控,不只是今年安信川信暴雷,所有野蠻生長的都將過去,牌照還是牌照,只是牌照背后的朱顏將改。
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臺。
不過宴散了而已。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理顧者”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明天”不再:民營金控黃昏時